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超越自我呈現(xiàn):自拍作為前后臺重疊的主體性建構實踐
——基于Z世代女大學生的Q方法分析

2023-11-09 09:09:24李曉麗
天府新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大學生研究

李曉麗 王 菁

后千禧一代被稱為“Z世代”(1)Michael Dimock,“Defining Generations:Where Millennials End and Generation Z Begins,” Pew Research Center,from http://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8/03/01/.,又被稱為“互聯(lián)網一代”或“數(shù)字原住民”(2)Anthony Turner,“Generation Z:Technology and Social Interest,”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Vol.71,No.2,2015.。根據(jù)艾瑪·帕里(Emma Parry)和彼得·厄文(Peter Urwin)的研究,一代人被定義為“一系列造成代溝的歷史事件和相關現(xiàn)象”,一代人的認同需要“某種形式的對共同事件或文化現(xiàn)象的社會‘接近’。”(3)Parry,E.,Urwin,P.,“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 Value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Vol.13,No.1,2011.Z世代成長于一個被科技和互聯(lián)網包圍的世界,是在互聯(lián)網和社交媒體上長大的第一代人,每天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花費數(shù)小時,交流、學習、購物以及找工作都在互聯(lián)網上完成,作為社交媒體用戶和在線客戶,他們是學者們專注了解的一代人。(4)C. V. Priporas,N. Stylos,A. K. Fotiadis,“Generation Z Consumers′ Expectations of Interactions in Smart Retailing:A Future Agenda,”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Vol.77,No.12,2017.

當前關于自拍的相關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自拍(5)Lin Qiu,Jiahui Lu,Shanshan Yang,et al.,“What does Your Selfie Say about You?”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Vol.52,No.11,2015.,因為女性傾向于將自己展示為有吸引力的和社會群體的一部分。(6)Adriana M. Manago,Michael B. Graham,Patricia M. Greenfield,et al.,“Self-presentation and Gender on My Space,”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Vol.29,No.6,2008.由于Z世代多集中于大學生群體,因此本研究聚焦于Z世代女大學生群體,從網絡自拍這一當代流行文化中最為普遍的網絡行為入手,對Z世代女大學生的網絡自拍動機進行探索性研究。具體而言,Z世代的女大學生們存在哪幾種自拍動機?是否存在某種共識性動機?這些動機之間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相較于其他群體,Z世代女大學生的自拍動機呈現(xiàn)出什么特征?這些是本研究主要關注的問題。

一、文獻分析與理論基礎

關于自拍動機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種視角:傳播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傳播學視角主要采用使用與滿足范式來探究用戶的網絡自拍行為所帶來的滿足感,以揭示自拍原因和心理動機。阿格達斯·馬利克(Aqdas Malik)等人發(fā)現(xiàn)在Facebook上分享照片的滿足感包括:尋求情感、尋求關注、自我披露、信息共享、習慣和社會影響。(13)Malik,A.,Dhir,A. &Nieminen,M.,“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Digital Photo Sharing on Facebook,”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Vol.33,No.1,2016.阿曼達·科爾尼(Amanda Kearney)的研究揭示了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自拍的五種滿足感:尋求關注、逃避、娛樂、存檔和交流。(14)Kearney,Amanda,“Use and Gratification of Posting Selfies on Social Media,” RIT Scholar Works,2018.

自拍動機研究的心理學視角主要探究特定人格特質對自拍動機的影響。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宜人性與發(fā)布更多自拍照有關,(15)Y. Amichai-Hamburger,G. Vinitzky,“Social Network Use and Personal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Vol.26,No.6,2010.外向性和宜人性與自拍編輯、發(fā)布呈正相關,神經質則與這兩種行為呈負相關,外向性的人發(fā)布自拍是為了尋求關注、交流和記錄。(16)Chaudhari B.L.,Patil J.K.,Kadiani A.,et al.,“Correlation of Motivations for Selfie-posting Behavior with Personality Traits,”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Vol.28,No.1,2019.多個研究表明自戀人格特質與自拍發(fā)布活動顯著正相關,可以預測自戀人格發(fā)布自拍的頻率和意圖。(17)Ji Won Kim,T. Makana Chock,“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 Predicting Selfie Posting Behavior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Vol.34,No.5,2017.但當前的研究中也有學者認為自戀的標簽太過籠統(tǒng)。希爾·埃特加(Shir Etgar)等人對探索出的自我認可、歸屬感和記錄動機進行回歸分析,沒有發(fā)現(xiàn)性別和自戀在預測自拍動機方面存在顯著的相互作用。(18)Etgar S.,Amichai-Hamburger Y.,“Not All Selfies Took Alike:Distinct Selfie Motivations are Related to Differen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Vol.5,No.8,2017.另外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女性發(fā)布各種類型的自拍照比男性多,但女性的自拍發(fā)布行為通常與她們的自戀程度無關。(19)Sorokowski,P.,Sorokowska,A.,Oleszkiewicz,A.,et al.,“Selfie Posting Behaviors are Associated with Narcissism among Men,”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Vol.85,No.10,2015.

