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維紅
中共懷化市鶴城區委黨校,湖南 懷化 418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 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1]因此,立足區域特色產業資源,推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芷江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省懷化市,總面積2 099 km2,轄9 鎮9 鄉、198 個建制村、8 個農村社區、12 個城市社區。芷江侗族自治縣在湖南省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過程中,實施鄉村產業“六大強農”行動,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芷江侗族自治縣立足區域特點、特色優勢產業和精準幫扶工作現狀,以“戶有增收項目、村有特色生產、縣有主導產業”為目標,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連續加大產業投入力度,共整合涉農資金1.6億元,推進產業發展、就業崗位增加和人居環境整治。一是農業產業形成規模。芷江侗族自治縣在持續發展超級稻、柑橘等九大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幫助經濟困難村發展山羊、生豬、肉牛、綠殼蛋雞、芷江鴨等養殖業和高山葡萄、野生甜茶、獼猴桃、核桃、香柚等種植業。截至2022 年底,芷江侗族自治縣實現主產區柑橘品改1 133.33 hm2,穩定柑橘種植面積13 333.33 hm2,穩定高山刺葡萄種植面積1 666.67 hm2以上,保持中藥材種植面積3 333.33 hm2以上[2]。二是新型經營主體成長迅速。截至2022 年底,芷江侗族自治縣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503家,其中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9家、縣級示范社37 家,各類合作社成員有8 939 人,基地面積2.02萬hm2,帶動農戶4.9 萬戶;共有家庭農場219 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3 家,縣級示范家庭農場5 家。三是農業園產業集聚效應凸顯。自2014年楊溪河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啟動建設以來,入駐園區農業經營主體20家,建成特色種植示范園840.00 hm2,特色養殖11.33 hm2,觀光農業43.33 hm2[3]。
截至2023 年3 月,芷江侗族自治縣共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65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 家[3]。芷江侗族自治縣依托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扶持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完善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一是加強農產品收購貯藏。芷江侗族自治縣依托25 家柑橘專業合作社和企業,興建通風貯藏庫和低溫貯藏庫,安裝分級清洗生產線,購置小型分級清洗設備和冷鏈運輸設備,增強了全縣柑橘年貯藏力。二是發展產品加工企業。芷江侗族自治縣已與湖南萬源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湖南曙光山城酒業有限公司、湖南唯楚果汁酒業有限公司、懷化市東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芷江春知藍筍業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紫秋刺葡萄專業合作社、優質桃類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社建立長期合作。截至2022 年,芷江侗族自治縣加工鮮果能力超過5 000 t/a。三是樹立農業特色品牌。截至2022 年,芷江侗族自治縣有芷江鴨年存籠約127 萬羽,出籠近579 萬羽,年產值可達2.08 億元;有養殖專業合作社4 個,養殖大戶26 家;湖南省級龍頭企業湖南芷江和翔鴨業有限公司年加工芷江鴨200 萬羽,懷化市明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年加工芷江鴨100 萬羽[4]。另外,芷江侗族自治縣還有“舞水柑橘”,“楊家將茶油”“侗鄉緣”油業等特色品牌,產品市場影響力較大。
目前,芷江侗族自治縣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產業發展策略,以達到鞏固原有市場、拓展新市場、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和提升效益的目的。一是提高企業經營能力。芷江侗族自治縣培育營銷大戶和扶持組建營銷經濟組織,依托宏源優質桃類專業合作社、紫秋刺葡萄專業合作社、田家坪泥塘優質梨類專業合作社、國強特色水果專業合作社等進行市場營銷;加強果品洗選、貯藏設施建設,完善產業服務體系,延長果品供應期,進而提高企業經營能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二是打造市場銷售平臺。芷江侗族自治縣通過建設蔬菜、水果、畜禽、水產品等農產品供應基地,以“農戶+合作社+超市”模式,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進一步擴大農產品經營面積、豐富經營品種,通過直供直銷減少中間環節,促進生鮮農產品便利、安全消費。三是加大宣傳推介力度。芷江侗族自治縣大力扶持電商發展,充分利用淘寶、京東等網上交易平臺進行營銷。截至2022年,芷江侗族自治縣新增線上商貿流通企業8 家,建成益農信息社176 家,覆蓋85%的建制村[5-6]。芷江侗族自治縣通過拓展銷售市場,提高了優質水果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
