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兒文學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素材。以幼兒文學為載體建構園本課程應秉持兒童視角,注重作品內容與幼兒經驗之間的內在聯結,強調幼兒的體驗與操作。教師可基于幼兒文學的表現形式,以聽、說、讀、演等方式來組織課程內容,為幼兒創設一個完整的文學作品課程實踐環境。
[關鍵詞] 幼兒文學;園本課程;課程建構
基于幼兒學習的經驗性特征,以往幼兒園園本課程的開發多圍繞幼兒的一日生活或者幼兒生活環境中的各類常見資源來進行。[1][2][3]這些園本課程不少涉及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內容,但同樣多取其形式,對深層次內容的開發并不多。在知識碎片化、思考淺層化、生活娛樂化的現代生活困境中,重新尋找并確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意義,其價值不言而喻。培養一個人格獨立、精神充盈且富含人文精神、富于審美和創造的個體,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具迫切性。[4][5]人的精神世界具有自為性,個體以什么樣的方式去認識世界以及持有何種信念,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其價值觀念體系和行為方式。[6]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框架也將人文底蘊作為第一要點,認為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個體應該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7]文學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幼兒文學則是兒童成長的精神搖籃,幼兒園當以更高的角度來審視文學之于幼兒發展的價值,應通過各類文學作品來滋養幼兒的人文成長。
一、幼兒文學的課程價值
幼兒文學是指適合學前兒童聽或看的各類文學作品,包含兒歌、童話、寓言、故事、戲劇、 電影等,它為幼兒的學習提供了易被吸收的素材,對幼兒的發展有著獨特而強大的作用。[8]早期的幼兒文學以兒歌和童話為主要表現形式,成人的語言傳授以及文學作品本身都構成了幼兒學習的重要對象,且語言的表現張力為幼兒想象力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空間。[9]雖然兒童文學中存在著教育的因素,但它并不是兒童文學功能的主體。[10]兒童文學不是教育兒童的文學,其本質只能是審美。[11]教育固然是幼兒文學的功能之一,但上述論點亦提醒我們,幼兒文學廣博的內容體系和多元的表現形式為幼兒的學習提供了更寬廣的對象。我們在將幼兒文學建構成有明確教育目標的園本課程時,首先要思考文學可以為幼兒帶來什么樣的核心經驗。
第一,幼兒文學可以發展幼兒的經驗,拓展幼兒的認知視域。在早期的兒歌和童話中,不僅有各種緊扣幼兒生活的內容,還有各種關于山川地理、人物風情、歷史文化、社會時事的描述,以及各種神話、鬼怪傳說等,這些內容構成了幼兒經驗發展的重要來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世界交流的日趨緊密,幼兒文學所承載的經驗不僅在范疇上從本土走向了世界,而且幼兒可以從更廣泛的文學作品中了解其他地域、民族和國家在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還從經驗的交互中發展出了更為寬廣的認知視域和更具獨立性的思維品質。各類文學作品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可供其自由選擇的經驗場域,幼兒對作品內容的選擇性吸收和改造是豐富其經驗的重要內在動力,能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
第二,幼兒文學可以啟迪幼兒的思想,厚植幼兒的人文情懷。任何一種形式的幼兒文學作品不僅能彰顯時代的風貌,而且蘊含著對人生以及人與社會、自然等各種復雜關系的深刻思考。缺乏思想性的作品是難以發揚和流傳的,好的幼兒文學作品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經驗體系,還可以啟迪幼兒的思想,塑造幼兒的價值觀。傳統的幼兒文學作品對幼兒思想的啟迪主要體現在人倫、時政以及人對自然的探索以及宇宙的認知等方面。在近現代的幼兒文學作品中,各種關于科技、未來的要素愈發凸顯,它們進一步啟迪著幼兒對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各類幼兒文學作品的內容都是經過加工和篩選的,它們試圖將人類社會生活中最美好或者能夠推動人類個體及社會趨于更加完善的東西傳遞給幼兒,因而這類作品能夠讓幼兒從小樹立維護人類尊嚴、創造社會平等價值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幼兒文學可以培養幼兒的審美,發展幼兒的創造力。視文學的本質為工具,所產生的只能是時事政治方面的即時效應;視文學的本質為審美,作品所產生的必然是一種美學方面的歷時效應。[12]幼兒文學的審美功能體現在形式美、內容美、精神美等諸多方面。幼兒文學作品的形式美不僅表現在各類圖書、影視作品中的人物、造型以及色彩美上面,同時也表現在語言的韻律美和歌曲的節奏美上面。至于內容美,各類幼兒文學作品將各類真善美的事物用最精美的語言和文字呈現出來,為幼兒呈現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畫面和意境。在精神美方面,幼兒文學作品則通過經過精心篩選的內容讓幼兒在情感上感到愉悅,在思想上能體驗到各種積極和奮進。它們共同構成了幼兒審美發展的支撐框架。此外,幼兒文學還為幼兒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各類文學作品對現實的留白、對未知的描述等都不斷牽引著幼兒去想象和探索。而對美的感知和追求也催生了幼兒創造力的發展,它不斷牽引幼兒通過想象去建構美和表達美。
二、幼兒文學園本課程建構的原則
