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黃錦燁 周自陽 王祖力
(1 湛江科技學院生豬產業研究所,廣東湛江 524255;2 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3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隨著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市場的全面發展,生豬期貨市場作為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正越來越受到投資者和養豬企業的關注。我國養豬業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豬周期的困擾,然而自2021 年1 月8 日大連商品交易所掛牌生豬期貨以來,養豬業終于獲得了新的風險管理工具。近年來,我國的生豬期貨市場迅速發展,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1]。
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生豬期貨市場對于養殖企業和投資者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生豬期貨市場金融化程度逐漸提高,生豬期貨價格與實際生豬現貨交易價格之間的計量經濟學協整性增強,為生豬行業提供了新的運作機制,也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然而,生豬期貨市場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如價格波動風險和產業鏈條分割不利等,這些問題潛在地影響著市場的穩定性和健康發展[2]。
生豬現貨市場為期貨市場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然而,在生產、流通、貿易等領域,現貨市場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為了提升市場的健康發展水平,市場參與者需要進一步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加強市場交流與協作。此外,對于大部分生豬行業從業者而言,生豬期貨仍然相對陌生,這種低認知度不利于生豬期貨的健康發展。因此,本文探討了生豬期貨的發展歷史、我國生豬期貨合約的特點及期貨上市后的經營狀況等問題,并分析了生豬期貨如何為實體產業提供服務。
豬作為我國最大的畜牧品種,豬肉制品在我國的肉類消費中占據超過50%的份額。同時,我國生豬產量也占據全球總產量的50%以上。因此,我國的養豬業對我國糧食安全戰略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3]。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養豬業受到了“豬周期”的影響,生豬價格的波動嚴重制約了我國生豬產業的發展。此外,盡管我國的生豬產業已經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方向發展,但由于生豬產區分散,中小養殖企業和養殖戶仍然是我國生豬生產的主力軍。因此,整個行業的抗風險能力較弱,難以應對市場波動所帶來的不利沖擊。
從供給端來看,生豬價格的劇烈波動對中小養殖場(戶)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嚴重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生豬供給。從消費端來看,高位運行的豬價給屠宰場、肉類加工企業及終端消費者等帶來“豬周期”的價格上漲壓力[4]。這不僅對居民消費產生了抑制作用,而且對其他肉類價格也會產生影響。
2018 年非洲豬瘟的發生,引發了新一輪的“豬周期”,對我國的養豬業造成了明顯影響。生豬存欄大幅減少,豬肉價格在非洲豬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影響下逐步攀升,直接影響了CPI 走勢,對居民消費和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進入2021 年后,隨著生豬養殖產能的恢復,豬價出現震蕩,表明我國的養豬業仍面臨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的不確定性[5]。
生豬期貨在我國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21 世紀初[6]。由于我國生豬產業產能分散,區域間價格存在差異。因此,將生豬作為活物期貨合約進行交割,存在貨權轉移和運輸等方面的問題[7],對期貨合約的設計要求較高。考慮到生豬的特殊地位,如何充分利用生豬期貨,避免市場出現的過度炒作,成為當前生豬期貨需重點考慮的問題。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自2001年就開始籌備生豬期貨的上市,期間得到了政府、企業和九三學社等多方的關注和支持[8](表1)。

表1 我國生豬期貨發展歷程
根據美國生豬期貨市場的發展史,期貨市場要想發揮正確功能,必須具備接近完全競爭的現貨市場和不斷完善的市場機制[9]。過去10 年里,我國養豬業呈現出規模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的發展趨勢,養殖企業的養殖模式逐漸向規模化方向發展,整體競爭較充分,獨占性情況不多見,市場的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美國20世紀80 年代的水平。此外,現有的生豬期貨合約具有交割便利和炒作低迷的特點,考慮到各省生豬價格和出欄體重的差異,大商所選擇了湖南、安徽、湖北、山東和江蘇等幾個生豬產能較高的省份作為定點交割庫[10]。同時,還根據各省的需求,按照歷史差價設定了各省的升貼水和體重差異的升貼水標準,便于各省根據標準執行生豬活體的出欄。為了應對市場投機行為,我國生豬期貨大合約的投機保證金費率和套期保值保證金費率基準分別設定為15%和8%,每手合約對應的保證金約為6.5 萬元[11]。目前看來,較高的保證金費率大大提高了投機交易的成本,限制了一部分投機交易。相對于生豬養殖企業,投機性交易者更傾向于投資低保證金的合約,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期貨價格因投機炒作而出現更大幅度波動的問題。
