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琳 賴鑫瑕 韋美妮 馬 源 林美杏
(1.廣西大學經濟學院/中國—東盟金融合作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2.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廣西 南寧530004;3.廣西民族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文化符號。《十四五綱要》中指出,要加強對傳統的工業創新改造和創造性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推進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增強利用非遺推動中國廣西經濟、社會效益和文明發展的功能。[1]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發展非遺產業,將實現貧困地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而將非遺文化產業融入到返貧治理與鄉村振興中,是可持續返貧治理的少數民族地區特色路徑。
廣西具有鮮明而又豐富的民族區域特色文化,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由于本身復雜的地理和歷史發展條件的特點,導致了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富有少數民族、多元、獨特的優勢。而廣西也具有豐厚的少數民族間非物質社會主義文化資源優勢,目前全區有壯錦、銅鼓、風雨橋、壯族三月三、壯族霜降日等137 個各具獨異性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且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西地區推動產業振興、鄉村振興,建設文化和旅游強區的重要活力源泉。
目前,廣西的非遺成果已全面展現了嶺西非遺內容的鮮明區域性和族群特征,也反映了少數民族群的共存發展和互動融合的繁榮景象。[2]無論是從區域特色非遺文化資源還是從大眾文旅消費意識來看,非遺文創行業都呈現廣闊的市場前景。
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區內貧困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主要來源。立足非遺文化資源,不僅能夠吸引廣大的游客,還能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蘊含民族底蘊的產品。廣西有壯族、漢族、瑤族等12 個世居民族,文化遺產數量龐大且獨具一格。另一方面,旅游過程中的產品消費成為新熱點。新生代消費主力對個性化、創意性產品及服務的需求日益凸顯。
文旅行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要通過文化賦能、旅游帶動、新興科技來推動文化和旅游高效發展。
從中央來看,沿邊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的長期經濟發展戰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西部陸海新通道、珠江—西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旅游試驗區、旅游合作區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從全區形勢來看,廣西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資源優勢,目前正在加速形成“南向、北聯、東融、西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發展新格局。并躋身華南地區經濟社會圈、西南地區經濟社會圈和東盟經濟社會圈,成為我國唯一和東盟有海陸路相通的省區,成為全國文旅行業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速推進,社會經濟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科技進步帶來了生產力水平的快速提高[3],生產效率高、質量有保障、規格標準統一的機械化生產已經逐步代替學習與制作耗時長且質量參差不齊、個體差異明顯、難以普遍適用的傳統手工藝產品。例如廣為人知的壯錦,壯錦在壯族人心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手藝人需要一針一線,花費近乎幾個月的時間完成,且壯錦的制作對手藝人素質要求較高,而現代工廠利用機械化生產工藝已經能夠快速準確地織成一幅壯錦,且很容易進行規模化生產。在如此懸殊的“性價比”之下,傳統的文化工藝產品難以與現代機械化工廠競爭,其延續和發展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
農村村落是非遺文化的富集地,農民是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最重要的載體,傳統手工藝程序復雜,學習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年輕人很難靜下心來學習;況且其“變現能力”較低,挫傷了繼承人的積極性,使珍貴的非遺文化難以延續發展。
一方面,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加快了現代都市文化的傳播速度,且現代文化內容豐富、緊跟潮流、不斷改善創新、適用范圍廣,它們早已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出較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受眾范圍較小,很難跨越空間障礙進行推廣傳播,致使其發展極其受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稀缺資源與產業化發展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兩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4]一方面,非遺文化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根本的原生動力和基本的要素構成,賦予了其豐富的內涵,是支撐非遺文化產業永續興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非遺文化存在傳承與發展的危機,通過實現產業化發展才能把靜態的文化變成能夠真正服務于大眾的動態的產品,充分挖掘非遺文化的潛在價值,利于其傳承與發展。
