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天
2023年9月,一部名為《不虛此行》的影片在影院上映了。和同期的許多大片,例如《奧本海默》和《封神》相比,這是一部風格較為恬淡的影片,整部電影就像其中的主人公聞善一樣,風格清秀,行事低調。但這部作品卻給人留下了綿長的余韻,常常在不經意間想起其中的種種細節。

《不虛此行》是一部以人為核心,卻有志于探討“死亡”這一深邃話題的作品。主角聞善(胡歌飾)曾是一名影視行業的編劇,然而人近中年,仍然沒有獲得什么機會的他,開始做起了寫悼詞的工作,以此維持自己的生活。寫悼詞,也就意味著要和逝者的親屬和朋友打交道,最終將一個人的一生,凝結在莊重優雅的文字中。在和各種人打交道的過程中,聞善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種種百態,同時也用自己的文字慰藉了他人。
影片主要由五條人物線組成:王先生(黃磊飾)的父親去世,忙碌的他,即便在為父親操辦喪事的時候,手里的兩部手機依然此起彼伏地響著,他仍然忙碌著自己的工作;萬曉勇(扈耀之飾)和萬曉梅(趙倩飾)為了大哥的悼詞,而和聞善爭吵著文字細節;方阿姨(娜仁花飾)是癌癥圈里的“網紅”,樂觀向上的她用自己的力量鼓勵著其他病友,常常出沒于追悼會的她與聞善熟識,在一番坦率的聊天過后,聞善才明白,方阿姨早已明白自己時日無多,希望他為她寫一份悼詞;邵金穗(齊溪飾)只身一人來到北京見到聞善,只是為了后者所寫的悼詞,因為這份文字里包含了邵金穗一直在網絡上認識,給予她力量,卻從未謀面的朋友的生命細節;老陸(甘昀宸飾)的老板、一起創業的兄弟突然辭世,老陸托付聞善來用文字送朋友最后一程。故事的發生地都在北京,影片的場景在北京的日常景象和殯儀館之間切換。
從題材上來說,國內外探討死亡的作品并不鮮見。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入殮師》可能是最被觀眾熟知的這類電影的代表。這部影片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在東亞,特別是日本——這個避諱談論死亡的國家——來探討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還在于它將入殮師,這個平時不被大眾所看見的工作,呈現給了觀眾。在影片《入殮師》的敘述中,死亡不再冰冷而可怕,它成為了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王子逸導演的《別告訴她》同樣也探討了中國家庭中一個極富意味的話題:當家庭中的老人已經罹患不治之癥,其他親人到底應不應該把這個消息告訴他本人。在這樣話題的背后,其實展現的是中西方對死亡的不同態度。近年來,以死亡為題材的中外影片屢見不鮮,例如《媽媽!》《人生大事》《尋夢環游記》《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陽光小美女》《遺愿清單》,等等。大部分都從商業片的角度,以適合觀眾接受的方式探討了死亡。
《不虛此行》和以上作品的不同之處在于,這是一部作者性的電影。也就是說,影片并不急于為觀眾展現某種價值觀和對死亡的看法,而是娓娓道來,邀請觀眾去體會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和眾生百態。例如,在影片開場不久,鏡頭對準了聞善獨居的出租屋,其中出現了電影史書籍的鏡頭,這是在解釋他之前作為編劇的身份。另外,在聞善的出租屋中,小尹(吳磊飾)一直陪伴著他生活,當影片的鏡頭多次展現聞善和小尹的對話后,觀眾逐漸明白,小尹是聞善之前沒有完成的影視作品中的人物,而導演可以以這種戲劇化、高度假定性的形式呈現了這個角色。
《不虛此行》的特別之處還在于其從感官的細節,盡可能地調動了電影中的所有視聽元素。例如,在哥哥萬曉勇和妹妹萬曉梅為悼詞爭執的過程中,哥哥提到了大哥當年為了讓曉梅舒適地準備高考,不畏高溫和價格,為她運人造冰的往事,這一細節給聞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回憶段落中,導演和攝影就用慢鏡頭,拍下了電風扇吹著人造冰的鏡頭。從這一點來說,影片想為觀眾講述如下的道理:生活中的事情本沒有邏輯,情感的事情是沒有因果的。在很多瞬間,我們會沒有緣由地想起一些往事中的細節。在方阿姨向聞善傾訴往事的段落中,隨著她講到過去坐火車的經歷,影片的畫外音中突然同時出現了火車站的聲效,這從聽覺的感官角度豐富了觀眾的想象,從而讓單純的敘述不再顯得枯燥。

作為一部作者電影,作為一部班底幾乎由北京電影學院的創作者構成的影片,導演兼編劇劉伽茵還試圖在影片中展現了自己的電影觀和創作觀。在片中,她借由聞善之口,說了出來。當聞善拜訪很久不見的導師,告訴對方自己已經不再從事編劇的時候,導師說出了這樣的感受:人生的第一幕最為精彩,實為眾生百態;第二幕是枯燥的日常,最平淡,沒有起伏;第三幕最不好構思,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第二幕。在這里,導演是在探討電影中“三幕劇”的劇作結構,影片的立意是想說明:正如同創作本身的艱難一樣,其實并不用給故事強加第三幕的結局。正如同聞善在片尾回歸生活,回歸自己的創作一樣,無解、猶豫、徘徊才是普通人每天經歷的日常。
盡管在人物塑造上,影片并沒有給方阿姨更多的展現空間,并沒有過多為聞善回歸創作提供合理的動機,但這些都無法掩蓋《不虛此行》中真誠的力量,這股善良和積極的力量支撐著影片中的那些人物,也在無形中溫暖著銀幕前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