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尚

現代意義上的交通是由兩個主要環節建構起來的。它們是路橋水道與運輸工具。這是靜態意義上的交通,本真性的交通需要有一個奠基性的環節,那就是人,有人才有交通,交通才是智能的。中國古代意義上的交通和運輸,首要體現出來的就是人這個奠基性的關鍵環節。《說文》“交,脛也。”清人段玉裁注“凡兩者相合曰:交”。脛什么意思?《說文》講:“胻也”。段玉裁解釋道“膝下踝上曰脛”。接著他說脛所要說的東西就是莖,莖上是要承載東西的。而“通”《說文》領會為“達”,因此交通基本意思是人的交相通達,于此物的輸送才有意義、才有可能。
三千多年,北京最古老的交通要道
西南大干道,以北京為起點,經過永定河(古代叫無定河),路過涿州,并順著太行山東側向南抵達石家莊。在這條干道上支線很多,比如從石家莊到太原是一路;從新城出去,經過河間、大名,就到達了開封;進入明、清時期,又一條新支線獲得更新發展,還是以北京為起點,伸向大興、經過固安等地一直到達雄縣。西南大干道在北京歷史上,以及北京交通史上,屬于北京地區最為古老的交通大動脈。它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悠久歷史。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帝堯之后到薊,又封召公奭(音式shi)到北燕。后來北燕兼并了薊,國都也隨之遷到薊。燕與周天子之間的政務往來以及朝覲活動,主要走的就是這條路。據考古發現,當時北京地區的古車輛“單轅四箱車”的輪距大約4米,當時北京的這條大干道的路面寬度應該在4米以上,可以稱得上是一條寬闊的交通要道。

這條干道從秦至清經過修擴,在歷史上為北京人民生活、物資交流、人員往來作出了很大貢獻。清代有一首民歌詳細記錄了這條干道途經的地點。
“彰儀門,高又高,小井、大井、盧溝橋;良鄉塔,漫山坡,過了竇店琉璃河,琉璃河,一道溝,過了雄縣是鄚州;鄚州城,一堆土,過了任丘河間府;河間府,臥牛城,過了獻縣是阜城,阜城縣,筒子城,景州寶塔十三層;景州塔,北朝修,過了故城是德州……”這條路后來也叫“京石路”。
歷史悠久的東北干道故事真多
東北干道, 發源于北京,經過通縣順著燕山南麓東側,經山海關,到達沈陽及其附近諸地。這條交通大干道,也不簡單,它也是北京最早通達國內各地的京城框架性的基礎交通干道之一。它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時代,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封前朝商殷的太師箕子到朝鮮為政。走的就是這條路。這至少證明了,西周初期,當時薊城(今北京)就已經建有了一條能夠通達遼西的大道。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去碣石巡視(河北省昌黎縣北),從咸陽出來,一路經過薊城,向東拐彎順著燕山南側一直行進到達碣石。這事記載于《史記·秦始皇本紀》之中。這條路,到了漢代,三國時已經是北京與東北之間的重要商運通道。進入隋唐時期,道路進一步修擴,道路之寬流量之大,以人數計,可以萬數為單位。比如,隋煬帝時,一次出兵,軍隊人數高達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當時號稱二百萬。遼金元明時代開始在這條大道上修建驛站,據《郵驛小志》記載驛站多達29處。到清代驛站又有增加。雍正七年(1729年),對從朝陽門到通州之間的道路進行了重修,一律改為石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對此又進行了重修,提升了交通干道的品質,同時對道路交通加強了管理。
伴隨長城崛起的西北大干道
西北干道,以北京為起點,中經昌平、居庸關、宣化到達張家口,這條大干道向西一直通到山西大同,道路穿過山西到達西安,最遠直到中亞地區。這條大干道還有一處向北的交通道路直達蒙古草原。北京這條交通大干道,在戰國時期就已能夠暢通無阻了。《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說,燕國修筑的長城,從造陽(今河北懷來大古城村)一直修到遼東。可見這里的交通道路是隨長城一起修筑的。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他北巡回咸陽走的就是這里,從碣石向西經過右北平,漁陽而歸。進入遼代以后,這條道路上還流傳著不少與肖太后有關的故事。比如肖太后種花之處的上花園與下花園。元代北京立為大都后,又以大都為核心在西北大干道上修建了很多驛站。路面在遼代得到加寬,元代大詩人揭傒斯的《居庸行》中這樣形容說“關門西向當天開,馬如流水車如雷”,“昔不容單車,今馬列十五”。由此可見,馬并列15匹而行,路面之寬可想而知。說明其路相當之寬。