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宇 程 林
(南昌職業大學,江西 南昌 330500)
吹奏類器樂主要樂器是嗩吶,嗩吶是中國民間廣為傳播的一種樂器之一,它演奏時,聲音清脆、尖利、響亮,音調清晰,尤為突出。合奏時,一般以嗩吶為主要樂器,輔以其它樂器。
江西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吹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于都的“公婆吹”。在江西,特別是在當地的鄉村,嗩吶的歷史源遠流長,其主要是長、短、短的嗩吶,長的叫公,短的叫婆。在鄉村舉行婚禮時,一般都是由公家和婆家來演奏,而在辦喪事時,一般都是用一只嗩吶。在婚禮上使用雙嗩吶的時候,一般都會有一種歡快的、喜氣洋洋的感覺,而在白喜事中使用一只嗩吶的時候,其音色就會變得憂郁而又沉重。于都嗩吶從贛南采茶戲中吸取了“燈腔”和“茶腔”的豐富內涵和特點,形成了眾多的曲牌。據統計,目前已有280 余種嗩吶古調。這些傳統吹奏類器樂曲調大多來源群眾生活之中,是群眾在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音樂形式及文化遺產。而民間吹奏器樂作為其中很重要一點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種藝術形式,對當地民風民俗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等方面都有一定影響。
嗩吶文化在江西可謂源遠流長,客家的公婆吹這個民間曲藝中,體現了客家人這個族群在歷史上輾轉中的艱辛和不易,在長期的遷徙中,嗩吶文化逐漸形成。公婆吹是客家地區的一種傳統樂器,起源于江西省南昌縣,是客家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而公婆吹這個名字,也說明了這個曲藝一般是用于婚禮喜事,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禮”和“樂”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種人文典章制度。人們通過“禮”規范人們在生活中的各種行為規范,而“樂”的作用,便是配合典禮中展現儀式的手段,婚禮配嗩吶公婆吹,營造出了歡快、喜慶的氛圍,極富穿透力。當地嗩吶手就有這么四句順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邊有。婚喪嫁娶沒有我,冇聲冇息蠻難過。”由此展現了公婆吹在當地客家人婚禮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于都,嗩吶更是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縣中各個村都有嗩吶樂隊,而在傳承方面,更是代代相傳,后繼有人,不似其他非遺項目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相反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中意。與其相比其他同樣在小農經濟時代成長起來的藝術文化瑰寶,如今卻在逐步凋零,有很多藝術表演形式都面對著即將失傳的境地。究其緣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過去小農經濟狀態下,人們生活的半徑范圍較小,人民在生產勞作之后,其休閑娛樂活動的方式相對比較單一,這就為當地的文藝曲目發展提供了觀眾群體,而從事這類曲藝創作的藝人也就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在優秀傳統文化里,很多音樂都是通過口口相傳來傳播的,但是在如今的網絡時代,一切都變得方便快捷,傳統吹奏類管樂音樂作品在這方面顯得比較落后,這些傳統的器樂音樂文化就失去了穩定的受眾支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國之瑰寶。所以,在非遺保護中,既要重視它的繼承與創新,又要重視它的發掘與研究。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把江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一塊化石來對待。同時也要思考它的生命力,以及怎樣才能將優秀的文化發揚光大,讓它更有活力,更好地延續下去。
與江西其他非物質文化相比,于都嗩吶公婆吹具有特殊的生命力。于都各村都有一支嗩吶隊伍,這是一種流傳了幾千年的民間樂器,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江西民間吹奏類器樂在近幾年的發展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其發展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首先在人才培養上,由于缺乏對民樂人才的培養和挖掘,現有傳承人缺乏藝術天賦、文化修養較高的專業音樂教師。其次是資金問題,由于缺乏資金支持,民間吹奏樂樂手大多為業余音樂愛好者,難以形成長期穩定的演出團體。最后是宣傳上的問題,由于江西群眾文化基礎較差,民間吹奏器樂主要以自娛自樂為主,沒有廣泛地傳播于群眾之中。因此,要使江西非遺音樂得以更好地傳承下去,就必須拓寬其觀眾群體,使其擺脫被禁錮的狀態,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要使民間音樂得以流傳,并在人民中建立一個良好的口碑,建立群眾基礎,就需要有關部門扶持、人才培養、借助新媒體、文藝創作等多種方式。
