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俊波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林業科技推廣站,重慶 409600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是樟目樟科樟屬常綠大喬木,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地區,尤以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等地栽培較多[1-2]。香樟枝干筆直挺拔,樹葉整齊而有光澤,樹冠呈圓形或錐形且易于修剪,根系強壯,可固沙防風,在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環保價值[3]。此外,香樟的樹皮和葉子均可用于提取樟腦和樟油,在醫藥、化妝品、香料等生產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4-5]。
香樟喜溫暖、濕潤、穩定的氣候環境,適宜在海拔200~1 500 m 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生長,對土壤的要求相對較低,但對光照要求相對較高。為提高香樟栽培技術水平,充分發揮香樟的價值,筆者從苗木培育、造林、撫育管理等方面總結香樟栽培技術。
香樟播種育苗操作簡單、成本較低,適用范圍廣,且播種器材簡便易得,播種后管理相對簡單,種子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夠快速發芽生長,同時能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因此,香樟苗木培育通常采用播種育苗方式。
栽培人員可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香樟果皮轉為紫黑色時,選擇樹齡25 年以上、形態良好、未發生病蟲害的成年香樟作為母樹進行采種。栽培人員摘下香樟果實后,應先將鮮果在水中清洗后浸泡24~48 h,然后將鮮果混合草木灰繼續脫脂處理24~48 h,再將香樟種子清洗后放置陰涼處風干,即完成采種制種工作。播種前,栽培人員需要先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香樟種子進行消毒處理,然后用50 ℃溫水浸泡至其自然冷卻,將種子取出待自然風干后,即可播種。
栽培人員應選擇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透氣性好、排水良好、交通便利且地勢平坦的地塊作為苗圃。選好苗圃后,栽培人員需要進行深翻處理,使土層松軟,利于香樟種子發芽。
栽培人員可于2 月下旬至3 月下旬采用條播的方式進行播種。播種前,栽培人員需要挖掘寬2.0~3.0 cm、深1.5~2.0 cm 的播種溝,播種溝間距20~30 cm,然后在播種溝內進行播種,將種子埋入土壤中。播種完成后,栽培人員需用稻草、木屑、蘆葦草等透氣性好、易分解的物質覆蓋地表,以保持土壤濕度和提高溫度。
1.4.1 間苗定苗
香樟種子發芽后,栽培人員需要清理地表覆蓋物,并于幼苗長出3 片真葉后進行間苗,保留健壯苗,拔除弱苗。香樟幼苗高10 cm 左右時,栽培人員可按株間距70 cm進行定苗。
1.4.2 水肥管理
在香樟苗期,栽培人員應適時澆水和施肥。在香樟生長季每30 d 施用一次腐熟有機肥,旱季每30 d 澆水一次(要結合實際降水情況進行,避免過量澆水影響苗木生長)。
1.4.3 病蟲害防治
栽培人員應格外注意香樟苗期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定期檢查苗木病蟲害發生情況,可根據病害發生規律,在病害發生前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在蟲害發生程度較輕時用燈光誘殺、人工捕捉等方式減少害蟲數量,必要時可適當使用廣譜殺菌劑和殺蟲劑防治病蟲害。
1.4.4 修剪樹冠
在香樟苗期,栽培人員應對香樟樹冠進行適當修剪,保持樹冠形態和大小的平衡,以免苗木因生長過于旺盛而影響后期的成長。
2.1.1 選地
造林前,栽培人員需要先選擇適宜的造林地。第一,造林地應盡可能選在海拔200~1 500 m 的地區,同時要遠離工業區、污染源,保證植株生長不受污染;第二,造林地應選在土壤肥沃、土質疏松的區域,避免積水地或鹽堿地;第三,香樟生長需要充足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因此造林地應選擇沒有大面積陰影、有充足光照的區域,避免高大建筑物、樹木等遮擋陽光;第四,造林地應避開風口,避免強風造成苗木倒伏。
2.1.2 整地