社會學中戈夫曼的擬劇論(Dramaturgy)是分析自拍現(xiàn)象的主要理論視角。在對自拍動機進行分析時,學者們普遍將自拍看作一種社交網絡時代基于個人身份的自我呈現(xiàn)。(20)呂宇翔、紀開元:《流動的身份展演——重訪社交媒體演進史》,《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年第5期。依據(jù)戈夫曼的擬劇理論,自我呈現(xiàn)是為了控制他人形成對自己的印象的過程。(21)道格拉斯·肯里克、史蒂文·紐伯格、羅伯特·西奧迪尼:《自我·群體·社會:進入西奧迪尼的社會心理學課堂》 (第5版),謝曉非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83-84頁。以10~30歲的女性為對象的研究發(fā)現(xiàn),印象管理是理解自拍發(fā)布過程的關鍵。(22)Pounders,K.,Kowalczyk,C.M. and Stowers,K.,“Insight into the Motivation of Selfie Postings: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Self-esteem,”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Vol.50,No.9,2016.對于“擬劇方法”而言,互動是后臺自我的前臺表演,其中自我是面對想象觀眾的一種表演角色。(23)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馮剛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通過以上文獻分析發(fā)現(xiàn),網絡心理學視角的相關關系分析雖然有著較強的說服力,但普遍存在研究結論可闡釋性與深度不足的問題。使用與滿足研究中對自拍動機的命名與分析主要依據(jù)以往社交平臺的使用與滿足研究,較少體現(xiàn)自拍中的特殊滿足感,大樣本橫斷面調查也會導致忽略研究對象的個體差異。戈夫曼的方法強調自我效能,關注自身如何被外界看待,個人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以確保社會互動的成功。(24)Nancy A. Van House,“Collocated Photo Sharing,Story-telling,and the Performance of Sel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Vol.67,No.12,2009.但對于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生活在數(shù)字時代的Z世代來說,自我關照才是最重要的。(25)陳冰、陳婉姣:《Z世代,這樣一群人》,《新民周刊》2021年第21期。網絡自拍照的最顯著特征是對個體自我的關注。(26)Enli,G. S. and N. Thumim,“Socializing and Self-Representation Online:Exploring Facebook,” Observatorio,Vol.6,No.1,2012.戈夫曼的擬劇方法體現(xiàn)出一種“真實”與“虛擬”二分法,這種理解方式更適用于第一代互聯(lián)網研究(27)Edgar Go′mez Cruzl &Helen Thornham,“Selfies beyond Self-representation:the (theoretical)F(r)ictions of a Practice,” Journal of Journal of Aesthetics &Culture,Vol.7,No.1,2015.,不完全適用于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社會互動。

以上分析揭示了當下自拍動機研究中方法與理論上的問題,對自拍動機的既有研究往往限于自我呈現(xiàn)的刻板視角。不同于擬劇論中前臺自我是后臺真實自我的虛假展演,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表演論(Performativity)認為,表演性是建構或重建主體的重要途徑,不存在一個先于表演的主體。(28)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宋素鳳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第5頁。依據(jù)拉塞爾·貝爾克(Russell Belk)的數(shù)字延伸自我理論,網絡自我是真實自我的數(shù)字延伸。(29)Russell W. Belk,“Extended Self in a Digital Word ,”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Vol.40,No.3,2013.因此,Z世代女性的自拍照是她們個人如何表現(xiàn)、制定或構建真實自我的一部分。自我呈現(xiàn)難以構成對Z世代自拍實踐的全部解釋。本研究更傾向于把自拍現(xiàn)象理解為一種執(zhí)行性和中介性的社會實踐,將Z世代的自拍看作數(shù)字延伸自我嵌入到巴特勒的表演性概念中去。個體可以通過自拍這種方式來進行表演性自我表達,但并不代表著自拍就是“表演”或“展演”這些概念本身。

