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疾病種類繁多、年齡分布較為廣泛,在醫院雖是個小科室,但在臨床上卻是一門大的綜合醫學學科,特別因患者的兒童屬性,臨床診治經驗交流較其他專科有更多迫切性和必要性。為此,本期我們組織了12篇涉及兒科內容的文章,編輯了“兒科專欄”,內容包括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兒童語言發育遲緩/障礙、小兒支氣管肺炎、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尿道下裂患兒術后康復等。
專欄開篇《經口內鏡幽門肌切開術治療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的學習曲線》一文,系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陳志威等作者撰寫,文章分析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2006年8月至2020年6月由同一組醫師完成的86例經口內鏡幽門肌切開手術相關資料,并采用累積求和分析法(CUSUM)繪制學習曲線。傳統的經開腹手術治療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已在臨床應用多年,但具有創傷性大、術后恢復慢、并發癥多等不足。經口內鏡幽門肌切開術是近年來治療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的微創新技術,該項技術2005年由Ibarguen-Secchia首先報道,2006年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于國內首次開展。本研究顯示,手術30例時達到曲線峰值,經過短暫的平臺期后曲線斜率下降,可以認為早期30例手術經驗為學習提高階段,隨著手術經驗不斷積累,手術效率逐漸提高,手術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縮短。經口內鏡幽門肌切開術是目前最新型的手術方式,手術難度較高,國內外相關文獻報道稀缺,經驗相對不足,手術切割深度尚未標準化也是該術式面臨的最大難題。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作為呼吸系統較常見的疾病,主要是因為扁桃體或腺樣體肥大導致上呼吸道堵塞,使患兒產生鼻塞、腺樣體面容、記憶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對小兒生長發育的影響較大。專欄內,泉州市第一醫院林春琴等作者撰寫的《家庭睡眠監測儀在小兒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中的應用效果》一文指出,對于此類患兒進行手術治療后,需對其通過家庭睡眠監測儀開展8周左右的實時監測,以此判斷手術效果及病情恢復情況。本文選擇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住的10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兒,在予以對癥手術治療后,采取家庭睡眠監測儀監測患兒的睡眠情況,治療后1個月患兒的夜間睡眠監測指標、平均低氧次數及平均呼吸紊亂事件次數均低于治療前,認為家庭睡眠監測儀監測患兒睡眠情況有助于及時掌握患兒病情變化及恢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