栽培人員需要在造林前一年的12 月進行整地。第一,造林地清理。栽培人員需要清理造林地上的雜草、雜灌等,并將這些雜物轉運至指定地點集中焚燒或填埋,以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第二,翻土。造林地的土地表面應保證平整,這有利于排水、保證苗木正常生長,方便進行人工管理。栽培人員可使用推土機、挖掘機等大型機械設備開挖地面,深翻至犁底層后填平,以松動土壤,增加土壤透氣性,提高土壤肥力。第三,施肥。合理施肥可改善土壤質量,增強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為了確保香樟能夠獲得足夠的養分并提高成活率,栽培人員可施入腐熟農家肥5~10 kg/m2,以提高土壤中營養物質含量,滿足香樟苗木生長對養分的需求。
香樟造林時間一般為3 月中旬至4 月中旬。為提高造林質量,栽培人員需要在造林前對香樟幼苗進行篩選,宜選用根系發達、莖部粗壯且充分木質化,苗高40 cm 以上,未遭受病蟲害及機械損傷的香樟幼苗用于移栽造林。
為減少苗木在移栽過程的水分流失,同時避免苗木根系受到損傷,栽培人員需要對待移栽的香樟幼苗進行截干處理(小苗造林截干至20 cm,大苗造林截干至2.5 m),然后用殺菌劑混合黃泥土包裹截干處,并在根系上包裹一層濕泥漿以待移栽[6]。此外,對于枝葉過于茂盛的苗木應進行適當修剪,以避免苗木水分過量蒸發。
移栽前,栽培人員要在造林地挖掘種植穴,種植穴直徑為50~60 cm、深度為30~45 cm,每667 m2挖150~200 穴;種植穴挖好后,可每穴施100~150 g 鈣鎂磷復合肥,為苗木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移栽時,栽培人員要將苗木根系展開,置于種植穴中央,在穴內填入一層表土后輕提苗木,使其根系和土壤充分接觸,然后在種植穴內再培一層松土。移栽完成后,立即對種植穴內灌水,可適當攪動種植穴內的土壤以澆透水,也可以添加適量生長素促進苗木生長。
香樟幼苗相對脆弱,一旦受到雜草的干擾,其生長勢頭就會被大幅度削弱。因此,在移栽后第一年秋末,栽培人員可進行一次松土和除草,將地面表層土壤鋤松,為避免苗木根系損傷,松土深度在8~10 cm 即可,再用人工除草的方式進行除草。移栽后第二年直至林內郁閉,栽培人員可在每年的春末和秋初進行松土除草,松土可采用深翻的方式進行,早期除草仍以人工除草的方式進行,待苗木生長情況穩定后,可用化學藥劑除草。
水分和養分對于香樟的生長至關重要。因此,在香樟撫育管理工作中,栽培人員需要做好定期澆水和施肥工作。
3.2.1 澆水
對于新栽植的香樟林,栽培人員可每7 d 澆水一次,澆水時應注意澆透,切勿少量多次澆水。因為新栽植的香樟尚未完全扎根,少量多次澆水會導致表面土層水分含量高于底層,使香樟僅扎根在表層,容易造成苗木倒伏。此外,香樟在不同季節的需水量不同,因此不同季節的澆水頻率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旱季,栽培人員可適當增加澆水次數,保證土壤濕潤;在雨季,栽培人員可適當減少澆水次數或者不澆水,降雨量過大時還應提前挖好排水溝,避免積水引起香樟根腐病等病害。
3.2.2 施肥
造林后第1年和第2年,栽培人員可以施有機肥或者化肥,將肥料適當稀釋,均勻撒在香樟周圍的土壤上,初期每隔30 d施肥1次,隨著苗木的生長逐漸減少施肥頻率,同時應注意施肥量不宜過大。造林2年后,栽培人員可在每年的生長季進行3次追肥:前2次以追施氮肥為主(如尿素),每667 m2施肥量為10.0 kg;第3次以追施磷肥為主(如過磷酸鈣),每667 m2施肥量為7.5 kg。
香樟生長過程中,部分苗木會長出多個芽。為了使苗木正常生長,從苗木移栽后第二年開始,栽培人員需要及時進行抹芽和修剪枝條。抹芽是用剪刀將枝條上的小芽剪除,保留發育最為良好的一個芽;枝條修剪是削弱頂端生長和修剪遭受病蟲危害的枝條,以保持較為良好的樹型,修剪時間以每年的3—4 月為宜。修剪完成后,栽培人員應使用石灰粉、多菌靈等涂抹傷口,避免苗木遭受病害。
香樟生長過程中,易發生白粉病、干腐病、潰瘍病、蚜蟲、紅蜘蛛、樟巢螟等病蟲害。這些病蟲害發生嚴重時,會直接影響香樟的正常生長。因此,栽培人員需要加強香樟病蟲害防治工作。
3.4.1 香樟白粉病
白粉病是香樟幼苗常見的一種病害。發病時,植株葉片背面出現灰褐色的病斑,有時會伴有白色或灰色的粉末,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導致苗木大面積凋萎死亡。
香樟白粉病的發生通常與水熱條件不當、管理不善及幼苗的抵抗力較弱有關。為防治香樟白粉病,栽培人員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科學管理香樟幼苗,適當控制環境溫度和濕度,保持良好的通風和排水條件,并加強營養管理,增強幼苗抗病能力;第二,定期檢查幼苗的狀態,一旦發現有感病跡象,應及時清理病枝、病葉,并采取有效治療手段,如選用三唑酮和代森錳鋅稀釋液、石硫合劑、甲基硫菌靈、丙環唑等藥劑進行噴施。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以上藥劑時應按照說明書所示的劑量和方法進行,以免對幼苗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3.4.2 香樟干腐病
香樟干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種病害,通常高發于4 月上旬至5 月、9 月下旬。病初期癥狀為葉片黃化、枯死或落葉;當病情加重時,樹干出現棕色潰瘍和軟腐,部分樹皮脫落,樹枝變得易折斷,甚至會導致整棵樹的死亡。
