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馬 歡,李 宇
(1.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天津 300170;2.海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天津 300170)
海河流域水資源稟賦差、剛性需求強,供需矛盾突出,人均和畝均水資源量分別為全國的10%和13%,在七大流域中均為最低。海河流域以全國1.2%的水資源總量承載著7.7%的耕地、11%的人口和12.6%的經濟總量,水資源長期處于過度開發利用狀態。受天然來水減少、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等影響,海河流域仍存在河道斷流、湖泊萎縮、入海水量銳減等水生態問題,海河流域1956—2019 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較1956—2000 年衰減21.6%,人均衰減35.7%。湖泊濕地水面面積下降了50%以上,入海水量由1956—1979 年的155 億m3銳減至2001—2016年的37億m3[1]。
近年來,水利部大力推進海河流域河湖生態環境復蘇工作,開展了大量的實踐探索,創造了永定河、京杭大運河等一系列河流復蘇典型案例[2]。2021 年水利部印發了《關于復蘇河湖生態環境的指導意見》、水利部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時期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實施方案》,指導河湖生態環境復蘇工作,明確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是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落實流域管理機構管理職責,針對海河流域曾普遍存在的河道干涸斷流、湖泊萎縮、生態流量保障不足、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突出問題,在強化節水基礎上,統籌水資源、水生態統一調度,基本建立了以生態流量保障及河湖生態補水為主線、地表水與地下水協同修復的系統治理模式,海河流域河湖生態狀況不斷好轉。
在河湖生態環境復蘇各個維度內涵中,生態流量保障發揮著紐帶作用,處于核心地位[3]。2020—2021 年,水利部印發第一至三批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包括海河流域白洋淀、七里海、灤河、永定河、潮白河、南運河6 個跨省河湖;各省份分別印發轄區內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涉及海河流域及內蒙古高原內陸河東部流域31個省內河湖,分布于京津冀晉豫蒙6 省(自治區、直轄市)。截至2022年,海河流域及內蒙古高原內陸河東部流域共37個重點河湖、48 個斷面納入生態流量保障動態監管,自開展監測預警與跟蹤評估工作以來,37 個河湖中僅2 個河湖的個別斷面出現過旬均水位未達標現象,其余斷面達標率均為100%。
河湖生態補水是促進生態環境復蘇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對海河流域32 條典型河流的斷流情況調查統計顯示,1980—2016 年河流平均斷流(干涸)超過160 d。近年來,海河流域持續開展河湖生態補水,生態環境用水占比逐年增加。截至2022 年,共有48 條(個)河湖納入生態補水范圍,總補水量達240 億m3。通過實施生態補水,海河流域河流斷流干涸情況總體好轉,根據2022年12月遙感影像解譯結果,48條(個)補水河湖有水河長增加至2 284 km,占補水河道長度的82.3%,形成水面面積736 km2,其中河道水面面積291 km2、湖泊水面面積445 km2,有水河長較2018 年上升152%,水面面積上升107%。京杭大運河、永定河、潮白河、滹沱河、大清河、漳河等斷流多年的河流實現全線水流貫通。同時,河湖生態補水有效促進地下水回補,入滲回補量達102.2億m3。2018—2022年河湖生態補水量,如圖1所示。

圖1 2018—2022年河湖生態補水量
海河流域水質狀況經歷了一個由污染到治理的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內工農業發展迅猛,水污染、水質惡化問題隨之顯現。2001—2011 年,流域內劣Ⅴ類水河道占比高達52%,2012—2017 年仍達45%,造成“有水皆污”的局面。近年來,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效果顯著,《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8年海河流域160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46.3%,Ⅳ類占19.4%,Ⅴ類占14.4%,劣Ⅴ類占20.0%。2022 年海河流域246 個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74.8%,較2018年上升28.5%,無劣Ⅴ類水質斷面。實施生態補水的48 條(個)河湖水質改善顯著,2022年82個補水河湖重點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數量達63 個,占76.8%,較2018 年同期上升25.6%。2018 與2022 年海河流域水質監測斷面類別分布,如圖2所示。

圖2 2018與2022年海河流域水質監測斷面類別分布
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問題長期存在。2013 年以前,流域地下水供水量一度占供水總量的6 成以上,引發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通過采取地下水壓采、引用外調水等多項措施,2022 年海河流域地下水供水占比已降至34.5%。2019 年,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行動正式開始實施,通過采取“節、控、換、補、管”等措施,地下水超采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根據海河流域3 464個地下水自動監測站數據,2022 年底,海河流域淺層地下水平均埋深17.69 m,較2018 年同期上升3.28 m;深層地下水平均埋深50.46 m,較2018 年同期上升8.00 m。2018—2022年,海河流域淺層和深層地下水水位均呈穩步上升趨勢,如圖3所示。

