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敏
在德國,“半邊公雞”可以讓全素食者吃起來毫無心理負擔,“死奶奶”也并不令人感到悲傷。一起來感受來自德國的奇趣料理吧!
|“死奶奶”|

這是一道典型的民主德國菜式,至今還在德國東部地區擁有一批“忠粉”。這道菜的出現跟時代有關。物資比較匱乏時,東德人民為滿足口腹之欲,想盡辦法,利用手邊現成的食材整出花樣。他們以雜糧血腸為主料,加上炒熟的洋蔥,配上酸菜和鹽水土豆端上桌。至于“死奶奶”這個令人望而生畏的菜名,據稱源于血腸的顏色。在柏林,這道菜還有“交通事故”甚至“車禍現場”這樣直白的德式幽默別名。
|“修女的屁”|

這是南德地區的一道油炸糕點,是把烤熱的甜面團用兩個茶匙壓成一個個面球,高溫油炸后撒上糖霜。這道糕點是南德地區慶祝狂歡節時享用的時令甜點,名稱略顯粗俗,其得名原因有不少版本。最讓人會心一笑的一個版本是說,在一名年輕的修女油炸這道點心時,濕潤的面團投進高溫的熱油,發出了相當響亮的“噗噗”聲。當時,主教恰巧就在旁邊,臉皮薄的修女聽到聲響,羞得逃離了廚房,而主教當場壞笑著為這道糕點賜名“修女的屁”。不過,從語源的角度看,這道糕點更有可能因諧音而得名,大意是“修女烹飪的食物最美味”。
|“音樂伴奏手打奶酪”|

這是黑森州的一道名菜,早在19世紀就已相當有名,在今天的萊茵–美茵地區(例如法蘭克福)任何一家提供當地美食的餐館里都能見到。其中,“手打奶酪”是指酸奶制成的小奶酪(如今也可用全素奶酪替代),用手捏成圓形。放奶酪的盤子里盛有淺淺的一層調味汁,由切細的洋蔥、醋、橄欖油、胡椒粉、鹽以及葛縷子調制而成,食用時配以當地特色黑面包片。“音樂伴奏”并不是說吃這道菜時得放音樂,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所謂“音樂”是指消化洋蔥的過程中產生的那些不可言說的聲響;另一種說法則相信,以前的人們在享用這道菜時,需要自己調制醬汁,醋瓶和橄欖油瓶在桌上相互碰撞時會發出悅耳的聲音。傳統的手打奶酪由低脂夸克奶酪制成,脂肪含量只有1%,蛋白質含量則足足達到25%,怪不得當地的徒步愛好者尤其喜歡用它來補充能量。
|“嘴巴袋子”|

德國人也吃餃子,這種德式餃子直譯過來叫“嘴巴袋子”,袋子呈四邊形,里頭的餡兒多是肉丁加面包碎或肉丁奶酪菠菜泥。這是德國西南部施瓦本地區的一道特色菜,可加湯煮食或煎熟了吃。這道菜還有一個令人忍俊不禁的別名,叫“糊弄天主一把”。據說在30年戰爭(1618年到1648年)期間,饑饉遍地,有人送給僧侶們一塊珍貴無比的豬肉。只可惜,這么幸運的事兒趕上了需嚴禁肉食的齋戒期。急中生智的僧侶們把肉切成小塊,跟菠菜和各種香料混合在一起,然后包進小小的面團口袋中。這就是“嘴巴袋子”這道名菜的由來——鑒于它最初具有的欺騙性,又被戲稱為“糊弄天主一把”。
|“瞎眼母雞”|

這是威斯特伐利亞地區的一道特色燉菜,俗稱“一鍋煮”,里頭放入各種豆類、土豆、胡蘿卜、梨、蘋果以及豬五花肉一起燉煮。這道菜雖然名叫“瞎眼母雞”,里頭卻沒有雞肉。其菜名源于德國一句古老的俗語:“就算是一只瞎眼母雞也能啄到谷粒。”用這句俗語做菜名,意思是說,這道菜百搭,每個人都能各取所需,從中找到自己愛吃的東西。
|“半邊公雞”|

如果不是恰好來自科隆及其周邊地區,看到“半邊公雞”這個菜名的食客,可能會以為這是一道烤雞之類的傳統菜肴。然而,如果你無肉不歡,點這道菜可能會大失所望,因為端上桌的竟然是一個夾了一大片高達奶酪和幾個生洋蔥圈的黑麥面包。
這道菜的名稱源于一個玩笑。1878年4月18日,一位名叫菲爾克特的先生在一家飯館慶祝生日。一個參加聚會的女性朋友比較講究,平時點菜時總是精挑細選。為了整蠱她一回,菲爾克特先生跟飯館侍者暗中設計了一個玩笑:他為14位客人各點了一道當時相當昂貴的豪華硬菜——半邊公雞。不過,侍者最終端上桌的只有13盤烘烤得香噴噴的美味雞肉,而那位優雅高貴的女士面前,擺上的則是菲爾克特先生和侍者先前約定好的“黑麥面包配奶酪”。
| 生肉糜 |

地球人都知道,德國人愛吃肉!所以,生肉糜在德國是一道相當普及的佳肴,在某種程度上也不足為奇吧?生肉糜是用新鮮豬肉剁碎而成,從前可直接從屠戶處或肉店購買,如今也在超市售賣。當然,豬肉的新鮮度和衛生狀況都受到嚴格的監管,畢竟是要生吃的嘛!
生肉糜在特定場合還有一種很可愛的刺猬造型。制作者在肉糜上撒滿洋蔥碎,然后用黑亮的小葡萄點上兩只眼睛、一只鼻子。這一造型往往出現在生日聚會上或吃自助餐時,在上個世紀70年代可謂風靡德國!
| 螨蟲奶酪 |

產自薩安州烏爾希維茨村的螨蟲奶酪獨具特色,含有活體螨蟲,其做法是在夸克奶酪條上涂抹葛縷子和鹽,然后放在一個裝有黑麥粉和奶酪螨蟲的木箱中風干三個月。在此期間,螨蟲分泌出的消化液使奶酪發酵,形成獨特的風味。
| 豬油 |

德國人喜歡將豬油作為調味料直接涂在面包或糕點上,黃白色的豬油可以很好地偽裝成奶酪拼盤上的瑞士奶酪擺上桌。
| 豬肝腸 |
一大早就吃內臟?是不是感覺有點兒惡心?很多德國人卻對此并不反感。他們甚至可以說非常喜歡在早餐時吃豬肝腸。德國不同地區制作肝腸都有自己的獨特配方。隨便問一個德國人,他都能根據肝腸的味道分辨出不同的產地。比如,在圖林根州,做肝腸時會添加馬郁蘭和胡椒粉等特殊配料。
| 冷狗 |
很多人都知道美國有熱狗,知道德國有冷狗的人可能就不多了。熱狗是小面包夾香腸,冷狗則是一道在德國家喻戶曉的甜點,一層巧克力下面墊一層餅干,層層疊疊,吃起來甜甜脆脆。


說起“冷狗”這個名稱的由來,還真是大有講究。據傳這是礦工們愛吃的一道甜點,原本得名于他們用來運載礦物的一種箱型小車,其德語發音和“狗”相同。烤制這道甜點會用到一個長方形的箱型烤盒,形狀也與礦工小車相似。另外,甜點烤制完畢以后,需要放入冰箱,冷卻融化的巧克力,放涼后再食用。也因此,這道甜點還有個好玩的別名,叫“冰涼的狗鼻子”。
編輯: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