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娜 王丕敏
王丕敏,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山西省名中醫,山西“三晉英才”計劃資助項目拔尖骨干人才,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多年來潛心于針灸臨床研究和對外交流,具有很深的針灸學術造詣。臨證針刺重視調神,強調獲取適宜針感的重要性,主張 “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氣宜而效彰”的思想;重視辨證辨病相結合,尤其擅長將針灸、推拿、中藥有機結合,治療由各種原因所引起的痛癥、癱癥以及疑難雜癥。
周圍性面癱又名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特發性面神經炎,其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的無菌性炎癥滲出、水腫,使得面神經受到卡壓、神經纖維出現不同程度變性,進而導致功能缺失,引發面肌癱瘓,臨床以突然發生的一側面部癱瘓、口眼斜為主癥。因該病發展過程有不同階段,故王丕敏主任[1]臨床采用分期治療,針對面癱在不同時期(急性期、靜止期、恢復期、后遺癥期)分別選擇不同的處理方案,療效顯著,其診治方法及豐富的臨床經驗值得探討。筆者有幸跟師侍診,得師多年教誨,現將其臨床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特色經驗總結如下。
周圍性面癱發病7 d內稱為急性期[2]。此期面神經處于水腫狀態,癥狀進展迅速,尤其是第3~7天,故急性期中西醫規范化治療直接關系療程長短及預后好壞。研究指出,因為未經規范化處理,每年大約有十萬的面癱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和身心疾患,降低其生活質量[3,4]。
王丕敏主任認為根據疾病的分期,急性期在治療上既要控制炎性反應、清除水腫、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提高周圍組織營養,同時又要防止神經的進一步受損[1]。故此期治療方案具體分3步:①西醫規范化治療:醋酸潑尼松片(天津信誼津津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75,5 mg×100片)30 mg,日1次,晨起頓服,連用7 d,亨特氏綜合征者可加用鹽酸伐昔洛韋片(湖北益康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83699,0.15 g×12片)0.3 g,日2次,連用10 d;口服維生素B1(仁和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0795,10 mg×100片)100 mg,日3次;甲鈷胺片(江西青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40,0.5 mg×48片)500 μg,日3次,以營養神經,根據病情亦可采用局部肌肉注射VB1、VB12;②用牽正散為基礎方加減,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或祛風散寒、或祛風清熱、或祛風化痰、或益氣祛風,重視正邪的交爭變化以調整用藥;③面部不針而用艾條灸(患側陽白、太陽、顴髎、地倉、牽正、翳風,每穴艾灸5 min),若耳后疼痛明顯者,加用翳風刺絡拔罐,合谷針刺瀉法并足三里溫針灸。
此期中西醫積極規范化治療,通過及時應用糖皮質激素及神經營養藥物,可抗炎消腫、改善神經代謝,加速損傷后神經系統的修復,以及維持神經系統正常功能來改善面癱癥狀[5-7]。艾條灸及刺絡拔罐可有效消除水腫、促進局部皮膚血液循環,進而保護面神經功能;合谷穴針刺用瀉法并溫針灸足三里, 既能夠憑借經絡的遠端調節功能扶正祛邪,進而有效防止外邪深陷,又可以避免面部因針刺手法不當,導致水腫加重或使張力異常增高的面神經受損[1]。急性期積極規范治療是整體治療之所以達到滿意療效的最重要和最關鍵之處。