芷江侗族自治縣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但由于受到外部和內在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成效初顯的同時存在許多問題和短板。
芷江侗族自治縣長期以來沿襲傳統農業發展方式和種植結構,仍以優質稻、無公害蔬菜、優質水果、畜禽、烤煙五大產業為主,其他特色產業雖然在不斷推廣發展,也形成了一定規模,但品種單一、銷售市場還沒有完全打開。雖然芷江侗族自治縣建有農民專業合作社503 家,但是省市級示范合作社較少。同時,由于地域相近,環境相同,信息獲取能力不足,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主業、農產品種類及銷售服務基本雷同,缺少創新性經營,核心競爭力有限。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且規模小,農業產業鏈延伸和集群發展不夠。農產品品牌優勢不明顯,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業服務業發展滯后。此外,政府對發展規模較大的重點產業支持力度較大,而對一些發展緩慢、亟待幫扶的小項目卻關注較少,使得產業融合發展出現“兩極分化”和“頭重腳輕”的現象。
農民普遍綜合素質不高,缺少市場知識和法律意識,導致農戶與企業之間沒有對等話語權,再加上沒有有效的利益制衡機制,許多農民僅通過提供土地、種養勞作和出售初級農產品等方式參與產業融合,而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利潤多被企業獲取,農民難以從整個產業鏈中獲得更多收入。此外,部分農民股份合作組織成立時間較短,內部機構設置不完善,缺少規范的管理制度,加之帶頭人能力不強、素質不高,使得利益制衡機制發揮作用不大。在脫貧攻堅工程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對于政府制定的大量優惠政策、經濟補貼,企業受益較多,而農民個人受益較少,導致政府的惠農政策難以落到實處。
目前,芷江侗族自治縣農村產業仍沒有實現橫向融合,農業生產仍處于傳統生產階段,涉及精準農業、生物農業、分子農業等高科技農業較少。同時,第一產業與其他產業在縱向融合時方式單一。芷江侗族自治縣的農產品加工多停留在分揀、包裝等初級層面,高附加值深加工農產品較少,休閑農業發展緩慢,其他相關產業開發不多。整體來看,芷江侗族自治縣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程度較低,覆蓋面不大。此外,由于相關主體對市場營銷方式創新和品牌建設的重視度不夠,芷江侗族自治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層次難以提升。部分企業只注重產品生產,忽略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未做到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的協同發展。
由于農村金融產品、貸款抵押方式少,農業借貸業務的投入產出低,加之受傳統觀念影響,芷江侗族自治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過程中出現了貸款難、融資貴、資金供給不足等現象。農民只能向親朋好友等借貸。大多數農業企業由于規模小、信用等級低,獲得的貸款多是一些短期貸款,并且貸款額度非常低。部分農業產業園、合作社和專業大戶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化農業生產,但沒有充分發揮帶動增收作用,存在租借人侵占農戶利益等問題。部分合作社“有社無合作”,農民在合同期滿后直接將土地流轉給其他人。部分土地租借者為了獲取最大利益,經常出現過度使用土地的現象,導致土地質量下降,嚴重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隨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留守芷江侗族自治縣農村的勞動力已遠不能滿足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農村工資及福利待遇相對較低,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遠不如城市,很多專業人才不愿回農村就業。芷江侗族自治縣農業技術人才培訓體系還未建立,沒有做到跟蹤結對幫扶,農業技術推廣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嚴重阻礙農村產業融合發展[7]。
芷江侗族自治縣部分農村地區仍存在供水、排水、設施不完善,污水處理不達標;農產品銷售市場、保鮮倉儲、冷鏈物流、網絡通信設備無法滿足發展需要;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落后、農業信息更新緩慢,不同行業、地區間信息閉塞,無法共享信息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指以農業為基礎,以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借助技術滲透、要素集聚與制度創新,打破產業間割裂現狀,使農業、工業與服務業有機融合在一起,提升三大產業關聯度,最終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農產品附加值與農民收入提升、新型業態形成、農業多功能性充分發揮的產業發展模式[8]。芷江侗族自治縣應立足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和環境容量,以農業產業為主、多種產業全方位發展的模式,推進當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1.1 聚焦現代農業穩中調優
