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莛葳 張治宇

1948 年,對起義的吳化文部營以上干部進行集訓
三浦是長江北岸的浦口、江浦和浦鎮的總稱,與南岸的南京主城區隔江相望,素有“金陵門戶”之稱,拱衛南京,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浦口地處揚子江畔,臨山靠水,是南京的北大門;江浦是指老江浦縣城,以珠江鎮為中心;浦口東門和南門外統稱浦鎮,以南門鎮為中心。1949 年,人民解放軍渡江前,三浦地區是國民黨軍長江防線上唯一掌握在手中的江北據點。
為鞏固京畿,國民黨軍對南京城防部署煞費苦心,花了很大代價。國民黨衛戍司令部特意成立城防委員會,由副總司令陳沛兼任主任,具體負責城防工事構筑。
南京城防分為內外兩層。內層以城垣工事為主要防御地帶,之外修筑鋼筋水泥工事,然后再修筑若干野戰工事,構成三道前后相互聯系、互有支援的防御體系。內層從幕府山開始,經天文臺和紫金山,向東、南、西三面延伸再加上北面的長江天險,從四面把整個南京保衛起來。外圍即是地處長江北岸的江浦、浦鎮、浦口三角地區,其防御部署由蔣介石親自訓令交辦,由國民黨高層頭目督辦。國民黨將第28 軍部署在此,軍部設在扶輪小學。
第28 軍是國民黨殘存的精銳部隊,裝備精良,兵員充足,老兵多且頑固,深得老蔣倚重。外圍陣地完全由據點核心工事構成,主要工事均有掩蓋且有交通壕連接。陣地外圍及前沿挖有積滿深水的外壕,架設了鐵絲網,埋設了地雷。浦鎮通往浦口的公路上到處堆著石頭,設置有鹿砦、木樁,并挖有防御溝;道路岔口構筑了明暗碉堡;山頭布滿了密集的地堡群。
三浦作為南京城防的前出陣地,是多層防御的最外圈,與內圈防御、江面艦艇機動防御及空中火力構成立體江防體系。國民黨南京衛戍總司令張耀明夸海口說:“在強大兵力守備之下,加上優勢的海空軍有效火力支援,可使南京固若金湯,轉危為安!”
1949 年2 月25 日,毛澤東致電陳毅、粟裕、譚震林等人,“3 月中旬或下旬準備攻占浦口及炮擊南京,限于3 月10 日前完成準備工作,待命行動”。
接到中央軍委命令后,三野代司令員粟裕和參謀長張震認真研究。3 月1 日,兩人聯名向軍委復電“決以八兵團之二十六軍、三十四軍及七兵團之三十五軍,配屬榴野炮兩個團”(4 月第35 軍歸第8 兵團指揮),執行攻取浦口、炮擊南京的任務,并據此制定詳細作戰預案。
中央軍委3 月3 日回電:“準備攻占浦口、炮擊南京之目的,是為了促成有利于人民之談判。此項談判時間尚未確定,大約在3 月下旬。”即在3 月20 日以后“談判正在進行之時”攻占浦口,但是否攻占,須視情況而定。因國共談判時間尚未確定,因此,軍委回電中強調“各部均只作準備,不要行動”。
粟裕認為,攻占浦口、炮擊南京及奪取江北敵人據點可同時進行,且應緊接著渡江,否則會喪失行動的突然性。因此,他建議將攻擊浦口時間推遲至4 月1 日,以便與4 月10 日開始的渡江相銜接,軍委采納了其建議。
隨著中央決定4 月1 日或5 日談判,3 月17 日,中央軍委明確指示,攻擊“兩浦(指浦口、浦鎮)”時間“應在南京代表到達北平的那一天,或南京代表到北平之后的一天而不要過早”。這樣,攻占時間就定在和談開始之際,但準確時間“須由中央臨機決定”。
3 月19 日,毛澤東致電渡江戰役總前委:“是否攻占兩浦,要待談判接觸數天才能決定。如談判有成功希望,則不要攻占兩浦,以利和平地解決接收南京問題。如談判沒有成功希望,則看軍事上是否有必要攻占兩浦”,“如攻占兩浦為渡江作戰所必須,則攻占之;如無此種必須,則可置之不理。”
3 月25 日,陳毅、鄧小平、譚震林召集各兵團負責人,聽取作戰方案匯報。26 日,他們向中央軍委報告“確定不攻浦口、江浦”。3 月29 日,中央軍委復電同意“不攻浦口、江浦”,只留第34、35 軍“與渡江同時積極佯動兩浦”。