發病8~14 d為靜止期[2]。此期患者的面部歪斜程度已不會再加重,雖然全身癥狀一般都會減輕,但口歪眼斜仍然存在。此期治療方案為:①面部多針淺刺[1]:選取患側陽白、攢竹、絲竹空、太陽、四白、顴髎、下關、迎香、牽正、風池毫針刺0.3~0.5寸,針用捻轉瀉法,留針30 min。②經筋排刺[1]:選擇地倉與頰車之間的陽明經筋,每間隔0.5寸1針,深度0.3~0.5寸,施捻轉瀉法,留針30 min。③遠端取穴并溫針灸[1]:針健側合谷穴行提插瀉法,雙側足三里采用捻轉補法并溫針灸,留針30 min。
面癱靜止期病邪在表且病位較淺,淺刺引出其邪即可,針刺宜淺、宜輕,因而此期宜多針淺刺。通過多針淺刺與經筋排刺法可有效疏理經筋、激發面部經氣,快速提高神經興奮性,從而改善面神經功能。
發病15 d到2個月為恢復期[2]。此期部分患者恢復速度較快,而有些患者的恢復期稍長,但多數患者經治療能在發病1個月左右痊愈,患者的全身癥狀也逐步消失,面部肌肉功能逐漸康復。此期治療方案為:①患側面部少穴透刺:陽白穴四透,針尖與表皮呈15°, 分別針向四穴(上星、頭維、攢竹、絲竹空),進針深度1寸;太陽透地倉:太陽穴向下穿顴弓透向地倉,入針2寸;地倉透頰車:進針深度1.5寸。均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②遠端取穴:與靜止期相同。
恢復期采取透刺之法以加強溝通腧穴之間以及經絡之間的聯系,可以改善局部血運、加快神經細胞的代謝及修復肌肉電生理功能等作用,同時直接作用于失用的表情肌,起到營養的作用。本法既減少疼痛, 避免后期由于針刺過多導致面部肌肉痙攣,又可調動多條經脈氣血的運行,從而徹底驅邪外出,盡快促使病情康復。
發病超過2個月為后遺癥期[2],亦稱頑固性面癱[8]。此期西醫療法和常規針刺效差,且容易發生倒錯、肌肉攣縮、口眼聯動等后遺癥問題,所以選擇治療方案必須格外謹慎。王丕敏主任從臨床實際出發,在整體觀念和經筋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安全、可行的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腹四穴溫針灸結合面部提捏推筋”法,經臨床實踐效果滿意[9-11]。具體操作為:①腹四穴溫針灸:中脘、天樞(雙)、氣海。取平臥位,經常規消毒,使用規格0.35 mm×40 mm毫針,然后快速進針,其深入大約1寸,得氣后留針,遂以長約2 cm的艾條套在針柄上并引燃,直至燃盡,除去灰后取針。②面部提捏推筋:針灸結束后,患者平臥位,施術者置于患者頭頂側,以雙手拇指與食指和中指相對用力提捏患側面部的經筋,并從下頜部出發向口角、面頰、太陽、前額部位推進,提捏要輕柔,推進要平穩、流暢,均勻而有節律性,并重復操作5~6遍。后遺癥期的判定不局限于完全依照時間節點進行診治,臨床中若患者提前出現了聯動、倒錯、痙攣等后遺癥期癥狀,也應該選用后遺癥期治法治療。
后遺癥期采用腹四穴溫針灸結合面部提捏推筋,既取其溫熱性和針刺的作用,又可運用面部提捏推筋增加面部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及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促進面部肌肉神經功能的修復,從而有效減少神經變性。二者有機聯系相輔相成,可使中氣復,邪氣去,病向愈[12]。
吾師注重灸法,并強調灸有補瀉之分,以散寒行滯、溫陽益氣為補,以引熱外出、溫通驅邪為瀉。因此治療面癱時辨證施灸,以取補瀉之效。艾為灸法主要材料,其甘平苦辛之性在施灸中借助火力作用于人體,可起到溫經助陽或散熱通達之效。面癱患者多因正氣虧虛,加上風寒、風熱或痰、瘀襲絡而發病,辨證施灸則可使風寒襲絡者灸后經脈得以溫通,祛風散寒;風熱襲絡者灸后得以通達,以熱引熱;痰瘀者灸后得以宣通氣血,邪去絡通;氣虛血瘀者灸后得以助元通絡,活血通滯。正如《醫學入門》中所言:“虛者灸之,使火氣而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散也;寒者則灸之,以引其氣之復溫也;熱者則灸之,以引郁熱之氣外發”。因此在面癱急性期,吾師辨證后方行灸法,補法以溫和灸或回旋灸,瀉法以艾條雀啄灸。對于周圍性面癱全程進行艾灸能起到緩解水腫、清除炎癥、溫通氣血運行、扶正袪邪的目的[13]。
王丕敏主任認為面癱的發生總歸是由機體正氣不足,外邪入侵所致。若機體正氣充足,不僅可防御外邪、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還可提高機體自身修復能力,故在治療該病時不可只重祛邪,而應當標本兼顧,將扶正祛邪貫穿始終,以促進疾病的向愈。
