■王麗穎 張玲睿

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戰略部署:“建設農業強國,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們要建設的農業強國、實現的農業現代化,既有國外一般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卑l展生態低碳農業是農業強國中國特色的重要方面,在2023 年7 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擺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位置,以綠色低碳發展為方向,從頂層設計、配套政策、金融支持、科技驅動等多角度構建生態低碳農業保障體系,切實以生態低碳的發展方式推進中國式農業現代化。
立足國情農情,做好頂層設計,大力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建設農業強國要立足我國人多地少的實際情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體現農業強國的中國特色,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飯碗,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發展生態低碳農業,賡續農耕文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消除貧困貢獻中國力量。其中,發展生態低碳農業要求我們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摒棄竭澤而漁、焚藪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科學謀劃和推進農業現代化,辯證地認識和把握農業發展與碳減排的關系,實現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農業發展模式。
強化系統思維,完善支持生態低碳農業的綜合配套政策。牢牢堅持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運用綜合配套政策為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提供堅實保障。強化生態低碳的宣傳政策,注重主體培育引領。要增強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綠色低碳生產意識,探索提升綠色低碳生產意識的教育和宣傳方式,讓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農業綠色轉型成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自覺行動。出臺系列激勵約束政策,制定和完善低碳農業發展生態補償制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農業碳匯交易政策、綠色農業的減稅政策和投資補助政策等,發揮政策的激勵作用,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綠色農產品標識認證管理和碳足跡追溯機制,推進農產品優質優價,拓展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
發展普惠金融,精準服務生態低碳農業。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過程,需要通過金融的作用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普惠金融在我國發展迅速,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普及率不斷提升,還要在降低生產成本、激勵技術創新、促進農業綠色低碳轉型上發揮更大作用。一是拓展普惠金融組織體系及其惠農覆蓋面。使政策性金融機構更好地發揮引導作用,提升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水平和服務能力,強化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用,拓寬支農惠農范圍,為綠色農業經營發展賦能。二是夯實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增設金融服務網點,增加使用場景,完善鄉村信用信息平臺,逐步消滅“數字鴻溝”,積極引導農民借助數字金融推動生態低碳農業生產經營。三是提高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能力,精準服務。創新農業綠色普惠金融產品要杜絕生搬硬套,應結合地區特色和具體項目,針對農戶個人、農業企業等不同發展規模、不同融資需求的客戶實際,打造綠色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綠色農業保險、綠色融資租賃等創新產品,推出具有差異化特點、能滿足多元需求的創新性綠色金融產品。如對林業碳匯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對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利用較高的地區,對黑土地保護、畜牧業減排等融資需要,提升服務支持的精準性。注重“綠色+普惠”的貨幣政策工具創新運用,梳理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鏈,讓“貸”動效果更顯著。四是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高效便捷地進行數據采集。為客戶群建立碳賬戶,結合碳賬戶信息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加大碳排放權益融資產品研發投放力度,為碳排放交易參與主體拓寬融資渠道。
堅持科技創新驅動,賦能生態低碳農業發展。以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通過科技創新,集成應用綠色循環低碳技術手段,強優勢、補短板,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要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藥肥減量施用、農業高效節水、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領域,以現代農業示范園、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為載體,開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示范展示、技術培訓、服務交流,組織專家開展巡回指導,及時解決農業綠色低碳生產的技術難點,提升綠色低碳科技的普及率。加大培育低碳新品種、開發利用新型肥料和農藥、抑制土壤有機質分解、推廣畜禽低碳養殖技術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減少農業生產能耗,強化碳匯功能與循環利用、產業融合發展機制,全面推進生態低碳農業發展。要讓農業生產、農村建設、鄉村生活生態良性循環,讓生態農業、低碳鄉村成為現實,做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守住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