清朝是在西北大干道上每隔六十里修建一座驛站,一直修到張家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沙皇挑唆拱火策劃煽動漠西蒙古準噶爾部落發動背叛國家的武裝叛亂。該年九月,康熙親自率領大軍出師征討,就是從西北大干道,途經宣化過懷安、大同實現的。為了保障征討大軍的軍需供應,清朝又在一路之上設置軍站。這條大干道,既拱衛京師,又為維護國家統一發揮了極其重要的、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清末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北京舉行了世界汽車大賽,就是在這條干道上舉行的。很多外國的參賽汽車駛過居庸關、八達嶺、張家口,最后回到它們各自的終點地。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西北大干道到清末已經建設得頗具規模。交通道路的智能化水平,雖不能和今天AI時代相比,但在當時足以領先世界了。
最年輕的優質之路——北干道
北干道,同樣從北京起步,經過密云、路過古北口,最后到達承德。所以現代叫它為“京承路”。這條路的歷史同樣悠久,秦統一中國后,漁陽(今北京懷柔、密云一帶)之地就成了北邊的重要邊陲要地。前面說的秦始皇巡視碣石回咸陽之路,就是從漁陽穿過的。北干道初創于秦。漢代由于這里戰事較多,軍隊調動,朝廷信函往來很頻繁,交通道路的建設首當其沖。漢時北京成為北方極其重要的重鎮,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從北京懷柔、密云到古北口一段的干道雛形基本確立。《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多次騷擾漁陽地區,走的就是從古北口,經過密云路段而接近漁陽的。東漢建安十年(205年)四月,烏桓攻打獷平。同年八月,曹操率軍揮師平定,曹軍渡過潞河(今之潮白河)解救被圍困的獷平(今之北京密云水庫東北角一帶),把烏桓趕出了古北口。這事記載在《三國志·武帝紀》中。《元史》上說元世祖時,“自燕京(大都)至開平府(元上都),復自開乎府至京兆,始驗地理遠遠,人數多寡,立急遞站鋪。每十里或十里、二十五里,則設一鋪。”明清兩朝連續在北干道上修建驛站,道路得以修擴,交通運輸得以順暢。清朝對此干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如規定每年4月、9月定時對道路進行維修。北干道質量得以不斷提高。除了上述京城交通三大干道外還有北京到天津干道,這條干道和前面四條相比年輕了很多,它建于元朝。它以北京左安門為起點,中經小紅門過南海子、采育鎮等地到達天津。
在干道網上遍布著眾多橋梁,著名的有盧溝橋、朝宗橋、八里橋(永通橋)、琉璃河橋等。
據《日下舊聞考》《順天府志》資料統計,僅北京郊區大小橋梁就有250座左右。可見橋梁也是北京交通的重要構成環節之一。
北京歷史上跑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古代交通運輸工具,在北京山頂洞人時期,主要靠步行。北京最早的道路建設也是靠人走出來的,世上本來沒有路這個東西,人反復走就是最早的筑路,于是才有了路。最早的運輸工具與道路是同時出現的,山頂洞人時期的交通就已經是智能化了的交通。現代智能化交通不過是其延伸發展提高而已。牲畜載運可以說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著的一種運輸工具,現在叫“獸力運輸”,前者叫“人力運輸”。就公路運輸而言,車輛誕生之后,很快就成為了主流運輸工具。船與車這兩種交通工具,在我國誕生得都很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漢書·地理志》中記載說:“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黃帝創造舟車就是為了讓天下不能通達之處得以通達。
古代在北京交通道路上走的運輸工具除了上面說的幾種之外,還有一種叫轎子,古代叫肩輿,按古代規定七品以上的官員可以坐轎子出行。老北京民間喜事也有花錢租用轎子的。1941年以后轎子在北京的道路上就絕跡了。另一種是人力車,據說這種車是從日本引進的,俗話講“東洋車”。民國二三十年代間北京有了自己的人力車制造廠,1930年代這樣的廠子多達八十家以上。據1939年《市政統計年鑒》載,北京1917年人力車20674輛,1939年增加到37036輛。可見人力車在北京現代交通史上已是市民依賴的主要交通工具。
北京有汽車大約是在清末,據說北京第一輛汽車是德國杜依爾汽車公司制造的。據故宮中的人士回憶說,最早引進的汽車,是慈禧用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