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霞

前幾日,和家人一起到北京長安街最西端的新首鋼大橋游覽。站在橋頭遠眺,滿目勝景盡收眼底,北京“母親河”永定河遠練如帶,京都第一仙山“石景山”古建筑群巍然屹立,冬奧滑雪大跳臺和首鋼高爐等網(wǎng)紅打卡地游人如織,令人心曠神怡。
回轉(zhuǎn)身,依稀看到大橋北側(cè)永定河東岸不遠處,有一處古式建筑,心里頓生好奇。行至近前,發(fā)現(xiàn)有一座小房子,周圍有鐵欄桿圍著,南面青白石匾額篆刻乾隆題寫的“謨肇恬波”。房前立有一個標志牌,上書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北惠濟廟雍正御制碑及碑亭”。碑亭旁邊的古樹上面掛有綠色的牌子,用手機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出現(xiàn)了“側(cè)柏,清朝,約110年,樹高8米”等相關信息。
“永定河”由康熙皇帝御賜改名而來
永定河古稱澡水,隋代稱桑干河,金代稱盧溝,明稱渾河,是北京地區(qū)最大的河流,因而又被稱為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發(fā)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天池,流經(jīng)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五個省、區(qū)、市,在河北省懷來縣境內(nèi)與源自蒙古高原的洋河匯合,流至官廳始名永定河。永定河自北京門頭溝區(qū)三家店流入華北平原后,經(jīng)五里索、麻峪、龐村、水屯等地,經(jīng)衙門口村南進入豐臺區(qū)、大興縣后流出北京。清乾隆時期,永定河于天津入海。
永定河水含沙量大,到了夏季、雨季,尤其大水年,更是裹挾著上游的大量泥沙洶涌而下,河水渾濁,故古代有“瀘水”“小黃河”“渾河”之稱。舊時永定河水患嚴重,淤決頻仍,河道遷徙無常,幾乎年年淹沒下游的大片土地,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所以古稱“無定河”。在康熙三十七年至乾隆二十年的58年間,永定河下游被動改道6次。唐詩中的名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中人”中的無定河,有一種說法就是現(xiàn)在的永定河。
歷朝歷代都對治理永定河高度重視,上游有曹魏時期建成的戾陵堰、車廂渠,這是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中游有金中都水關遺址、金元時期金口河等,下游有康熙至光緒年間歷次治水留存的左右大堤和金門閘等遺址。
北惠濟廟是永定河沿線最大的河神廟
帝王敬畏自然萬物,山岳河神多有敕封。歷代帝王和朝廷為祈福安居,皆修建永定河的神廟以供祭祀之用。金大定十九年封安平侯并于盧溝橋南建惠濟廟以祀,元至元十六年封顯應公惠濟公,明清兩代皆封河神,并于河道沿線修建20多座龍王廟。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滴跄觊g,于成龍治河的成效惠及永定河兩岸百姓多年。隨著時間的推移,雍正三年(1725),海河流域暴雨成災,沿河多個州縣被洪水淹沒,莊稼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因此,雍正派出怡親王允祥、大學士朱軾領銜統(tǒng)一治理四河兩淀,四河指的是永定河、子牙河、衛(wèi)河、淀河,兩淀即河北的西淀(白洋淀)和東淀。至雍正七年,治河大見成效,天子腳下百姓安居樂業(yè),與四年前的大災形成鮮明對比。
雍正七年,朝廷命怡親王在京西龐村之西,興建永定河神廟,以酬謝河神。次年,北惠濟廟建成,坐北朝南,占地百廟,由三進院落組成,是當時永定河沿線最大的河神廟,也是由皇家御賜建成的永定河河神廟。建成后的北惠濟廟,原有山門三間,門前石獅子一對,門額雍正御書“敕建北惠濟廟”,以此來區(qū)別盧溝橋附近的南惠濟廟。
山門內(nèi)一進院內(nèi)有雍正御碑亭,《日下舊聞考》記載該碑亭石額上有乾隆御書“謨肇恬波”。當年雍正帝親自撰寫碑文,禮敬河神,紀念先人業(yè)績,重點記載了其父康熙皇帝治理永定河的功績,以此來激勵和督導官員重視河務、加固堤防、防止水患。碑亭東西兩面為鐘樓和鼓樓。碑亭以北為前殿,又稱龍王殿,供奉永定河神。殿內(nèi)匾額上書雍正御書“安流潤澤”,殿前匾額乾隆御書“畿輔安瀾”。
二進院正殿是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東西配殿三間。三進院內(nèi)有乾隆御碑亭,院內(nèi)正北是面闊七間、兩層的藏經(jīng)樓。東跨院為寺僧居住之所,有僧舍、齋堂和庫房,周圍是高大的墻垣。北惠濟廟臨河岸邊,有一尊鎮(zhèn)河鐵牛,坐北向南,面城背河。據(jù)傳每逢山洪暴發(fā)前夕,這尊鐵牛就會持續(xù)發(fā)出吼叫聲,警示人們預防洪澇災害。古人認為鐵牛能鎮(zhèn)水怪,鑄置鐵牛鎮(zhèn)河,可保一方安瀾。以鐵?;蜩F犀鎮(zhèn)河,也是中國古代治理大江大河的慣用做法。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歷史文化古跡的命運也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改變。1952年,石景山鋼鐵廠在北惠濟廟北面建制氧廠,北惠濟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到1958年時,殿堂雖然還基本完整,但山門、圍墻、乾隆御制碑和乾隆御碑亭已不復存在。