生豬期貨是我國首個活體期貨合約,于2021 年1月8 日在大商所成功上市,此后一直受到廣泛關注。該期貨合約為市場提供了公開、透明、連續的價格參考,同時為行業提供了多種規避價格風險的管理模式,如套期保值、“保險+期貨”和穩定生產利潤等。截至2023年5 月底,已有6 個交割月份的生豬期貨合約上市。據大商所網站數據,2023 年1—8 月,生豬期貨的成交量達到6 911 349 手,成交總額達到18 027.68 億元,市場規模初現端倪。目前,生豬期貨已經平穩運行2 年有余,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逐步建立了關聯,呈現逐步走強的趨勢。由于國內生豬存欄量回升,市場對未來豬價表現普遍謹慎。不過,主力生豬期貨上市后表現相對強勁,在周期推移過程中,該期貨合約逐漸增強了與現貨聯動的價格動向,并對全國生豬供需形勢做出了良好反應。
生豬期貨為養豬業提供了多樣化的風險管理工具,同時,玉米和豆粕期貨已上市多年,為飼料價格風險管理提供了幫助。近年來,期貨市場推出了“保險+期貨”創新模式,對生豬養殖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為中小養殖企業在豬價波動方面的應對方法提供了參考。
自生豬期貨上市以來,建信期貨有限責任公司、先鋒期貨股份有限公司等許多期貨公司已啟動了“保險+期貨”計劃,并取得了成功的理賠效果[12,13]。此外,還有很多期貨公司直接與實體養殖企業進行深度合作,開展生豬期貨轉現貨業務。這種業務以大商所生豬期貨價格為基準,以期貨交割標準和流程為依據,為實體養殖企業提供生豬現貨交易。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常規生豬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購銷渠道單一等問題。
總之,生豬期貨的上市為我國養豬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為我國期貨市場全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生豬養殖行業的不斷發展和變化,生豬期貨將為養豬行業提供更加靈活和可靠的價格風險管理工具,同時也將為養豬從業者提供更加全面和多樣化的生產決策支持。
盡管生豬期貨的上市讓我國養豬業在風險管理方面有了一定進步,但其應用仍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和局限性。首先,大多數養殖從業者很少接觸期貨,難以直接參與期貨交易,即使在當前豬價下跌的情況下,大部分企業難以通過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其次,生豬期貨的風險管理需要高水平的專業知識。生豬期貨屬于大額合同,要求參與者繳納較高的保證金,并且期貨價格相對現貨市場波動更大,這對參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對中小規模的養殖企業而言,受資金影響,其風險承受力相對較低。此外,生豬期貨的套期保值業務需要更深入了解期貨與現貨之間的基差變化,養殖企業需要運用計量分析等方法來實現更精確的套期保值效果。
目前,生豬期貨在交割方面還存在不足,使得交割結算價相對現貨價格貼水較多。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 點:一是生豬現貨市場受到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不同區域的受影響程度和復產進度存在差異,加之政策上的限制,導致現貨無法順利流通,地區價差穩定關系被打破,目前仍未完全恢復到非洲豬瘟疫情前的狀態;而交易所設置的期貨交割升貼水方案基于歷史常規制定,與實際價差存在差異。二是賣方交割更便捷,每日選擇交割是生豬期貨的主要方式,賣方可以根據升貼水規則選擇利于自己的交割地,賺取差額收益,而買方有被強制配對接貨的風險,無法確定接貨地點。三是買方交割成本高,賣方交割僅需支付倉單購買資金占用成本和倉儲費用,而買方則需要支付出庫費、洗消費、倉儲費、利息費、虧重等費用,合計支付費用約500 元/手,對于非產業買家還有外包專業機構來說,無形中增加了一定的成本。因此,生豬期貨的交割對賣方更友好,而買方接貨成本和操作復雜度較高。
生豬期貨的上市為我國養豬業提供了新的風險管理工具,但由于其市場較復雜,涉及保證金交易和交割等內容,需要從業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因此,養殖企業如果要參與期貨買賣,就需要了解生豬期貨的基本概念、規則和風險管理方法,并根據自身企業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交易策略。在實際應用中,生豬期貨的套保策略需要更加精細化,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判斷。
在我國生豬市場供求關系不斷變化的背景下,未來生豬期貨需在我國整個生豬行業的發展中發揮作用,具體表現如下:①發揮風險管理職能;隨著生豬期貨市場的不斷發展,其將逐步發揮價格發現和管理風險的作用。生豬期貨市場能夠幫助養殖者規避市場風險,并通過預測生豬價格波動實現套期保值。②幫助養豬企業把握行情走勢;生豬期貨隨著生豬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期貨通過預測供求關系的變化幫助養殖者更好地把握生豬現貨的行情走勢。③合理規避市場風險;生豬期貨能夠幫助養豬企業更好地把握行情走勢和風險,并提供風險規避建議,以便養豬企業快速應對市場風險。期貨現貨市場之間的聯動關系在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隨著生豬期貨市場的不斷發展,監管政策也將日益完善。生豬期貨市場的監管政策將加強,以保護投資者和養殖者的合法權益,保障市場的公正、透明和有序發展。未來生豬期貨市場將朝著更加專業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