那么,使用基于主觀性的Q方法,從Z世代女大學生自身對自拍的理解出發(fā)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會發(fā)現(xiàn)什么樣的動機類型?將貝爾克的數(shù)字延伸自我理論和巴特勒的表演論,與探索出的自拍動機進行關聯(lián)分析,是否會探尋出超越自我呈現(xiàn)的分析框架?接下來將對此作出探究。

二、研究過程

在方法上,本研究采用具有混合性質的Q方法探究Z世代女大學生的自拍動機。威廉·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是Q方法的創(chuàng)始人,他在1935年發(fā)表的一封給《自然》雜志的信中概述了Q方法的一般概念(30)Stephenson,W.,“Technique of Factor Analysis,” Nature,Vol.136,No.8,1935.,并在1953年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行為研究:Q技術及其方法論》中詳細闡釋了這一方法。主觀性、溯因推理和自我指涉是Q方法的理論基礎,這一方法較適用于探索態(tài)度、品位、偏好、情感、動機和目標等主觀性較強的問題,能夠提供一種識別某一群體或某類別的人,他們對某種現(xiàn)象有著相似的態(tài)度。(31)Rieber,L.P.,“Q Methodology in Leaning,Design,and Technology:An Introduction,” Education Tech Research,Vol.68,No.4,2020.Q方法包括五個步驟:收集和構建陳述樣本(Q樣本)、選擇參與者作為P樣本、Q排序、因子分析與解釋。目前這一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傳播學、護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學科。

(一)研究設計

1.構建Q樣本

Q方法研究的第一步是開發(fā)和構建Q樣本,包含一系列與研究主題密切相關的所有意見和議題所構成的集合,一般通過搜集文獻、報道、訪談等方式形成。本研究的主題為自拍動機,因此,需要收集包含自拍動機的陳述語句,并且是第一人稱的視角表達。本研究的Q語句來自知網、谷歌學術、豆瓣論壇、媒體報道,以及對Z世代女大學生的非正式訪談。以“我自拍是為了什么” “我做什么時會發(fā)自拍” “自拍可以使我怎樣”為語句形式,形成了93條Q陳述作為本研究的Q樣本母體。為了兼顧Q樣本的多樣性,同時避免因樣本數(shù)量過大造成參與者排序困難,本研究邀請了幾位屬于Z世代的女大學生以及一位本研究領域的教授,審閱最初的Q語句,篩除表達模糊以及與研究主題相關性較小的陳述,最終得到46條陳述語句作為本研究的Q樣本。

2.選擇P樣本

P樣本指的是參與者。學者們認為,當參與者組包含40至60個人時,研究是有效的。(32)Smith,J.A.,Harre,R. and Van Langenhove,L., Rethinking Methods in Psychology,SAGE Publications Ltd,1995,p.224.Q方法旨在發(fā)掘存在的觀點,而不是探索觀點的通用性,因此,小樣本可以滿足本研究的需求。(33)Brown S.,Political Subjectivity:Applications of Q Methodology in Political Science,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由于本研究的目標群體為Z世代女大學生,我們在全國可以接觸到的高校學生中,尋找有意愿參與研究的大一大二的在讀本科生作為本次研究的P樣本。最終,共有來自全國21所高校的68名Z世代女大學生參與了本次研究,即P樣本的數(shù)量為68。

3.Q排序

本研究利用HTMLQ排序系統(tǒng)在線上完成。第一步為初分類,將46條語句大致分為同意、不同意和中立。第二步要求排序者再次斟酌三個意見框中的Q語句,并根據(jù)自身實際感受,將每條陳述逐一拖動到為本研究制定的11級(-5到+5)正態(tài)分布表格中(見表1)。第三步要求參與者再次查看自己的排序結果,并進行最終的確認與調整。第四步是邀請參與者對他們的排序結果中持極端意見的陳述語句進行解釋。最后一步為參與排序者的基本信息調查,根據(jù)參與者所提交的數(shù)據(jù)來看,完成問卷的平均花費時間約為30分鐘。

表1 排序結果示例

(二)數(shù)據(jù)分析

表2 因子特征值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研究者通常根據(jù)每個因子中的區(qū)分性陳述來對因子進行命名,即為每個因子貼上不同的標簽。(36)Simons J.,“An Introduction to Q Methodology,” Nurse Researcher,Vol.20,No.3,2013.本研究的4個因子分別被命名為:尋求關注、自我印象管理、獲得歸屬感、成就分享,也就是將56名參與者的自拍動機歸為這四類。除了對四個互相區(qū)分的自拍動機進行討論,共識性陳述也是需要闡釋與分析的重要內容。

