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奎
從古至今,無論處于怎樣的環境,利用何種工具,勞動都是創造人類文明、促進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熱愛勞動、投身勞動也是創造美好生活的大前提和主旋律。在素質教育的進程中,學習勞動技術課程能夠讓學生們學會更多生存和生活的本領,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健全體魄,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術。因此,在初中勞動技術教育中,我們應該加強教學實踐,加大初中勞動技術教育改革力度,在核心素養概念的指導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合當前的初中勞動技術教育現狀,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必要的勞動技術教育時間和質量得不到保證,課堂偏于理論化,針對實際學情的實踐操作沒有落地,勞動能力和精神品質得不到切實的強調和升華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團隊有針對性地攻堅克難,解決實際面臨的困境,在此,筆者以此文拋磚引玉,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希望能為促進初中勞動技術教育的有效實踐貢獻綿薄之力。
一、完善教學環節,增強教育實效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設計豐富的教育活動,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都要以教學過程的的閉環為前提。因此,初中勞動技術教師首先應當鉆研教學內容,理順教育邏輯,完善教學環節,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實效的增強。在教學中,要在吃透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結合教情與學情,完善從導入到評價的全過程,優化勞動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首先,在課堂導入中要實現引導積極性的目的,通過運用提問、舉例、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形成初中生主動學習的狀態。其次,在勞動技術教學的推進階段,要注重明晰和把握重難點,并采取相應的教學模式。尤其在重點難點部分要做好引導和示范,使學生能夠準確掌握操作的要點和具體的方法。另外,增加不同形式的學生練習環節,促使學生通過個人操作、分組探究等方式提高操作能力。最后,課堂小結和教學評價必不可少,通過小結,學生們能夠對所學內容產生更加宏觀的認識,通過評價,學生們能夠更加具體地明確自己優勢和不足,在評價過程中,要及時準確地指出學生的不足并給出建議,對于優秀之處也要不吝表揚,使學生產生認同感,保持激揚的學習和勞動勢頭。
二、強調自主體驗,培養實操技能
與其他課程不同,勞動技術課程具有更加明顯的實操性,更加強調所學內容的實用性。在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和生存技能的提升這一目標也更加鮮明。要得到顯著的教學成果就要避免照本宣科、泛泛而談。一方面,在課堂中要強化操作流程這一概念,使學生在實際上手之前就明確自己將要面對的是一整個制作過程,無論是怎樣的想法和構思都要通過實踐體現出來,通過開展勞動技術教學,讓學生們在一定的認知基礎上自己制定接下來的操作流程和步驟,并在反復具體的實踐中驗證其可行性,根據實際情況對流程和節奏進行適時的調整和改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做出不同的選擇,產生各種思路,教師不宜過多干涉,在付諸實踐時才會產生多樣化的結果,碰撞出多彩的火花。另一方面,實際操作中產生的成果形式也各有不同。即使只是一個半成品,教師也要給予充分的重視,讓學生擁有展示的舞臺,介紹自己的設計理念,分析自己的制作過程,交流技巧和收獲,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學生的參與感,激發持續的設計與創造。
三、結合社會生活,提高勞動能力
勞動與技術課程旨在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提高生存技能。基于此,初中勞動技術教育要走出校門,打破課堂的局限,這也是貫徹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在取材方面,師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汲取新鮮的素材,例如社會中發生的熱點事件,例如生活中常見的器具或者物件,只要能夠服務于教學內容,都能出現在勞動技術的課堂上并得到妙用。在環境方面,社會和生活為初中勞動技術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們可以帶著學生們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進行實操體驗。此外,在布置任務時也可以與家庭生活進行聯系,在家長的配合下為學生打造優質的家庭勞動環境,既能促進家校共育,又能使學生養成勞動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鍛煉生存技能,還能有效改善家庭氛圍和親子關系。
四、加強德育滲透,培養意志品質
要維持良好的社會風氣,打造全民愛勞動的社會氛圍,就應當讓初中勞動技術課程發揮相應作用。首先,教師要善于挖掘與勞動技術課程有關的優秀素材,因為在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熱愛勞動、勇于創造的前例不在少數,用先輩們的故事為學生樹立榜樣是引導他們熱愛勞動、熱愛祖國的有效手段。另外,在實操中師生會遇到各種困難,用到各種形式、各種材料,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在相互協作中優化實踐效果,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對資源浪費等等,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隊合作和節約勤儉的優秀品質。
勞動技術的教育教學不僅關系著學生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也關系著群體與社會的進步。無論是從理論到實踐、從校內到校外,還是從歷史到今天、從實操到精神品質,多措并舉,把勞動技術的教育落到實處,若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