王丕敏主任認為周圍性面癱顯于面部,患者在患病后通常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容易緊張焦慮,急于看到治療效果,往往盲目選擇或更換就診科室,易延誤治療時機,故在治療時可適當加以調神。調神可分為“以神調神”及“以針調神”,其“以神調神”就從接診患者入手,醫者要心態平和、語調輕松,切莫浮躁,避免增加患者的緊張焦慮;診查病情一定要認真細致,讓患者覺得心里踏實;和患者溝通一定要有耐心,向患者說明有關病情的相關醫學知識,尤其是處理方案、病情預后等要客觀而藝術,盡量減緩患者焦慮、恐懼、不安等不良情緒。每次治療前,王丕敏主任醫師囑患者做出抬眉、閉目、鼓腮、露齒等表情,并仔細觀察,再根據面部微弱的改變做出正性判斷及評價[14],給予患者正面的心理暗示,并引導其提高自信,主動配合治療,即為“以神調神”,其“以針調神”即通過針刺穴位以達到調神之目的,臨床視不同情況適當選取具有調神的穴位,如百會、人中、四神聰、內關、太沖等。
同時注意面癱后的日常生活調攝,避風寒,暢情志,慎飲食,注意休息,少使用電子產品,避免用眼過量,若眼瞼閉合功能不全者,可適度滴眼藥液。
7.1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薛某,男,38歲。2021年6月15日來診。主訴:口角左歪,右眼瞼閉合不全2 d。現病史:患者于2 d前因不慎感受風寒后自覺右面部不適,繼而出現口角歪斜,右眼閉合不全,流淚,吃飯塞食,舌前2/3味覺障礙,右耳后疼痛,遂至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一科就診。查體:神清語利,右額紋消失,右眼瞼閉合不全,閉目時露白,右鼻唇溝變淺,口角左歪,右蹙額、皺眉、鼓氣示齒試驗均為(+),右耳后乳突處壓痛(+),右耳廓及外耳道檢查均未見異常,伸舌居中,其他顱神經檢查未見異常,四肢無異常。診斷: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治療時采用分期療法。根據疾病不同時期(急性期、靜止期、恢復期)分別選擇不同處理方案。治療10 d時,口角歪斜好轉,右眼瞼閉合較前有力,可完全閉合,耳后疼痛消失,治療18 d后,患者面部癥狀完全消失,外觀正常,蹙額、皺眉、鼓氣及示齒試驗雙側對稱,臨床痊愈。
7.2 頑固性面癱劉某,女,54歲,農民。2022年2月23日來診。主訴:口角歪斜,左眼瞼閉合無力2個月。現病史:患者訴2個月前不慎受風,次日晨起自覺面部酸困,進而發現左眼閉合不全,且口角向右偏斜,且迎風流淚,就醫于當地醫院診斷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后通過激素、針灸等多方手段治療,雖癥狀略好轉,現仍覺左面部不適,閉目無力,為進一步診治遂來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一科。查體:左額紋淺,左眼閉合無力,左鼻唇溝變深,口角略向左歪,閉目時輕微口眼聯動,左蹙額、皺眉試驗、鼓氣試驗、示齒試驗均為(+)。診斷:頑固性面癱。采用腹四穴溫針灸結合面部提捏推筋之法治療。治療10次后,面部不適明顯減輕,口角歪斜明顯好轉,左眼瞼閉合較前有力,鼓腮示齒等均較前進一步改善,休息3 d后,繼治療10次后,口角略歪,左側額紋變深、增多,左眼閉合基本正常,面部無明顯不適癥狀,示齒試驗(±),余(-),臨床痊愈。
王丕敏主任針對周圍性面癱各個時期,即急性期、靜止期、恢復期、后遺癥期分別施治。急性期把握正確的治療時機、中西醫并用,防止病情進一步進展,改善預后;在靜止期要提高神經興奮性,恢復面神經機能;恢復期采用透刺精準有效盡快促使病情康復;針對后遺癥期獨創“腹四穴溫針灸結合面部提捏推筋”法,對于頑固難愈者收效良好。王丕敏主任醫師在辨治周圍性面癱時主張針藥并舉、分期論治,全程艾灸、扶正祛邪,重視調神、強調調攝,突出分期療法的重要意義,通過了解患者在各個階段的臨床特征,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及針刺手法,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針灸療法,充分體現其針灸治療面癱的臨床特色,經多年實踐認證,療效確切,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