3 月31 日,渡江戰役總前委制定《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并于4 月1 日上報中央軍委。4 月3 日,中央軍委復電同意。綱要決定4 月15 日開始全線渡江作戰,其中“三十四、三十五兩個軍,于戰役發起同時,以積極佯攻的手段,吸引和鉗制兩浦之敵”。
4 月8 日,粟裕、張震聯名致渡江戰役總前委和中央軍委,對作戰部署進行微調,“第八兵團除以三十五軍保持與兩浦之敵接觸,在我軍發起渡江作戰時,同時攻占江浦,爾后各個逐次殲滅浦口外圍之敵,從正面鉗制南京守敵。該軍何時南渡,爾后視機決定令行”。“其三十四軍應于卯灰(4 月10 日)前后,攻占十二圩,封鎖長江,并準備適時從儀揚間渡江。”
4 月10 日,軍委致電總前委并第二、第三野戰軍領導人:“我們和南京代表團的談判已有進展,可能簽訂一個全面和平協定。簽字時間大約在卯刪(即4月15 日)左右。如果此項協定簽訂成功,則原先準備的戰斗渡江即改為和平渡江,因此渡江時間推遲半個月或一個月。……推遲渡江時間有何不利,望即告,以便決策。”

粟裕(左)與張震(右)

1949 年,三浦戰役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 軍在江浦城北舉行誓師大會
當天,總前委匯報了渡江時間調整的不利因素。中央軍委考慮總前委及第二、第三野指揮員的意見,于11 日電告:“依談判情況,我軍須決定推遲一星期渡江,即由十五日渡江推遲至二十二日渡江,此點請即下達命令。”
4 月12 日,粟裕向軍委建議:為渡江便利計,不要再推遲至22 日以后,以20 日前后為最好。4 月18日,中央軍委致電總前委,確定渡江部署:“各兵團于二十日開始攻擊,二十二日實行總攻,一氣打到底……此種計劃不但為軍事上所必需,而且為政治上所必需,不得有任何的改變。”
4 月19 日,第35 軍政委何克希等指戰員赴泰州城外三野指揮部,受領作戰任務。
第35 軍主要由國民黨戰場起義部隊組成,下轄第103、104、105 師,共2.2 萬余人。這支軍隊成分非常復雜,隊伍中還暗藏國民黨特務。部隊的紀律差,甚至用槍打兔子也沒人管。
1948 年10 月,華野緊急抽調400 多名文武兼備、軍政兼優的骨干,迅速組成3 套完整師和13 套完整團包括營連的班子,在華野一縱副司令何克希帶領下,進入起義部隊。何克希有中央特科的傳奇經歷,擅長獨當一面。來到起義部隊后,他異常忙碌,整訓營以上干部,親自作報告、搞輔導,組織干部學政治,成立士兵委員會、開展訴苦運動……經過兩個月艱苦細致的教育,部隊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紀律性大為提升。
為加強指揮,第8 兵團何以祥參謀長抱病同第35 軍指揮員一道現地勘察,共同研究作戰部署,制訂了《三浦戰役作戰方案》。其中明確:以第103 師3 個團和第105 師1 個團,從右翼攻擊江浦縣城;第104 師從左翼進攻浦鎮東北一線高地,鉗制吸引浦鎮之敵,使其放棄增援江浦的企圖,待江浦解放后,攻打浦鎮,攻克浦鎮后,再取浦口。第105 師主力為預備隊,直插江浦、浦鎮公路之間的十里橋據點,切斷兩地聯系,開辟打援戰場。
戰前,第35 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向群眾借來木盆,坐在木盆中練習劃船,以適應水網地區作戰;擔任攻城突擊的連隊建造了縣城模型,研究爆破技術,熟悉進攻路線。主攻部隊從營到排的指揮員,冒著危險,親自察看地形,深入到敵據點百十米甚至幾十米的地方仔細觀察。偵察連有時在敵據點外圍勘察,有時化裝潛入縣城內部,有時設法“抓舌頭”訊問,有時偷聽敵人的電話,以全面掌握敵情。
第35 軍軍部在駐地滁縣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軍政委何克希作了關于三浦戰役重要意義的報告,他強調:“我們要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決不與敵在江北糾纏。戰斗打響后,要集中優勢兵力迅速殲滅兩浦之敵。首先從右翼拿下江浦,從正面奪取浦鎮,再取浦口,占領長江北岸。然后相機過江,直搗南京。”軍參謀長于懷安傳達具體作戰方案,軍長吳化文宣布戰斗命令。