(一)區(qū)分性因子分析

1.因子1:尋求關注

表3為因子1的區(qū)分性陳述,該因子解釋了27.3%的變量,共有18名參與者被歸為這一自拍類型。這一自拍類型的Z世代女大學生喜歡通過分享自拍來展示自己的樣子和風格(陳述1:+5),認為照片可以傳達更多的內容(陳述16:+3),且希望通過在社交網絡上發(fā)布自拍來獲取“特定”關注(陳述23:+3)。參與者SKX解釋道:“有時候在朋友圈分享自拍只是為了得到某人的回應。”同樣被歸為這一因子的SCX說:“自拍只想讓我喜歡的人看到。”

表3 因子1的區(qū)分性陳述(37)本研究所用正態(tài)分布表為11級,從-5到+5,表中的5、2、1、0分別代表Q排序分值:+5、+2、+1、0。表4、表5、表6、表7同此。

自拍是Z世代的女性在數(shù)字化生存中獲得關注的重要方式。這一類型的自拍者并不是為了要獲得很多“點贊”(陳述11:-1),也不是通過發(fā)布自拍來管理自己在社交網絡上的形象(陳述33:-2),(38)表4中顯示了陳述11和陳述33的正態(tài)分布分值。而是在數(shù)字社交媒體上延伸真實自我。借鑒貝爾克的數(shù)字延伸自我理論(Digital Extended Self),(39)Russell W. Belk,“Extended Self in a Digital Word,”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Vol.40,No.3,2013.自拍可以被看作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人們在社交網絡上的數(shù)字延伸自我,尋求特定關注的自拍者將個人特質進行數(shù)字化后,發(fā)布在社交網絡上,期望得到特定對象的關注與了解。貝爾克認為,數(shù)字延伸自我是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的。而如今,學者們都在討論媒介技術的“物質性”。有學者提倡將現(xiàn)象學的物質性延伸到互聯(lián)網和社交媒體所假定的非物質性空間,媒介的影響力是針對“人”本身,是與人互為條件的行動者,共同參與意義、知識和文化的創(chuàng)造。(40)易前良:《物質性:媒介技術理論化及其與數(shù)字媒介研究的勾連——基于媒介理論與STS之比較》,《南京社會科學》2022年第3期。數(shù)字革命使得電子人(homo electronicus)變?yōu)閿?shù)字人(homo digitalis)。通常來說,數(shù)字人有其自己的形象,并且不斷致力于改善自己的形象,他們并非“無名之輩”,而是徹徹底底的“重要人物”,他要展示自己,要引人注目;與之相反,大眾媒介中的“電子人”,其個人身份已經融入群體,并不尋求別人對他本人的關注。(41)韓炳哲:《在群中:數(shù)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中信出版社,2019年,第17-18頁。

智能手機作為自拍照的物質載體,充當相機、舞臺和鏡子,參與知識與文化的創(chuàng)造,它“既是物質的文化,也是文化的物質”。(42)Boczkowski,P.& Lievrouw,A.,New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Hackett,O. eds,MIT Press,2007,pp.949-977.由智能手機在人的主觀能動性下產生的自拍照,既有象征性又有物質性。前者是由符號構成的象征體系,可理解,可表達,可傳播,但不存在沒有媒介物的符號,象征體系必須以技術作為物質支撐。因此,作為象征符號的自拍照在作為技術物的智能手機之外不可能存在。這就顯示了數(shù)字媒介在塑造自拍文化中的物質性力量。Z世代女大學生們在社交網絡上展示作為數(shù)字化自我的自拍照,是為了獲取現(xiàn)實中特定對象對自我的關注,這就產生了一種基于數(shù)字延伸自我的社會交往實踐。