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如火如荼,鎮(zhèn)河鐵牛被砸毀煉鐵。1975年,北惠濟廟被完全拆除。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得到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和文物古跡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1995年,首都鋼鐵總公司在北惠濟廟原址重修了一座方形硬山頂?shù)谋ぃ拿娓饔泄叭T。2021年8月27日,北惠濟廟雍正御制碑及碑亭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北惠濟廟已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此處僅余雍正御碑亭、一株古柏和一通雍正御制碑。
據(jù)(乾隆)《永定河志》中記載:“北惠濟祠碑亭一座,乾隆十五年三月建。敬刊皇上御制《閱永定河詩》一章、御制《閱永定河堤示直隸總督方觀承之作》一章?!蹦潜被轁鷱R原真武殿后的乾隆御制碑命運如何?有沒有保存下來呢?經(jīng)過筆者多方尋訪,終于得知此碑先是被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征集,后于1987年調(diào)撥至北京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因乾隆御制詩而廣為人知的治河名臣方觀承
來到位于西直門白石橋長河岸邊的北京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在室外的綜合碑展區(qū),終于找到了北惠濟廟的另一通石刻“御制閱永定河堤因示直隸總督方觀承詩碑”。此碑立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螭首方座,體量高大。碑座四面都雕刻著二龍戲珠浮雕圖案;碑身兩側(cè)行龍騰云浮雕圖案;碑身四圍邊框線刻二龍戲珠紋飾。碑陽、陰題詩均為乾隆皇帝御筆,是其兩次視察永定河堤時所作的兩首五言詩。碑陽落款:“乾隆庚午春三月閱永定河堤因示直隸總督方觀承之作”。碑陰是乾隆巡視永定河詩刻,碑陽鐫“政在新民”“乾隆御筆”印兩方,碑陰鐫印兩方,“惟精惟一”和“乾隆宸翰”。



乾隆十五年春天,乾隆皇帝親視永定河大堤,以御制詩的形式向方觀承面授機宜,提出治理永定河的方略。當時,乾隆皇帝將江南河道總督高斌的“豆瓣集漫口圖”展示給方觀承,而方觀承卻敢于直言進諫,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治河方針,建議取河中淤土用于加固堤防,這樣培堤與浚淤同步進行,一舉兩得。乾隆皇帝采納了方觀承的建議,同時也提出治河方針:“朕謂就近取堤外之土,以益堤,堤增而地愈下。宜取河中淤出新土用之,則培堤即寓浚淤之義,似為兩得。”因為方法得當,治河大見成效。
乾隆在位期間,因永定河易決易淤,時常泛濫,憂心京師安危和沿河百姓生計,又苦于沒有治河良策和治河能臣,頗為苦惱。這時,曾在河北永清縣一帶進行疏浚清淤的直隸總督方觀承進入了乾隆的視線。一代名臣風云際會得以施展才干。
方觀承高祖方拱乾、曾祖父方孝標均為清初著名詞臣。方觀承是典型的大器晚成,踏上仕途時已38歲,但方觀承憑借杰出的才德,迎來了人生轉(zhuǎn)折的重大機遇。乾隆元年(1736),王奕清推薦方觀承舉博學鴻詞,后為軍機章京,累遷吏部郎中;乾隆七年,出為直隸清河道;乾隆十四年,升任直隸總督。
乾隆帝稱贊他“以書記起用,古有今則無。有之祇一人,曰惟觀承夫”。值得一提的是,方孝標被清廷視為犯有大逆之罪,而乾隆皇帝又是一個精明苛察的帝王,方觀承能夠得到如此重用,才干德行可見一斑。
方觀承在直隸總督任上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關于治理永定河水利的建議基本上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認可并加以實施,他也因此成為一代治河名臣。乾隆三十三年七月,方觀承患病臥床,乾隆帝專派御醫(yī)前往診治。八月十三日,方觀承病逝于保定任所,終年七十一歲,謚恪敏。入祀直隸名宦祠。四十四年,乾隆帝御制懷舊詩,將其列入“五督臣”中。五十一年三月,準入賢良祠。百姓同樣對其懷念不已,“今公之亡也……燕趙之編蓬與幽并之邊眾,茫然喪其所懷”。
自古國以才治,業(yè)以才興,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分別重用于成龍、方觀承等能臣干吏,使永定河長期安瀾,惠及京城和沿河兩岸百姓,功莫大焉。于成龍、方觀承等名臣因為得遇名主,大展宏圖,留下了驕人的政績和良好的官聲。康雍乾140多年的盛世,就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優(yōu)秀帝王和眾多像于成龍、方觀承這樣的名臣共同締造和書寫的。
現(xiàn)在收藏于北京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的乾隆御制碑依舊高大挺拔,永定河畔的北惠濟廟雍正御制碑及碑亭在遺址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北惠濟廟西側(cè)的永定河波光粼粼,水流不斷,繼續(xù)造福著北京。撫今追昔,歷史只能帶去似水年華的歲月,而為國家和民族作出巨大歷史貢獻的偉大人物的名字將長存人心、萬古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