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孔子“重六藝尊周禮”,重視禮樂對人的言傳身教效應,逐漸賦予禮樂“制禮作樂”的文化趨向,認為禮樂是“為仁”的外在表達,凸顯禮樂教化對人性塑造的作用。文章通過解讀《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明確禮樂教育的重要地位,進而通過畫作的具體內容,闡述《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的禮樂教化功能,以更好地發揮儒家禮樂教育在新時代的價值。
關鍵詞:《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儒家思想;禮樂教育
引言
《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是以《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論語》《孟子》等文獻資料為素材的連環圖畫,為冊頁式,縱約41.5、寬66.2厘米,現藏于山東曲阜孔子博物館。全套共36幅,包括《尼山致禱圖》《鈞天降圣圖》《俎豆禮容圖》《在齊聞韶圖》《夾谷會齊圖》《問禮老聃圖》(圖1)等,因事繪圖、緣圖配文,圖文并茂地將孔子一生的行跡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展示了儒家思想的人文內涵以及“至圣先師”的善德懿行。禮樂教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十分重視禮樂的教化作用,認為“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強調“禮以節人,樂以發和”,在以禮來節制人們行為的同時,借助音樂教化民眾,以此實現社會和諧?!睹靼娌世L孔子圣跡圖》作為反映孔子生平的繪畫作品,不僅是對孔子外在形象的生動描繪,還蘊含著孔子“明于禮樂”的治世規范。其以孔子形象塑造與展示為中心,以禮樂教化為表現形態,從而實現教化世人的理想。
一、《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的內容與畫面解讀
《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始于《尼山致禱圖》,終于《漢高祀魯圖》。根據圖前的題跋——“昔司馬氏作《史記》,列孔子于世家,摭拾諸書,按年敘事,詳瞻得體。俾宣圣生平昭揭萬古,可謂書中有畫。然圣人之真容第,可想象于誦讀之下,而未能晤對于顏面之間,王子欽翁博雅好古,購得此圖,自尼山誕圣,以迄西狩絕筆,七十三年之行藏……庚戌孟夏題于邗江之鹺邸,絳巖衛支彰”,大致可以推測出此彩繪絹本圖創作于明成化、弘治年間。在內容敘述方面,《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以《史記》原文為主,結構布局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如《尼山致禱圖》《楛矢貫隼圖》《跪受赤虹》等圖畫均是文字位于畫面的中間部分;《麒麟玉書圖》《二龍五老圖》《鈞天降圣圖》《俎豆禮容圖》《職司委吏圖》《職司乘田圖》《誅少正卯圖》等17幅圖畫均是文字位于畫面的左上角;《問禮老聃圖》《在齊聞韶圖》《因膰去魯圖》《丑次同車圖(一)》《宋人伐木圖》《臨河而返圖》等11幅圖畫都是文字位于畫面的右上角;《夾谷會齊圖》《女樂文馬圖》《丑次同車圖(二)》3幅圖畫無文無贊;《子路問津圖》則是右上書文、左上書贊。
根據《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的畫面內容,可以將36幅圖畫分為以下六類:
刑法類:有1幅,為《誅少正卯圖》。
職官類:共有2幅,為《職司委吏圖》《職司乘田圖》。
軍務類:共2幅,為《夾谷會齊圖》《女樂文馬圖》。
諫諍類:共有6幅,分別為《晏嬰沮封圖》《丑次同車圖(一)》《丑次同車圖(二)》《楛矢貫隼圖》《臨河而返圖》《子路問津圖》。
時政類:共有10幅,分別為《歸田謝過圖》《因膰去魯圖》《匡人解圍圖》《宋人伐木圖》《靈公問陳圖》《在陳絕糧圖》《子西沮封圖》《作歌丘陵圖》《西狩獲麟圖》《夢奠兩楹圖》。
禮樂類:共有15幅,分別為《尼山致禱圖》《麒麟玉書圖》《二龍五老圖》《鈞天降圣圖》《俎豆禮容圖》《命名榮貺圖》《問禮老聃圖》《在齊聞韶圖》《退修詩書圖》《適衛擊磬圖》《學琴師襄圖》《刪述六經圖》《跪受赤虹圖》《治任別歸圖》《漢高祀魯圖》。
由上可知,禮樂教育在《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中占據著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俎豆禮容圖》(圖2),正是作者根據《史記·孔子世家》中所記載的“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創作而成的。孔子是殷商后裔宋國公族的后人,自幼浸潤于魯國禮樂文化的氛圍之中,用禮器作玩具,模仿、練習祭祀的禮儀,逐漸認識、理解、踐行、推廣禮樂文化,從而成為禮樂修養極高的君子。
二、《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的禮樂教化功能