一是穩定傳統產業發展。芷江侗族自治縣應繼續扛牢糧食主產縣的重大責任,建設高標準農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突出抓好農業“百千萬”工程和“六大強農”行動,把芷江鴨、柑橘、糧油、高山葡萄、白蠟、中藥材等傳統優勢產業培育成十億、五億產業。二是突出特色農作物種植。目前,芷江侗族自治縣種植的水果主要有葡萄、獼猴桃等,金秋梨、香柚、楊梅等水果種植面積也逐漸擴大。芷江侗族自治縣可突出“優、特、新”三大特色,積極擴展葡萄園、獼猴桃園及其他水果園規模。三是全方位發展其他產業。芷江侗族自治縣應繼續發展優質糧油種植,并大力發展雜交水稻、雙低油菜、雜交玉米、烤煙等優勢產品,香菇、魔芋、木耳、大蒜等優質特色蔬菜,豬、牛、羊、綠殼蛋雞、名優魚蝦等養殖產品。
3.1.2 壯大特色農業加工企業
芷江侗族自治縣可以依托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扶持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不斷完善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一是聚焦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大時鮮水果收購力度,注重農產品深加工,鼓勵其與湖南曙光山城酒業有限公司、湖南萬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懷化歐勁果業有限公司、懷化海聯商貿有限公司、湖南唯楚果汁酒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加快當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轉型升級。二是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在一些龍頭企業不愿入駐的落后地區,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增加農業經營主體、引進有市場前景的經營項目、配備專業技術人員,生產出具有市場前景的農產品。三是提升農產品的品質。芷江侗族自治縣可通過建立產業示范園,培育種養殖大戶(基地),制定統一的地方標準,輻射全縣大部分鄉鎮,進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同時擴大銷售渠道、增加產品價值。
3.1.3 完善服務產業體系
一是創新市場營銷模式。通過培育營銷隊伍和組織,完善營銷體系,創新營銷模式,利用農業博覽會、農產品展銷會、微信銷售平臺、阿里巴巴農村淘寶、京東、抖音等平臺,擴展銷售市場,提高優質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二是注冊特色農產品商標。結合歷史文化,打造出具有芷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提升特色農產品品質,重視農產品地方特色商標的登記和保護,通過品牌效應,吸引更多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流入芷江侗族自治縣,進而加快當地經濟發展。三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采取合同制,農戶只負責農產品生產,新型職業農民負責在相關平臺展示出售農產品,兩者分工明確,并按合同約定分紅。四是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以鄉鎮為主體,整體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打造特色旅游景點,并與芷江和平文化、紅色文化、侗族文化等著名文化景點聯結成片,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另外,有關部門可在抖音、攜程等網絡平臺推送具有芷江民俗特色的農家樂、休閑農場、研學基地等旅游地信息,吸引消費者來芷江侗族自治縣體驗民俗文化,進而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2.1 促進農民個體增加收入
一是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應增加農民參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機會,切實為農民享受產業融合增值收益創造條件,把農民增收效果作為檢驗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成果的重要標尺。二是積極支持有實力的主體。通過幫扶支持,使一批有實力的鄉土產業經營主體優先發展,不斷加強經營主體之間的交流合作,帶動其他主體共同發展,形成強有力的新型經營主體。
3.2.2 培育新型產業組織
農村新型產業組織可以拓展鄉村產值增收渠道,實現利益要素聯結,增加農民經營收入。一是采取托管式帶動發展。芷江侗族自治縣可以鼓勵企業與農戶共同組建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帶動地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使經營主體共拓市場、共建品牌、共享技術、共得實惠。例如,支持芷江和翔鴨業有限公司等加工企業、芷江宏鑫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芷江輝鴻養鴨專業合作社等,采取“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在增加農戶經濟收入的同時,提高區域產業集群競爭力,提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二是加強產業發展組織管理。通過規范企業的生產加工技術和人力資源管理,鼓勵創新改革,減少交易成本,形成多元化的產銷一體化模式,促進要素優化配置。
3.2.3 建立并優化利益聯結機制
一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在互利共贏中激發經營主體的能動性,尊重市場規律,避免風險獨擔。芷江侗族自治縣可著力促使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與普通農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牽動三大產業融合發展。當地可通過建立“龍頭企業+農戶”訂單幫扶、“龍頭企業+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統一服務、土地入股、“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戶”土地托管等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特色水果產業。二是創新利益共享模式。芷江侗族自治縣可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基本收益+后續分紅”等多種“緊密型”利益聯結,同時通過“反租倒包”實現企業與農民互利共生。企業可無償或低價承包農民的土地,在建設和經營一段時間后,再將生產基地無償或低價轉讓給農民[9]。
