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四川考察調研,先后對四川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為四川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明確提出“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精準發力,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在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上持續發力”,賦予四川新的時代重任、寄予新的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個發力”的重要要求,聚焦四川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關鍵性、全局性問題,為推動治蜀興川事業提供了根本遵循。
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區極核城市、四川省會城市,必須肩負起落實“四個發力”要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城市實踐的時代責任。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對成都發展給予親切關懷、寄予厚望,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勉勵成都“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親自部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賦予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式,指出“成都是中國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歡迎大家到成都街頭走走看看,體驗并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給全市黨員干部群眾以極大鼓舞和激勵。成都將進一步從全國全省大局中把握自身戰略地位和戰略使命,落實省委“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以“四個發力”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施高效能治理,努力以一域創新作為為全局增光添彩,以實際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堅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打造服務戰略大后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大勢所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必須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成都創新資源富集,擁有包括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8所“雙一流”高校在內的65所高校,布局建設各類國家級創新平臺146個,有基礎有條件依靠科技創新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我們將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統籌推進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與增強產業科技核心競爭力,持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厚植技術創新優勢,高水平建設運行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西部(成都)科學城和天府實驗室,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加強基礎研究布局,加快推進跨尺度矢量光場、磁浮飛行風洞等10個國家級和省級大科學裝置建設,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載地。聚焦創新生態營造、放大要素集聚優勢,深入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協同建設環高校院所知識經濟圈、環科技領軍企業創新生態圈,強化科技中介機構和創新人才引育,促進創新要素充分集聚、創新主體相互耦合、創新活力充分激發。聚焦開放共享賦能、發揮平臺溢出優勢,加快推進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等“國字號”科創平臺建設,積極布局高校院所協同創新平臺和概念驗證、中試熟化、檢驗檢測等功能服務平臺,推動更多原創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聚焦科技產業融合、培育成果轉化優勢,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創新企業、高校院所、政府共同出題答題的“政產學研用”協同模式,積極組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大任務為牽引的創新聯合體和新型研發機構,著力打通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轉化和產業化通道。
堅持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精準發力,努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四川要依托制造業的獨特優勢,積極服務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高質量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新布局。我們將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久久為功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統籌推進支柱產業迭代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培塑產業生態競爭優勢,以產業建圈強鏈理念變革產業發展方式,持續完善鏈主企業、公共平臺、中介機構、產投基金、領軍人才集聚的產業生態,推動企業“上規、上榜、上云、上市”,著力發展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鏈主企業、具有行業引領力的專精特新企業,促進優勢產業集群成鏈發展。深入實施制造強市戰略,提質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2個萬億級產業和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10個以上千億級產業,培育壯大高端芯片、超高清顯示、衛星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積極搶占前沿生物、數字智能、泛在網絡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加快建設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方向,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向核心生產環節滲透,深化推進“兩業融合”“數實融合”等試點,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持續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
堅持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堅定走好超大城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指出,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把鄉村振興擺在治蜀興川的突出位置,更好扛起糧食、生豬、油料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責任。成都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大城市帶大農村”特征明顯,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良好。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我們要把鄉村振興這件事抓好,繼續走在前列、起示范作用。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扎實推進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在更高起點上統籌城鄉發展。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聚力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成都片區,深入實施“五良”融合工程,連片打造“一帶十五園百片”糧食產業示范園區,高標準建設天府現代種業園、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和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深入實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計劃,以片區開發理念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鮮明的鄉村單元,以商業綜合體、文旅綜合體理念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持續提升農村風貌和人居環境,不斷豐富公園城市鄉村表達。城鎮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要深化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統籌實施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功能擴容下沉、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城鄉統籌,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做優做強,持續增強中心鎮、小城鎮對農業轉移人口的承載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關鍵在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要縱深推進農業農村改革,持續優化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實施集體經濟收入倍增計劃,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持續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堅持在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上持續發力,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建設,每次到四川都對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提出明確要求。在近期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四川在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占據重要位置,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做好”。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示范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正在加快建設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筑好生態屏障既是題中之義、更是應盡之責。我們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定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為子孫后代守護好蓉城大地的青山綠水、藍天凈土。持續厚植公園城市生態本底,深入實施“五綠潤城”“百花美城”“千園融城”行動,著力提升龍門山生態屏障、龍泉山城市“綠心”功能,加快推進城市綠道體系建設、川西林盤保護修復、都江堰精華灌區現代化改造、大熊貓國家公園打造等重大生態工程,進一步擦亮“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品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岷江、沱江等流域綜合治理,推進受污染耕地和建設用地管控修復,持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綠色低碳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要以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統籌推進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優化調整,聚焦城市精明增長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持續完善“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體系,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在虛擬電廠、綠色氫能等領域下好“先手棋”,深入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當前,成都發展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現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仍需加力奮進,建設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有待進一步深化拓展,打造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需要不斷夯基成勢。我們將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以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持續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努力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上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不負時代機遇、不負使命重托,奮力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新的更高起點上書寫好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成都篇章!
(轉自《黨建》雜志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