在鄉村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可目前區內非遺文化借助鄉村旅游實現產業化發展的典例鳳毛麟角,許多文化旅游產品樣式種類單一、缺乏鮮明特色、價格沒有競爭力,旅游市場資源整合低效,亟待完善。如何將非遺文化蘊含的寶貴精神財富融入旅游產品,開發符合大眾消費體驗的多元產品,拓寬傳播銷售渠道,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5],是我們亟需解決的關鍵難題。
廣西文旅資源相對豐富,但非遺工藝卻相對傳統落后,科技含量較低,目前轉變發展思路,促使科技與文旅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科技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國內曾有過利用動感元素數據庫開發文旅產品的案例,推動了數字技術在重點領域和場景的應用,類似的,廣西非遺也可以依靠科技力量,使用先進技術去挖掘和保存非遺文化資源。優秀的八桂地區非遺文化可以為廣西旅游行業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又可以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傳播,兩者的結合煥發新的生機。
結合八桂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廣西旅游產業綜合協調發展的特點,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個建議:挖掘廣西“非遺+旅游”潛在價值,加大廣西文旅資源開發力度,促進八桂地區非遺與旅游產業高質量結合;注入科技創新動力,引進科技企業,打造“非遺+旅游”品牌項目,形成系統的旅游回饋文化效應,豐富創新文旅產品供給;有關部門應當充分發揮“非遺+旅游”的引導作用,完善廣西區域特色的文旅融合長效機制,保持穩定的有關部門主導非遺文化和旅游行業融合發展形式;相關企業和部門依靠現代先進科技,有序延伸“非遺 +旅游”產業鏈,促進文化和旅游協調可持續發展。
“非遺”文化手藝傳承人減少問題突出,已經是全世界非遺文化發展的關鍵問題。傳統手藝人是非遺文化的核心,結合現狀,加強文化傳承的人才隊伍建設是廣西地區非遺文化的重中之重。教育是解決該問題的基礎,要想根本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從青少年的非遺文化教育抓起。首先,應廣泛在中小學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活動。以廣西銅鼓文化為例,可以在中小學校園進行銅鼓演出,讓學生近距離感受銅鼓魅力,欣賞生動的銅鼓表演,培養學生的興趣,也可以組織學生前往銅鼓文化館進行參觀學習,書寫觀后感;其次,可將文化項目的學習納入教育體系。建議在廣西區內外高校設置非遺文化選修課程,比如在廣西大學設置廣西非遺文化選修課以及相應的社會實踐課,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講解家鄉非遺文化,讓更多的同學了解到其他地方各式各樣的文化,這將使得非遺文化項目的生命力越發蓬勃。在此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或者學校領導層應通過一定的監督機制對其效益進行評估,積極配合非遺文化的校園宣傳活動,切實落實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形成教育促非遺的長效發展機制。
綜合廣西非遺教育的發展特點,培養非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以校園生活為例,學校要對學科教學進行合理規劃,學習非遺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學生民族凝聚力,還需要加大文化創意專業教學力度,適度釋放學生天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以期今后學習生活生涯能把自己的創意與八桂大地非遺文化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共同持續推動我國非遺文化創意產業向更高水平發展。[6]
在豐富多彩的現代文化面前,傳統的非遺文化對于年輕人來說顯得乏味單調,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創新非遺文化傳播和營銷模式,是延續非遺文化生命力的重要路徑。結合廣西非遺發展的地理環境特點,較為傳統的非遺文化的原生環境主要在鄉間,因此發展面臨更大危機,在如今“互聯網+”的大背景加持下,運用多種技術手段為民眾提供喜聞樂見的展示形式,促使鄉間非遺文化走向城市,是文化向縱深傳播的一種有效方法。目前,除了視頻、音頻、圖片等多媒體媒介外,應提供 AR、VR、MR 等多種高科技體驗,以及電影、電視、戲劇、紙質類書本等多種傳播種類,大力傳播非遺文化,提升非遺文化影響力和傳播力。例如在廣西的人流聚集地或者文化館,開展相關的主題藝術周、藝術節、文化展、巡演等大型活動,增設一些能讓廣大民眾近距離接觸和沉浸式體驗的文化展覽基地,進行集中展示和宣傳。借助創新的非遺文化傳播和展示模式,讓傳統非遺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結合其他地方非遺文創產品創造性轉換實現路徑分析經驗,對文創產品而言,在滿足自身功能的基礎上,給民眾帶來一場好的視覺盛宴,還應以文化為支撐,在內在層次上滿足大眾的審美與文化需求。[7]新的創意理念和新工藝的加入能使傳統工藝更好地結合現代生活,創造出更有生命力的產品。設計在非遺商業轉化中的產品設計、品牌視覺形象設計、可視化設計和景區服務設計中的應用需要保證特色,保持與時俱進。[8]
非遺傳承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建設的動力源泉。傳承和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發揚人類智慧,增強非遺少數民族群體的文化自信。廣西非遺非遺產品亟需先進的設計理念,只有更加滿足現代化的生活需要,“非遺”文化的感染力和經濟價值才會突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