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
如果花足夠多的時間去了解人工智能創作的各類作品,你會發現,它們在很多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在文學領域的表現卻常常是災難級的。它們畫的畫,讓人耳目一新;它們寫的歌曲,乍一聽似乎不錯;但當你抱著尋找情感共鳴的目的去讀它們寫的文學作品時,往往會失望而歸,甚至會有上當受騙之感。大概是因為,相比感官上的簡單刺激,內心的感受要深刻、復雜得多,想要滿足并不容易。
一起來看看人工智能寫的詩:沉浸在春天的異境中/漸遠漸近/我的靈魂開始燃燒/與風一起舞蹈/夢里花開無人識/鳥語聲聲誰能聽/我把春天捧在手心/它卻偷偷溜走/唯有腦海中的思想/揚在空氣中。粗看淺讀,似乎還像那么回事,于是有人開始尖叫,更多的人高聲附和。一場盲目的狂歡在時代喧囂的舞臺上演。但這樣的詩真的值得掌聲嗎?不過是在信息庫里刻意地抓取,然后生硬地拼湊。沿著詩的脈絡去觸摸,你能觸及什么?要么什么都沒有,要么是冰冷的源頭。
有些東西可以學習,比如技能,比如規則;有些東西可以模仿,比如表情,比如聲音。唯有感情,如浩瀚宇宙間分子結構最復雜多變的物質,不可言喻。雖然有人說“人工智能正在理解人類的情感”,但即便這樣的事實存在,所謂的理解也一定是粗淺的,是程序化的。人類能以數字化的形式提供給人工智能的感情理解能力和感情表達方式太過有限,因為人類自身對感情的描述就具有局限性。感情這東西,它沒有規則可循,并且瞬息萬變,亦沒有止境。
人工智能寫的詩好不好,有沒有真情實感,拿顧城的詩出來對比就高下立判了。顧城的詩,很多人喜歡,但目前還沒聽說對某位詩人的作品有所偏愛的人工智能,將來應該也不可能,除非人類主動設定。偏偏人工智能什么都敢干,詩已經寫成那樣了,還敢接詩歌賞析的活。為了測試人工智能對詩歌的理解能力,有人拋出顧城的名作《門前》:我多么希望,有一個門口/早晨,陽光照在草上/我們站著/扶著自己的門扇/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有門,不用開開/是我們的,就十分美好……
人工智能的賞析是這樣的:本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土地和簡單生活的深深眷戀與愛護。作者通過描寫一個清晨的場景,展現了一種寧靜美好的生活氛圍。“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這些景致描寫手法生動地勾勒出清晨的平和與安詳……總之,這首詩通過清新樸實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鄉土家園生活的深厚感情,同時也響應和傳達著生命的真諦:珍惜當下,活在當下。它的意境清新淡遠,卻直擊人心。
看過之后,你有什么感覺?它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沒懂。你說不懂吧,它洋洋灑灑能講一大堆;你說懂吧,要么詞不達意,要么就是對一些常規套路進行生搬硬套。讓它參加高考、中考,做語文的閱讀理解題,倒是多少能得點分,這沒錯,但它一定是語文老師口中恨鐵不成鋼的那類學生。現在的人工智能讀懂“美好”二字肯定沒有問題,但一定體會不到“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所蘊含的那種微妙,更理解不了詩人仿佛信手拈來的“童年視覺”。
除了寫詩和讀詩,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的“翻車事件”屢見不鮮。有人讓它寫一篇關于長沙的游記,結果出現了查無此地的景點;有人讓它根據高考真題寫作文,結果嘗試三五次都寫不夠800字。或許,這些問題,隨著人工智能的進化,終會得到完美解決。但是,要賦予人工智能感情,或者說讓其擁有感情,顯然不是設計一種架構就可以實現的。就好比日暮思歸,望斷天涯路,人工智能會糅合一千個詩人的感慨,生成自己的愁緒。但是,它不會成為第一千零一個詩人。
所以,我們與其擔心人工智能在文學創作上取代人類,還不如擔心我們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成為沒有感情的“空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