軍部會議后,部隊進行了層層思想發動。各團召開排以上干部會議,傳達軍部會議精神,下達作戰任務。團的干部會議后,各營都召開了軍人大會,進行戰斗動員。各連隊又以班排為單位,在駐地或戰壕里,開展訴苦、表決心活動。
與此同時,軍文工團還開展了文藝宣傳活動,以鼓舞士氣,豐富指戰員的戰地文化生活。文工團來到103 師師部所在地,演出歌劇《三世仇》,在湯泉鎮連演三天,場場擠滿了軍民。
深入的思想發動,指戰員覺悟有很大提高。眼看“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國”的愿望就要實現,大家心情激動,個個摩拳擦掌,請戰書像雪片一樣飛向指揮部。
1949 年4 月20 日,國民黨代表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三浦戰役隨之拉開。15 時55 分,第35 軍蹚過滁河,越過老山,跑步向浦鎮、十里橋、江浦縣城等地域接近。
江浦是國民黨的模范縣,珠江鎮是江浦縣政府所在地,鎮的周圍筑有高大、堅固的城墻。縣城東、西、南三面有寬闊的護城河環繞,周圍布設了鹿砦、鐵絲網和地堡,埋設有地雷。國民黨第28 軍52 師一個加強團加上縣保安大隊共2000 余人在此把守。
18 時整,解放江浦縣城的戰斗首先開始。軍、師、團火炮對準城內轟擊,首批炮彈暴風驟雨般落入敵陣地,一舉擊中敵指揮部。20 時,開始清除外圍據點,強大的野炮、山炮猛烈地轟擊城垣工事及求雨山、趙家山等據點,火光沖天,硝煙彌漫,戰況激烈。
21 時,外圍攻擊結束,主攻江浦縣城的戰斗打響。攻城信號發出后,大炮立即對準城東北部突破口猛烈轟擊。但江浦鎮四周是二三米厚、六七米高的城墻,城墻后邊又是大山包,經炮火轟擊依然不倒,導致擔任主攻突擊任務的第307 團1 營3 連進攻接連受挫:首次沖擊時,一陣炮響,突擊排同志大部分犧牲于敵陣前沿。第二次突擊時,在城東北角突然出現暗堡,又犧牲了不少戰士。好不容易突破到城墻下,才發現經炮火轟擊的城墻并未垮塌,只好架云梯攻城。敵人打斷云梯,戰士們無法登城,此后改用土火箭攻城依然沒有成功。苦戰四五小時,部隊傷亡巨大,數次沖鋒均未能破城。
眼看離上級規定時限越來越近,3 連犧牲過半,只剩下40 多人。這時,第307 團副團長劉金山帶著4連來到前沿,打算換下3 連。指揮3 連突擊的孟憲武副營長一聽就火了,他吊著負傷的膀子,氣呼呼地問:“團里調4 連上來是什么意思?”劉金山說,“老孟,你剩下的一只膀子也打斷了,下去吧!”“我哪兒也不去,打不開江浦,我死也死在這里!”說罷,就研究起攻城方案。他把團里增加來的火器,加上剩下的幾名特等射手組成火力組,專門封鎖城頭和城墻根下的敵人火力點;3 連剩下的人,不論通訊員、炊事員,都編入了投彈組、架梯組、突擊組。
凌晨3 時,軍部要求天亮前必須拿下江浦的命令傳達到最前沿。第103 師政委彭勝標電話打到團指揮所,說:“現在已下半夜了,天亮之前必須拿下江浦!”團長王福堂立即召開火線黨委會,研究破城之策。關鍵時刻,劉金山副團長親臨城下指揮,他在不變更1 營3 連任務的同時,令前沿陣地的第307 團2營4 連、3 營7 連,第309 團3 營9 連同時強行攻城。
總攻開始了,嚴密的火網罩住了城北突出部,雙方的炮火燒紅了天空,戰斗異常激烈。擔負助攻和二梯隊的部隊一起沖向一線,軍、師、團炮火實施突襲,各參戰部隊輕重火器一起開火。長梯終于架到城墻上,3 連長張憲才一把抓下頭上的軍帽,使勁一揮:“上!”突擊隊員一個接一個地飛速攀梯上城。
“嗒嗒嗒……”沖鋒槍在城頭響起,3 連長跟著上了云梯。吊著膀子的孟副營長也想接著往上爬,被上來的教導員一把推開。他對著孟副營長低聲說,“老孟,城打開了,下去休息吧!”這個從來打仗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笑著答道:“我還要進南京城哩!”