傳統的園本課程往往只將視角聚焦于其中的一種,如圍繞兒歌、童話等具體的文學體裁進行園本課程建設。以幼兒文學為載體開發園本課程的核心是要從幼兒文學這一概念承載的內容和傳遞的信息出發,使其能服務于幼兒在經驗、審美、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發展。
第一,堅守兒童視角。所謂兒童視角,就是幼兒作為主體對世界的感知和體驗。[13]在教育性思維的干預下,幼兒園的文學活動常表現出一種成人的視角,即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幼兒的學習規律,只是將識記某些詞語、事例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幼兒文學園本課程的建構要從幼兒的學習需要出發,確立幼兒在文學園本課程建構和實施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設置幼兒文學園本課程目標時,要注重目標設置的層次性以及幼兒的接受程度。基于此,幼兒文學園本課程的內容組織要關照幼兒的既有經驗,實施方式的選擇則要充分考慮幼兒的情感體驗和具身操作,讓幼兒自己去建構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教師不能將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強加給幼兒。
第二,呼應幼兒的既有經驗。基于當下社會生活創作的文學作品較易被幼兒理解和接受,但一些具有歷史性、地域性和抽象性的文學作品可能會超出幼兒的經驗范疇。例如,胡昭的《雁哨》、韋其麟的《百鳥衣》等以少數民族民間傳說為對象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可能就不為其他民族的幼兒所熟悉。因此,幼兒文學園本課程在內容選擇上要呼應幼兒的既有經驗。一方面,文學作品的內容要盡可能在幼兒的經驗范圍之內,要依據幼兒的經驗水平建構有梯度的文學作品內容體系;另一方面,文學作品內容的選擇要基于幼兒既有的認知能力,對主題以及各種文學要素的選擇要是幼兒能夠理解的。
第三,強調幼兒的主體性體驗和探究。傳統的觀念認為,幼兒文學主要以各種圖書和繪本為載體,因而其主要的實踐方式就是看和讀,是一種靜態的認知加工活動。事實上,幼兒文學是以說和聽為原始表現手段的。各類文學作品為幼兒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對象和極具開放性的情境,要將文學作品中高度濃縮的文學對象轉化為幼兒認知、情感、想象等方面發展的動力源泉,教師就應該強調幼兒的身體參與和內在感知。幼兒文學園本課程建構要推動幼兒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從靜態的閱讀走向身體實踐,這些實踐包括語言表達、游戲、表演等,甚至是幻想。其根本旨趣是要將作品內容與幼兒自身的內在感知聯系起來。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興趣點和行為方式,在建構和實施幼兒文學園本課程時,教師要允許幼兒的個性化表達,不要為幼兒的學習設置唯一答案。
三、幼兒文學園本課程的內容構建方法
幼兒文學是一個綜合的內容載體,一個文學作品可能涵蓋多個領域的知識。以主題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是開發園本課程的常用模式,但在幼兒文學園本課程建構中卻存在一些問題,如某一課程活動的內容量過大、主題與主題之間缺乏有效整合等。[14]各類幼兒文學作品為幼兒建構的是一個綜合的學習情境,文學作品的要素與要素之間、顯性要素與背景性知識之間很難被分開對待,也不應該被分割。幼兒文學園本課程應為幼兒呈現完整的課程對象和課程學習環境,引導幼兒建構起對事物的全面和深刻理解,教師應該在目標、內容和手段上都保持開放性。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基于文學作品的表達形式而非主題類別來建構園本課程。
第一,以聽、說為基本手段組織幼兒文學園本課程內容。學前兒童的認知能力還有限,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幼兒只能通過口頭語言、讀圖等方式開展各種學習活動。盡管日常語言未經加工和雕琢,但它涵蓋的內容卻非常廣泛,可以為幼兒理解學習情境以及開展交互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支撐。有很多幼兒文學作品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以聽、說來組織幼兒文學園本課程內容應該居于首位。以聽說來組織幼兒文學園本課程內容,一是要注重收集和整理各種適合學前兒童學習的民間故事、寓言、童話等口頭流傳的文學作品,引導幼兒建立起對文化的基本認知;二是要挖掘各種在選題、語言、韻律等方面都非常優美的古詩詞,深化幼兒對文化的理解;三是可以嘗試進一步搜集各種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幼兒文學作品,通過講故事、唱兒歌等方式來拓展幼兒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理解和接納程度。以聽、說為手段來組織幼兒文學園本課程內容應盡可能指向人類的日常生活:一方面要盡可能拓展文學作品的覆蓋面,為幼兒的經驗拓展提供更豐富的素材;另一方面要注重對文學作品與幼兒生活之間關聯的引導,幫助幼兒理解并自主建構對文學作品內容的意義建構。
第二,以讀為基本手段組織幼兒文學課程園本內容。隨著年齡和認知能力的增長,部分年齡稍大的幼兒開始具備一定的文字閱讀能力。在幼兒前期已經積累一定生活和文化經驗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開始以閱讀為基本方法來組織幼兒文化園本課程的內容。閱讀包含讀文和讀圖兩種,教師可以選擇那些內容積極向上、情節設計富有邏輯性或想象力、畫面優美、裝幀精良的圖畫書作為幼兒文學園本課程內容的主要載體。此外,各類影像作品也是幼兒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并且這一類幼兒文學作品兼具聲、光、電等多種特征,能夠更為形象地表現文學作品的主題,為幼兒切身理解作品思想內容提供更理想的條件支持。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經驗發展水平和幼兒園既有的物質條件,將靜態的圖畫書和動態的影像結合起來,為幼兒呈現更為全面和立體的幼兒文學內容。