3.3.1 提升產業融合層次
一是加快農業生產與綠色環保產業的融合。注重環境保護與發展的可持續性,建立綠色健康、安全無污染、低碳循環的經濟體系;提高農作物種植、農產品加工的智能化水平,降低農業生產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產品利用率,注重副產品的綜合開發與處理。二是加快農業生產與新資源農業的融合。拓寬農業與醫藥保健等行業的融合渠道,如蛙、蛇、蝎等生物的特種養殖,以及中藥材種植,以新資源農產品提升產業融合層次。
3.3.2 重視產業橫向融合
一是探索產業支撐融合模式。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引入新技術、新模式,探索農業向醫療等多領域發展,鼓勵發展觀賞農業、養生農業、娛樂農業等新興產業,不斷延伸拓寬農業產業鏈,從橫、縱兩個維度不斷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二是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在農業領域廣泛運用“互聯網+”“云計算”等現代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創新農產品營銷方式,打通農產品流通渠道。
3.4.1 健全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對農戶進行評級授信。通過扶持放貸,解決農民發展產業貸款難問題。例如,以村組為單位與信用良好的農民簽訂統借統還合同,發放3 年以內、5 萬元以下的小額信用貸款,由財政按基礎利率貼息,免抵押、免擔保。二是建立風險補償基金。由各級政府和金融機構逐年建立困難群眾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發生貸款損失時,則由政府和金融機構按比例分別承擔。三是開展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工作。建立“政府+銀行+保險”的風險分擔機制,為特色農產品價格保險,推廣貸款人安全意外保險,化解貸款風險。
3.4.2 多途徑保證發展用地
一是加強承包土地管理。當地土地管理部門按照統一標準,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根據承包人意愿和實際情況,確定土地承包期。在承包期內,政府不得任意收回發包出去的土地,應保證承包人的土地使用年限,以提升其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積極性。二是鼓勵創新土地流轉方式。引導農民用土地、農房等入股合作社,通過“保底分紅”增加其薪金和股金收入。用土地流轉帶動“就近就業”,進一步發展產業。三是提升土地有效利用率。建立產業融合項目招標制度,引進優質企業與項目,提升土地價格;及時退出劣質項目,以免長期占用而浪費土地資源。在滿足農民居住需求的基礎上,鼓勵其在宅基地、閑置土地上建設相關生產設施。出租或轉讓閑置廠房,改造更新老舊工業建筑,提升土地利用率[8]。
3.4.3 健全科技人才支撐體系
一是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以產業基地為依托,各技術研發推廣部門、機構和人員需要加快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運用,加強當地特色農畜產品資源保護利用。二是整合資源,培養致富能人。借助科研院校力量,建立“產、學、研”培訓示范基地,加大對農村干部、種養大戶、普通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其種養技術、務工技能、市場應變能力。增強困難戶“自我造血”功能。引導70 后、80 后外出勞動力返鄉創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三是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訓。通過小額信貸、網絡資費補助等措施支持經濟困難家庭開設網店,每個村培訓2名以上網絡信息員和電商人才。
3.5.1 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
芷江侗族自治縣應加快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經營主體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增建基礎設施,并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補貼和優惠。
3.5.2 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芷江侗族自治縣應搭建農業綜合服務平臺,確保農產品價格、市場需求等信息及時實現跨地區、跨行業共享;搭建農業科研平臺,加大農業科技研發力度,把農業科研成果及時轉化應用于產業發展,發揮其價值。
3.5.3 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芷江侗族自治縣應健全行業組織,促使其強化自主管理,依法懲治產業融合過程中不正當的市場競爭行為,為所有經營主體建立公平的市場秩序[10]。
當前,芷江侗族自治縣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湖南省委“三高四新”發展戰略為指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鄉村振興為根本、以工業創新為核心、以城鄉融合為目標,奮力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譜寫芷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