《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以敘事性的方式,對孔子生平的主要事跡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進行直觀呈現。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將繪畫作為道德教化的載體,側重體現人在實踐活動中的社會性,旨在通過圖畫的形式將孔子的思想理念以及人生觀傳遞給民眾,凸顯《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的教化功能。同時,將禮樂作為道德教化的手段,強化敘事性圖畫中所蘊含的禮樂教化因子,使人在欣賞圖畫的過程中受到禮樂教化因子潛移默化的感染,旨在實現對民眾道德人格的塑造。儒家崇仁尊禮,這種思想自然也在《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得到了充分彰顯,多數畫作都具有寓教于樂的禮樂教化功能。
例如《鈞天降圣圖》(圖3),原始社會禮樂一體,常常通過敬神娛神的方式,起到維護群體秩序、鞏固群體團結的教育與約束作用。因此,在《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禮樂類圖畫中,部分內容帶有一種宗教性,以此突出孔子形象的神圣性。《鈞天降圣圖》通過祥云、仙人等象征符號和笛、簫、笙、鼓以及“天感生圣子”等鈞天之音,神化孔子出生時的情景,凸顯孔子生來就與凡人不同的超然地位,以此彰顯孔子的德,實現“制禮作樂以合德”,使人們形成“惟德是輔,敬德保民”的思想意識,從而規范和約束民眾的行為,使之成為具有道德行為和善良品性的人。
同時,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語境中,常將禮與樂并稱,認為二者同等重要,但是孔子卻主張樂先禮后,強調“立于禮,成于樂”,肯定音樂演繹出來的意境對于塑造人的良好素質具有積極作用,認為人只有做到樂之后,才算是形成了真正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見,孔子賦予了音樂以政治和禮的教化功用,提倡通過音樂來提高人的品德修養和文明程度,旨在從寓教于樂中凈化與升華人的心靈,使民眾完成人生修養。孔子一生都在追求音樂帶給自己的樂趣,《學琴師襄圖》正是描繪了孔子學琴、練琴的畫面,一連數十天孔子都在練習同一首曲子,直至理解了曲子的道理,體會到了創作者的心境。同樣,在《在齊聞韶圖》(圖4)中,也反映了孔子孜孜以求追求禮樂的精神,從畫中可以看出,孔子正在全神貫注地欣賞奏樂者的表演。相傳《韶》為虞舜時期的樂舞,由舜的后裔在春秋時代傳入齊國,孔子在齊國游歷時,最大的收獲就是能聽見《韶》的音樂,“子于齊國,聞《韶》,三個月,無肉也”(《論語·述而》),由此可見孔子對于音樂的喜愛與追求。
孔子在愛“樂”的同時,也重視“禮”,對于不合乎禮制的音樂舞蹈也會駁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鞍速笔侵袊糯囊环N樂舞,以8人為一列,8列則為64人,按照禮法規定,這是周天子才能欣賞并用來祭祀祖先的大型樂舞,諸侯只能欣賞六佾48人的歌舞樂隊,卿大夫只能欣賞四佾32人的歌舞樂隊。但是季平子作為魯國正卿,卻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于此,孔子作為禮樂制度的堅定維護者,勢必會駁斥此種違犯周禮、挑戰社會等級制度權威、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透過“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徹”“禘自既灌而往”等失禮現象,孔子看到了破壞周禮等級的僭越行為,潛藏著的是一種道德危機,即人內心道德精神的墮落以及價值觀的混亂問題。即便如此,孔子依然抱著“天之未喪斯文”的信念,強調“禮之本”的重要性,通過退修詩書、刪述六經等行為,專心序《書》、傳《禮》、刪《詩》、正《樂》、序《易》、修《春秋》,以此定禮樂,以詩書禮樂教育弟子,極力想要改變當時世道衰微、綱紀廢弛、禮崩樂壞的局面。
結語
禮樂教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作為展示孔子生平的畫作,《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也在塑造孔子形象、講述歷史故事的過程中,滲透著禮樂教育的思想內涵。圍繞禮樂教育對《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是新時期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現實需要。
參考文獻:
[1]孔子博物館.《明版彩繪孔子圣跡圖》[EB/OL].[2020-01-29].https://www.kzbwg.cn/news/my/784.html.
[2]楊孝瑜,孔亞君.曲阜藏孔子圣跡圖探析[J].文物天地,2021(05):34-38.
[3]繩博.館藏明張楷《孔子圣跡圖》名物考(上)[J].孔廟國子監論叢,2018(00):170-188.
[4]沈歆.明代宦跡圖與孔子圣跡圖[J].藝術工作,2019(06):69-76.
[5]劉晨雨.從儒家音樂觀探討禮樂思想在音樂傳承中的先導作用——以《禮記·樂記》和《漢書·禮樂志》為主論述[J].戲劇之家,2022(26):50-52.
作者簡介:
謝衛星(1973—),男,漢,山東曲阜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與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