第三,以演為基本手段組織幼兒文學園本課程內容。在聽、讀和看的基礎上,幼兒文學園本課程內容的組織還可通過“演”的方式來進行。幼兒文學是幼兒體驗的特殊場所,幼兒文學從內容、語言、體式到內在精神,都體現了一種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游戲性。[15]將文學作品轉化成具身行動可以加強幼兒對作品的理解,發展幼兒的認知加工、表達、想象和創造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從幼兒文學作品的表現性出發,以戲劇表演、游戲等具身參與的方式來組織幼兒文學園本課程內容,促使幼兒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從抽象的概念轉向內在的情感體驗。對于年齡稍大的幼兒,幼兒園還可以進一步通過研學等深度實踐的方式將文學作品還原成現實生活,強化幼兒對文學作品的具身體驗和認知。
參考文獻:
[1]韓佳文.頭枕運河唱童年——基于運河歌謠開展幼兒園音樂活動的實踐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23(08):43-47.
[2]鄭黎麗.幼兒園親自然園本課程的構建[J].學前教育研究,2019(06):89-92.
[3]李志英.本土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開發與應用[J].學前教育研究,2023(06):87-90.
[4]李利芳.中國兒童文學價值論綱要[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05):118-131+237.
[5]侯穎.論兒童文學的教育性[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7.
[6]邢久強.論人的本質及其實現[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06):69-71.
[7]林崇德.構建中國化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66-73.
[8]朱自強.幼兒文學:學前教育的珍貴資源[J].學前教育研究,2010(01):11-15.
[9]黃云生.一個被誤解的文學現象——關于幼兒文學及其理論的思考[J].浙江師大學報,1990(04):31-37.
[10]湯銳.現代兒童文學本體論[M].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139.
[11]吳翔宇.百年中國兒童文學演進史的研究述評[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1):90-101.
[12]孫建江.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導論[M].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223-229.
[13]魏婷,鄢超云.“兒童的視角”研究的價值取向、方法原則與倫理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21(03):3-14.
[14]李軍靜.文學活動與藝術活動整合的實踐探索——以中班童話故事《狐貍與葡萄》教學活動為例[J].幼兒教育研究,2021(05):28-29+33.
[15]方衛平.“玩”的文學:幼兒文學的游戲性[J].學前教育研究,2012(06):3-7.
Construct Kindergarten?based Curriculum with Childrens Literature as the Carrier
LI Junjing
(Nanping Teachers College, Nanping 354200, China)
Abstract: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diverse in genre and rich in content, which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to promote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kindergarten?based curriculum based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should uphold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 pay attention to the inne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ntent of works and childrens experience, and emphasize childrens experience and operation. Based on the express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eachers can organize the course content by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cting, etc., to create a complete curriculum practice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works.
Key words: childrens literature, kindergarten?based curriculum, curriculu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