為防治香樟干腐病,栽培人員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強對樹洞、砍伐面等部位的衛生管理,定期對苗木進行檢查,及時發現病害;第二,在砍伐、修剪等操作時進行工具消毒和傷口處理,并定期對樹木進行涂白處理,防止病菌感染;第三,注意合理澆水,避免水澇和過度干旱,提高苗木抗性,從而減少病害的發生;第四,植株發病后,削去病部軟腐組織,并進行包扎,然后通過煙熏處理、噴灑殺菌劑(如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等措施進行治療,并涂刷木質素修復劑或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苗木傷口愈合和生長。
3.4.3 香樟潰瘍病
香樟潰瘍病是由子囊菌亞門真菌引起的一種病害,病菌可通過風、蟲、水等多種媒介傳播。植株發病時,葉片上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茶色斑塊,嚴重時導致葉片干枯脫落,還會出現枝條發黑失水干枯,嚴重時導致整株死亡。香樟潰瘍病病原菌易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滋生,因此夏季和雨季是該病發病高峰期,一般多發于4月上旬至5月、9月下旬。
為防治香樟潰瘍病,栽培人員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香樟潰瘍病易在苗木密集、空氣流動差、潮濕的地塊傳播,因此避免過度密植是香樟潰瘍病最有效的預防手段之一;第二,加強對苗木的養護管理,定期修剪,保持樹冠通風透氣,防止過度澆水,并及時清除周邊積水、雜草等,避免真菌滋生;第三,植株患病后,及時清除葉片上的病斑,并燒毀或深埋處理,然后噴灑康圃、景翠、硫酸銅、百菌清等藥劑,同時在土壤中添加適量思它靈、雨陽肥等肥料,以促進植株生長,提高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
3.4.4 蚜蟲
蚜蟲是香樟幼苗常見的害蟲之一,通過口器吸食幼苗的汁液,并引發病害。香樟幼苗受蚜蟲危害的主要表現為植株生長緩慢,葉片卷曲變形,葉片表面出現黃斑或紅斑等。若蚜蟲數量較多,還會導致葉片枯萎甚至整株死亡。
為防治蚜蟲,栽培人員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定期清理樹冠和樹干表面的落葉、沉積物和灰塵,以避免蚜蟲的孳生,同時可以在水中加入適量的蘇打粉進行噴水處理,從而有效殺滅蚜蟲;第二,對于正在受蚜蟲危害的香樟,應該及時將受害部位剪掉,并將其深埋或徹底焚燒,然后噴施石硫合劑、氯氰菊酯等藥劑,注意按照說明書控制施用量和施用頻次。
3.4.5 紅蜘蛛
紅蜘蛛主要寄生于香樟樹的葉片上并吸取其汁液,導致葉片出現黃白色斑點,然后逐漸變為枯黃色,嚴重時會導致葉片萎縮、脫落,嚴重影響香樟樹的健康生長。此外,紅蜘蛛還會分泌一種黏液,覆蓋葉面并阻礙氣體交換,進一步損害香樟樹的健康。
為防治紅蜘蛛,栽培人員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及時清除香樟樹周圍的雜草和落葉,以減少紅蜘蛛的滋生;第二,紅蜘蛛喜歡干燥的環境,因此可以通過增加濕度來破壞其生存環境,如在樹下噴灑水霧或者在樹旁放置水桶等;第三,與蚜蟲一樣,香樟遭受紅蜘蛛危害時,應先清除受害枝條并銷毀,防止蟲害擴散,然后選用有效的殺蟲劑,如敵百蟲、氧化樂果等,按照說明書上的使用方法進行噴施。
3.4.6 樟巢螟
樟巢螟是一種食葉害蟲,危害樹齡在20 年以下的香樟,多分布在我國華東地區。其幼蟲主要通過吐絲粘連葉片的形式在香樟樹的葉片上筑巢同時以香樟葉片為食,使香樟嫩葉、嫩枝干枯死亡,危害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全株死亡。
為防治樟巢螟,栽培人員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及時清理香樟樹上的樟巢螟蟲苞并燒毀,同時在每年冬季對香樟林進行一次統一檢查和集中清理;第二,樟巢螟每年發生兩代(5—7 月為第一代,8—9 月為第二代),在每代幼蟲開始發生但未結網筑巢時,對香樟葉片噴灑一遍凈500~1 000倍液,可有效防治樟巢螟;第三,樟巢螟危害嚴重時,可使用敵敵畏、敵百蟲等農藥進行統一殺蟲處理。
香樟具有良好的適生性,對多種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均有一定的適應性,而且香樟具有深厚的根系和較強的抗旱能力,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發生,從而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香樟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和空氣中的有害氣體,改善周圍的空氣質量,是良好的園林綠化樹種,生態價值較高。筆者從苗木培育、造林、撫育管理3 方面總結香樟栽培技術,可為香樟苗木栽培和造林經營工作提供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