江浦戰斗經過要圖

報載攻克江浦縣城的消息
在強大攻勢下,敵人顧此失彼。部隊從城東北角完成突破,迅速占領城頭,大軍突入城內。各連隊立即按既定線路由北向南,向城內守敵發起清剿。江浦城內守敵立即失去抵抗能力,一起從掩體、地堡里逃出來,棄城向浦口方向逃竄。未逃多遠,一部被抓獲,大部被守候在新河口的第308 團俘虜。
至21 日早上8 點,江浦縣城宣告解放。整個攻堅戰斃傷敵軍500 多人,俘虜1000 余人,我軍犧牲250 多人,負傷500 余人。戰后,第307 團1 營3 連被授予“捷足先登”英雄連,其他三個連隊分別被授予“攻城先鋒”連。
20 日晚,浦鎮地區也展開激烈戰斗。駐守浦鎮的是國民黨軍第52 師1 個團,山頭上構筑了鋼筋水泥工事,工事間有交通壕相連,據點外設有鐵絲網,網上掛有地雷,鐵絲網外的山坡上也布了雷。
為拔除這顆釘子,第104 師從花旗營、高里店一線出發,按預定計劃向浦鎮外圍運動。21 時許,戰斗率先在浦鎮以西和以北地區打響。在江浦、浦鎮中間山頭上,我軍多次沖鋒,打了四五個小時,掃清了前沿障礙。臨近拂曉,又向敵陣地發起進攻,但守軍憑借堅固工事,負隅頑抗,不肯放下武器,戰場陷入僵局。
21 日傍晚5 時許,大頂山、二頂山、三頂山再次響起猛烈的炮聲,8 門野炮、山炮加上迫擊炮,齊轟大頂山敵陣地。無數發炮彈傾瀉在敵軍的暗堡上、戰壕里,頓時煙塵滾滾。第104 師以一部兵力從左翼威脅國民黨軍側背,主力集中優勢兵力,從正面與敵展開激烈爭奪。經1 小時激戰,摧毀了敵障礙,接著組織沖鋒。第312 團2 營4 連派出兩個排繞向山南坡,突然從其背后出現,敵人措手不及,十分慌亂。
第105 師也于20 日夜間,向十里橋等敵人據點發起了攻擊。至21 日上午10 時,十里橋等據點被拔除,守敵大部被殲。第105 師隨后向浦鎮猛插,協同第104 師展開攻擊,浦鎮之敵被團團包圍。我軍與敵逐點、逐個山頭、逐個碉堡展開爭奪,對其地堡群依次分割,逐一摧毀。經徹夜戰斗,先后攻占大頂山、二頂山等制高點,豬頭山之敵繳械投降。我軍乘勝繼續向浦鎮挺進,在浦鎮車輛廠地下黨配合下,22 日黎明,浦鎮全境解放。
第35 軍所部在完成各自作戰任務后,爭先恐后,第一時間向浦口方向疾進。從浦鎮通往浦口的公路上,到處躺著敵人的尸體;公路拐彎的地方,遍布著地雷;新架的公路橋,正燃著熊熊大火。追擊途中,不斷遭到國民黨江上炮擊和空軍射擊,南京城守敵也不時打炮封鎖。但追擊部隊勢不可擋,不懼傷亡,拉大行軍距離,在敵炮火和地雷爆炸聲中,跨過溝渠洼塘,一口氣追到江邊,迅速對浦口守軍完成包圍。22 日凌晨1 時,開始攻打浦口。此時,還依稀有敵艦在江中射擊,經我迎頭痛擊后,18 艘敵艦被擊沉擊傷,浦口之敵迅速逃往市區。
至此三浦全境被收入解放軍囊中,第35 軍將士齊聚江邊,南京完全暴露在解放軍強大火力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