世界上任何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沒有有關部門的支持,是不可能長久興盛的。近年來,我國在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不足后,加大了保護與傳承力度。同時,為推動江西地方音樂文化的發展,舉辦各類戲劇節、音樂節等活動。新形勢下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認識,只有充分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處地位和所起作用,才能更加自覺地認識到非物質經濟遺產保護工作在我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關鍵在人。要有一批有這種才能的藝人,讓這種文化得以延續。就拿江西民間于都的嗩吶公婆來說,它的歷史源遠流長,不但因為它具有廣闊的文化環境和廣大的群眾基礎,更因為它的代代相傳,再加上有杰出的人才不斷地補充,所以它并沒有沒落。
當今世界,人們對藝術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需要高質量的藝術人才。所以,學校要招收大學生,讓他們了解、效仿、表演,與國內的專家、名家進行溝通,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同時各中小學乃至高校應建立人才培養機制,通過聘請專業教師開展器樂教學與培訓,組建優秀的團隊,積極探索建立與高校藝術專業合作培養的合作機制并注重以“傳幫帶”的形式傳承器樂傳承者,是使得人才源源不斷進行補充新鮮血液,有利于宣傳和推廣。
如果說要保護、傳承、弘揚“活態”,那么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走進大眾的視野,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這不僅需要大量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傳播人才,還需要有關部門、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共同努力。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方式發展。把非物質文化的音樂遺產融入日常生活中去,使它能夠融入人們的生活中,深入人們的內心深處。我們看到非遺傳承并非為了“高大上”,而是為了讓大眾能夠了解、理解、記得。這種方式在江西農村地區較為普遍,如音樂類非遺項目如樂亭花燈戲等,均未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這就造成了它在大眾傳播方面的短板:缺乏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網絡短視頻載體。江西非遺音樂曲藝屬于民間音樂類型,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既有民間小調、曲藝小戲類的板式結構,也有吹奏類器樂;還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流派,如戲曲伴奏曲牌。因此,音樂類非遺樂器在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而像“快手”這樣的網絡短視頻,則可以打破這一限制,讓觀眾可以隨時隨地欣賞到不同風格、不同曲目、不同樂器演奏方式的特色表演。同時,它還能為觀眾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知識。特別是對音樂等非物質文化的包裝和推廣,注重音像的影響,如今網絡時代的到來,既要面對多元化的網絡,又要充分的享受網絡的便捷。讓以往只能在網上欣賞的影音藝術,如今也可以在網上欣賞,充分認識到,這是江西民間的非傳統音樂的寶貴之處。
江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依靠國家扶持,還要依靠人才、渠道、有內涵、要有創意。例如,把高雅的藝術引進校園,就說明了音樂創作要有創新、有突破,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大眾。為此,我們要不斷提升音樂創作的文化品位,為音樂創作提供更多的創作素材、作品和人才。同時,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用先進的思想和手段來豐富它、提升它,使之更好地傳承發展。嗩吶與薩克斯的結合是一種創新。
嗩吶是我國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吹奏樂器,其演奏形式多樣、演奏技巧豐富,能表現出各種不同風格和情緒上的不同音色。在嗩吶合奏中,樂隊中每一個人都要同時使用多種樂器(包括打擊樂曲)進行演奏和伴奏。在傳統的嗩吶合奏中,以嗩吶吹奏為主,薩克斯主要起烘托作用。當吹嗩吶時,薩克斯可起到襯托作用;而吹嗩吶時,薩克斯則可起到烘托的作用。由此可見,傳統民間文化與西洋樂器完美結合后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是多么地令人耳目一新,二者結合之后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是極具觀賞性和欣賞性。在吹奏上二者都能奏出豐富而多變的節奏、旋律以及豐富而多變的音色;在表現手法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前者以模仿各種動物鳴叫聲為主;后者則以模仿人類說話、歌唱等各種聲音為主。這是中國傳統吹奏樂器在繼承發展中所體現出的一個重要特點,使傳統民樂增添了一種新的生機與活力。現在,我國民間音樂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強,作為民族樂器的吹奏樂器也在不斷地向西洋樂器融入,使它煥發出勃勃生機。
現在社會越來越開放,文化多元化,那些文化傳統逐漸凋零,許多藝術形式也隨之消亡。為了使江西非遺音樂得以傳承,必須拓寬受眾群體,打破固有的局限,使之為廣大群眾所熟知和喜愛。因此,在人才培養上,一方面要吸引廣大非遺愛好者參與,另一方面要著力培養優秀的人才來傳承這些文化項目;另外,還需要拓展渠道,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體的優勢,釋放音樂類非遺文化的視聽效果;最重要的是,要使這些傳統音樂擺脫僵化的困境,使民族吹奏器樂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