圖3 2018—2022年海河流域降雨量及地下水埋深變化趨勢
1956—2020 年的65 a 內海河流域水資源總量平均每年衰減2.78 億m3,衰減效應十分明顯[4]。流域水資源量與人口經濟發展極不匹配,即使是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仍在100%以上[5]。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復蘇河湖生態環境等對用水提出更高要求。流域水資源短缺態勢長期存在,生態欠賬多,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難度大,水利工程生態功能不完善,生態用水保障面臨挑戰。
目前海河流域納入生態流量保障監管的37 個河湖48個考核斷面中,26個斷面以生態水量為評價標準,5個斷面以月均流量為評價標準,17個斷面以生態水位為評價標準,以此為標準僅能保障河道、湖泊維持一定水面和河流年內一定的下泄水量,難以保障河流的流動性。此外,生態水量考核目標目前采用Tennant 法選取比例為3%~5%,是基于流域水資源現狀提出的“底線”目標,鑒于海河流域河湖斷流干涸現象普遍存在[6],要經過多個治理階段即恢復和改善河道有水狀態、恢復河湖良好連通性、修復受損的河湖生態系統、恢復河湖健康生命,生態流量保障目標也應隨不同治理階段需求和可達性進行適當調整。
復蘇河湖生態環境不僅是生態環境問題,還是一項經濟問題。以生態補水為例,2018 年以來補給的240 億m3水源中,本地水庫水占44%,外調水占35%,兩者均涉及水費問題。因此,生態補水量既受制于流域內、外水資源條件和調水工程規模,又受水價和生態補償等機制影響。目前,生態補水多“一事一議”,受水區無長期穩定的水源保障,供水單位開展生態補水的積極性不高。實踐中,生態補償多采用行政性補償,市場機制作用發揮尚不充分[7],長此以往造成地方財政壓力較大。
海河流域自20 世紀70 年代開始大規模機井灌溉以來,地下水長期超采,特別是在華北平原已累計虧損約1 800 億m3,形成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帶,導致河湖斷流萎縮。地表水、地下水之間相互補給的良性關系被打破,如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導致包氣帶增厚,降水和地表水很難補給地下含水層[8]。目前,京津冀地下水超采治理已由全面治理階段轉入攻堅克難階段,需在保持、鞏固已有治理成效基礎上,進一步壓減地下水開采,填補地下水虧缺,并使重點泉域和海(咸)水入侵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治理。海河流域其他重點區域需根據當地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特點,按照有關治理方案,因地制宜地開展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
海河流域河湖生態環境復蘇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證明以生態流量保障及河湖生態補水為主線、統籌地表水與地下水協同修復的治理模式是切實有效的,但受限于自然條件、工程現狀及管理體制機制等,進一步復蘇工作還面臨諸多困難。按照河湖生態環境復蘇理念,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河湖演變規律,注重河湖復蘇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性、聯動性、整體性,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9],針對海河流域特點,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河湖水資源開發強度管控,逐步退還被擠占的河湖生態用水。以水資源總量控制為核心,建立健全水資源剛性約束指標,明確地表水可用水量指標、地下水取水總量和水位控制指標,嚴格流域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全面強化節水控水,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增效,深入推進工業節水減排,全面實施城鎮節水降損,增強全社會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價值觀念和保護意識,推動節水主要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
開展已建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核定,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生態功能。強化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監管,開展生態流量保障成效評估,促進目標體系的動態修正。結合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行動、永定河生態水量調度、漳河全線貫通、母親河復蘇等重點工作,積極探索建立保障生態流量“底線”目標與力爭河湖生態環境復蘇“預期”目標的雙促進模式,最大程度調動各方積極性,合力改善河湖生態環境。結合河流現狀及復蘇成效,動態復核調整生態流量保障目標,有條件的河流可適當逐步提高目標,并考慮將斷面干涸斷流情況等因素納入考核內容。
加快實施國家水網骨干工程建設,完善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提升水資源調蓄調配能力。規范生態補水調度程序,綜合考慮工程輸水能力、水源區水資源承載能力和受水區用水需求等因素,構建常態化補水機制。開展生態補水水價測算及水費分攤機制研究。推進建立長效、穩定的河湖生態環境復蘇資金投入機制,通過政策引導、以獎代補等形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貫徹落實《地下水管理條例》和《地下水保護利用管理辦法》,加快劃定地下水超采區、禁限采區,確定地下水取水總量和水位“雙控”指標,夯實地下水保護開發利用管理基礎。持續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行動,在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的基礎上,逐步修復地下水超采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恢復地表水-地下水天然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