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勇 楊文忠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的教學是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獲得知識,還需要對學生的情感有關注,時時激發他們愛英語,有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內涵,營造場景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讓學生有健康的心理,充分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那么,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既不影響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養成,又助推學生身心健康,快樂成長,成了每一位英語教育者的重要課題。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談我的研究與探索。
一、依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好英語的動力,有興趣才會正確對待英語學習、才會以健康的心理對待英語學習中的苦與樂、得與失。現行的英語教材,無論是版面設計,還是其中的圖文,都很鮮活、有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若英語老師在課堂的教學設計中,能模擬生活場景呈現文本內容,或通過動畫、視頻等現代多媒體技術增加文本趣味性,或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動手體驗,則能拓展文本內容的長度、寬度與深度,時時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營造學習英語的心理氛圍,讓學生正確對待英語
對于我國大多數的學生而言,能接觸到英語的環境大多是在學校,故老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的氛圍,這是給學生營造健康心理環境的前提。因為有了英語學習的氛圍,才能讓學生在輕松寬容的環境中放下膽怯,擁有自信,大膽開口說英語。
(一)整合英語教學資源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養成正確的生活觀
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獲得英語知識,還應拓展其內容中的眾多生活聯系,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可以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具備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觀念。如川教版When do you get up?一課中“A Busy Day”“My Day”等內容的呈現,告訴學生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將學習、生活、鍛煉、娛樂(玩耍)、睡眠等內容的時間具體化,并嚴格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養成生活規律的習慣。這樣不僅讓自己身心健康,也能提高自己學習的效率。又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一文呈現的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除了讓學生掌握這一傳統節日的時間、由來、習俗等,還可以組織“包粽子”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從食材的選擇準備、過程的操作、成果的分享三個步驟體驗勞動使人快樂。
(二)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場景,張揚學生個性,均衡學生的發展
班級的學生是有差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學生都有其個性,在教學中,老師只有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平等、民主、和諧的英語教學氛圍,學生才會有輕松的心境,才會愿意參與到教學中,各盡所能,積極完成學習任務。良好的學習場景,既能促使學生積極地學,也能有利于教師的教。首先,師生間要有良好的關系。教師要做學生的師長與朋友,只有做到讓學生愿意親近、主動親近,學生才會有敬無畏,才能避免面對教師時的緊張焦慮的情緒,才會有積極學習的狀態。其次,避免把課堂變成一言堂。教師可以采取“聊家常”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自由、輕松的環境中參與英語學習,既能促進學生用英語表達的自信,也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的目標。如在教授Could you help me,please?一文時,我抱了一個大大的紙箱子,以很吃力的狀態走到教室門口,我隨口問:“The paper box is very heavy.Which boy can help me?”立即就有好多男生舉手,我選擇了一位平時性格比較內向、寡言少語的男生,問他:“Dear Yang,would you like to help me?”他說:“Yes,Id love to!”他高興地接過了箱子。我又問他:“Do you feel it is heavy?”他認真地掂了掂箱子說:“No,I feel it isnt heavy. Its very light.”我又問所有學生:“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 box has?”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道:“Yes.”我說:“Guess,what are they?”教室內一下子炸開了鍋,學生們情緒高漲,你一言,我一言地說箱子里面有什么。我也在他們猜中時逐一拿出了football,small box,triangle,Easter egg等東西,然后再一一拿起這些東西讓學生們分別描述它們的顏色和形狀,而這些句型及單詞正是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像這種“似教非教”的課堂教學方式,既讓學生非常感興趣,也很容易在老師預設的場景中不自覺地用英語表達,特別是能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參與,效果非常好。
三、豐富教學的方法與手段,培養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一)培養學生知難而進的意識,即堅持、堅強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不是簡單的事情,它是慢活,它是時間長度、寬度與厚度的積累。記憶是積累,而反復則是與遺忘作斗爭,鞏固記憶。記憶與反復的過程是辛苦且枯燥的,因此,老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如何加強記憶,而且要培養學生養成不怕困難、不怕失敗、持之以恒、相信自己、戰勝自我的堅強意志和良好品質,以堅持戰勝遺忘,最終取得成功。
(二)培養學生敢于競爭的意識,正視自己的不足
一般而言,班級的學生是分優、良、中、后幾個層級的,因此他們的學習態度、目標意識也會出現差異。所以,老師應該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不自卑,不放棄要積極抓住機遇,養成勇于競爭、力爭上游的積極態度。如在英語教學中可以組織小組競賽、單詞接龍、男女生大比拼、擂臺賽等活動,讓學生以積極向上、勇于表現的態度,以不怕競爭的心態積極參與,在競爭中修正自己的不足,不斷提升自己。
(三)培養學生具備互幫互助的健康心理,團結協作
小組合作是英語教學中廣泛采用的一種學習模式,小組成員的組成是有層次梯度的,所以在開展小組競爭、小組交流、小組討論等活動時,是需要小組的整體進步而不是個體的表現。英語老師只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辯證認識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的關系,養成小組成員間互幫互助、互敬互愛,才能團結協作,共同進步。
四、重視個別學生的心理輔導,促使學生均衡發展
學生的情緒易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故其心理的變化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英語老師應有課堂應急反應的機制,應注意課堂教學中學生情緒的變化,在課后及時地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及時處置、疏導學生的心理矛盾或心理癥結。同時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在對他們的輔導過程中除了堅持及時、耐心、細心外,還應注意以下原則。
(一)與輔導對象做朋友的原則。老師只有獲得學生的信任,如對待朋友一樣對學生坦誠相待,學生才可能說出自己的心里的想法和情緒,輔導才會有效果。
(二)替學生保密的原則。這個年紀的學生往往很好面子,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在對個別的學生做心理輔導時,要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可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等,選擇書信、面談、與他一起做事、陪他回家等多種方式,在放松的狀態下,讓學生自然傾述,幫助他(她)恢復陽光的心態。
(三)有教育幫助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其實是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讓學生保持陽光健康的心態。因此在輔導的時候,必須堅持做到正面的啟發教育與積極引導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成長發展相結合,堅持改變與進步,哪怕是一點小進步,只要教師注意鼓勵引導和教育幫助,就一定能收獲讓人滿意的結果。
當然,英語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還有很多,只要老師心中有愛,就會讓英語教學的過程有溫度,就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給予的溫暖而陽光、快樂地進行學習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