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課題組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城市發展要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廣闊的發展舞臺,更要提供優質宜居的生活空間,更好滿足人的“需要”。換句話講,未來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市民的幸福感,而市民的幸福感來自于城市發展前景更廣闊、公共服務更優質、生活環境更舒心安心、生活成本更適當等。成都在發展過程中,始終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高質量發展建設人民滿意的幸福城市,用心用情回應民生關切、增進民生福祉,將城市發展成果轉化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體驗,讓幸福成都更有溫度、更有質感、更有內涵。
高質量發展是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幸福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沒有扎扎實實的發展成果,幸福美好生活就是無源之水。
近年來,成都持續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新動能,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推動實現科技創新平臺加速集聚,科技創新成果高效溢出。目前,成都擁有65所高等院校和30余家國家級科研機構,集聚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145個國家級創新平臺,落地建設電磁驅動聚變裝置、跨尺度矢量光場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府實驗室整體進入實體化運行階段,全球獨角獸企業總數達10家、位居中國城市第6名,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加速轉換,潛力不斷釋放,市民對這座城市的發展前景愈加充滿信心。
近年來,成都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制造強市戰略,大力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加快構建“8+N”重點產業發展集群,不斷完善鏈主企業、公共平臺、中介機構、產業基金、領軍人才等“5+N”產業生態體系。目前已構建起涵蓋38個大類、184個小類的綜合性工業體系,先進制造業城市發展指數居全國第8,近十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全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第二,已形成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集成電路、新型材料等8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擁有3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2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服務業增加值連續跨越幾個千億臺階突破13000億元,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50%,經濟總量邁上兩萬億新臺階,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打得更穩,市民對這座城市的發展能級愈加自豪。
近年來,成都持續優化高質量發展政策環境,人才政策實現了從“拼政策、給優惠”到“搭平臺、給機會”,再到“優平臺、營生態”的轉變,累計吸引新落戶青年人才近70萬人、人才總量達622.3萬人,居全國城市第四位,登上《財富》雜志“大學生和青年求職者吸引力城市”榜首,連續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成為人才向往之城。營商環境政策體系從1.0版更迭至5.0版,出臺實施《成都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多措并舉落實為企業“減負”,制定政商交往的正面清單、負面清單,高效運營成都12345熱線平臺,榮獲“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2022年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城市”“2022年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的城市”等榮譽,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和政策生態孕育著全新機遇,市場主體在這座城市更加放心投資、安心創業、順心發展。
高品質生活是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
高品質生活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提升的必然要求,既包括基本的物質文化生活,也涵蓋人們對獲得公平正義、社會尊重、實現自身價值、全面發展等高層次的需要。
近年來,成都始終注重促進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持續開展高品質生活城市建設行動。數據顯示,近年來,成都市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7%以上水平,三甲醫療機構達到61家,總量躍居全國第二,優質醫療資源的區(市)縣覆蓋率達到82.6%;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95%,有13個區(市)縣入選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建設12個國家級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社區;開通13條地鐵運營線路、運營里程達到558公里,線網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累計推動91個片區有機更新,實施改造老舊小區超1200個,惠及居民10萬余戶,在改善民生中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把每一件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近年來,成都持續打造彰顯中華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目前成都各類博物館、茶館、小酒館、實體書店、影院等休閑消費場所的數量穩居全國前列,每年有上百場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舉行;初步形成了大熊貓、古蜀文化、三國文化、詩歌文化、休閑文化、美食文化、時尚文化等7個特色文旅IP體系,國家級旅游品牌數量位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2.4平方米,增幅居全國首位;獲評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中國最受全球旅客歡迎的10大旅游目的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美食之都城市,是繼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國音樂演藝“第三城”,在成都各種時尚的生活方式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舌尖上的美味、潮酷時尚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消費場景共同拼成一張幸福成都的名片。
近年來,成都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厚植生態本底,挖掘生態價值,全力推進空間、產業、交通、能源“四大結構”優化調整,大力實施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塑造公園城市優美形態,努力供給市民最美的生態環境。目前已建成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占市域國土面積的33%,每年有70余天能夠在市區看見雪山,全市優良水體比例提升至100%,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提升至40.5%、44.5%,綠色產業規模突破2500億元,先后榮獲首屆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全球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等獎項,全市有13個區(市)縣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盛景成為成都人推窗可見的浪漫,無濾鏡的“成都藍”頻頻在朋友圈里曬出,觸手可及的綠色生態空間成為廣大市民親近自然、擁抱綠色的好去處,“像成都人那樣生活”逐漸成為時代新風尚。
高效能治理是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城市的規模越大,面臨的問題越復雜,越需要更高水平的城市治理能力。高效能治理讓城市成為宜居、宜業、韌性、智慧的有機生命系統,在保持適度彈性的同時保持適宜的溫度,真正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近年來,成都積極探索超大城市智慧治理模式,以智慧蓉城建設為牽引,按照“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的理念,構建“王”字型城市運行管理架構,打造市、區(市)縣、鎮(街道)三級城市運行管理平臺,統一建設城市運行數字體征體系、市域物聯感知體系、數據資源體系和“城市一張圖”,統籌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數據資源“一網通享”、社會訴求“一鍵回應”,實現“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榮獲“世界智慧城市大獎·宜居和包容大獎”;成都12345熱線平臺成為親民便民“連心橋”“總客服”,智慧斑馬線、智慧跑道、太陽能智慧座椅、時空艙等智慧業態場景給人們帶來更優質的生活體驗,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學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持續增強,“智能”讓市民幸福生活更加便捷愉悅。
近年來,成都不斷創新多元共治的基層治理模式,全面推行黨建引領“微網實格”治理新模式,社區總網格、一般網格、微網格和專屬網格“3+1”治理體系基本成型,組建12萬余個微網格、1.22萬個專屬網格,約13萬人加入微網格員隊伍參與基層治理,打造出“春熙嬢嬢”“螢火蟲護衛隊”等200多支平安共建隊伍,發展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39萬余人充當“平安力量”,當好平安“流動哨”;建設運營黨群服務綜合體200余個,統籌設置小區(網格)黨群服務站5000余個,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利服務,推動發展和安全良性互動、秩序與活力動態平衡,入選首批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連續六次榮獲“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四度蟬聯“長安杯”,以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平安指數”提升了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指數”。
近年來,成都持續加強超大城市抵御沖擊和安全韌性能力建設,積極推動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推進城市體檢工作,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和城市運行隱患排查,大力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加強各類救援力量和專業隊伍力量建設,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全力保障市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高標準、高效率、高品質分類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大力推進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全力消除安全、環境等重點突出隱患,增進市民福祉,近兩年來已改造城中村4000余戶、棚戶區10000余戶,協同建設養老、教育、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1000余個,市民生活舒適度得到極大提高的同時,也為城市延續了煙火氣、留下了老記憶、增添了人文感。
面向未來,哪座城市在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和促進高效能治理上發力更足,哪座城市便在建設幸福城上就更擁有競爭力,也就更能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競爭中“穩住人心”“留住人才”。在成都的幸福答卷中,進擊的企業獲得了城市新機會,拼搏的市民獲得了發展大舞臺,熱愛生活的人找到了人生“小確幸”,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可參與的美好,正讓“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成為特質鮮明的成都名片。幸福,成為了這座超大城市最鮮明的特質,未來也將成為最核心的競爭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涌向這座城市。
(課題組成員:王一晨,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輝,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綜合管理部部長;何玲,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蘭翔,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堯,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中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