2.因子2:自我印象管理

表4列舉了因子2的區(qū)分性陳述,該因子解釋了16.7%的變量,共有11名參與者被歸為這一類型。這類自拍者往往會在精心化妝打扮之后進行自拍(陳述20:+5,陳述46:+4)。喜歡分享美顏自拍的Z世代女大學生們往往很滿意自己的自拍照,希望獲得他人的“點贊”(陳述11:+2)。她們認為,“在社交網絡分享自拍并獲得贊賞可以讓自己變得更自信”(陳述26:+3),且經常會“通過分享自拍來使自己看起來很棒” (陳述5:+4),也經常會“通過發(fā)布自拍來管理自己在社交網絡上的形象” (陳述33:+3)。這說明,分享完美的自拍照可以使個人更接近理想的自我。被歸為這一因子類型的參與者ZYT認為:“分享自己化妝后精致漂亮的自拍照可以讓朋友圈更加有吸引力,在增強自己魅力的同時使自己感到更自信。”這類自拍者通常只會在社交媒體上展現(xiàn)自己認為自身較為完美的一面,但并不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自己的樣子”(陳述7:-5),而是從高度自我認可的角度來看待自己。這體現(xiàn)出這類自拍者較強的主體性,她們更多地從自身的角度來認識和建構自我。

表4 因子2的區(qū)分性陳述

戈夫曼的擬劇論將日常生活概念化為社會表演的舞臺,他將社會參與者分為演員和觀眾,前臺表演為演員提供了一個向觀眾展示、管理和保持印象的機會。戈夫曼認為,前臺表演內在地缺乏真實性,而更真實的存在方式總是保留給被他稱為“后臺”的私人空間。但當今的社交網絡早已超越了虛擬與現(xiàn)實相分離的第一代互聯(lián)網,數(shù)字時代的人們渴望通過數(shù)字設備構建一個“數(shù)字化的真實自我”,(43)Hess,A.,“The Selfie Assembl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9,2015.盡管涉及一定程度的主觀性,但社交媒體自拍依然被看作是身份的真實表達。(44)Linh Nguyen &Kim Barbour,“Selfie as Expressively Authentic Identity Performance,” Firs Monday,Vol.22,No.11,2017.社交網絡自拍所建構的前臺自我可能趨于理想化,但并非虛假展演。參與研究的Z世代女大學生,希望自己呈現(xiàn)在社交網絡上的形象,就是自己真實的樣子,并不想有明顯的前后臺之分。分享自拍獲得的“點贊”是對線上前臺自我的肯定,這會使后臺自我努力向前臺自我靠攏,前臺反過來也在建構后臺自我。這是一種雙重自我建構,呈現(xiàn)出一種前臺與后臺日益重疊的趨勢。

網絡自拍中前后臺的模糊以及數(shù)字延伸自我的真實性,都說明戈夫曼的自我呈現(xiàn)觀點無法形成對Z世代女大學生自拍實踐的有力解釋。因此,必須在超越自我呈現(xiàn)的基礎上形成對這一行為的理解。不同于擬劇論中將前臺與后臺自我進行真實與虛假的對立二分,巴特勒的表演論(Performativity)認為,表演性是建構主體的重要途徑,然而,貫穿始終的表演性,絕不能被誤解為演員戴上面具進行表演。(45)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宋素鳳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第5頁。擬劇論中的前臺表演假定了一個主體的存在,而巴特勒質疑主體的概念,她認為主體具有不透明且不為人知的特征,強調主體是由社會法則所塑造的。巴特勒的表演論不僅超越了前后臺真實與虛假的二分,還挑戰(zhàn)了性別的二元對立。她認為所謂的性別沒有社會與生理之分,它只是一種相對封閉的社會法則,并被反復引用,這種引用的結果就是書寫出具有性別特征的身體,建立起主體。女性自拍中的身體和妝容就代表了女性在社交網絡中對社會規(guī)范中性別特征的書寫與表達。Z世代女大學生通過自拍管理自己在社交網絡上的形象就是一種在社會化網絡中建構主體的過程,美顏或化妝后分享自拍獲得“點贊”就意味著“引用”或“表演”的成功。

3.因子3:獲得歸屬感

因子3解釋了21.2%的變量,共有14名參與者被歸為這一因子類型,表5顯示了該因子的區(qū)分性陳述。這一類型的自拍者并沒有在特定的描述中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意見。相較于其他三個因子,她們同意自己是在參照朋友或同學跟風發(fā)自拍(陳述34:+1),遇到有趣的事情也會發(fā)布照片或自拍和朋友分享(陳述44:+4),但不會因為自我欣賞而刻意發(fā)布美顏自拍照(陳述42:-2),我們將這種跟風與順應群體的行為傾向概括為獲得歸屬感的動機。歸屬感的建構起源于心理學,是一種內在的情感或評價感覺。(46)B.M.K. Hageyrty,J. Lynch-Sauer,K.L. Patusky,M.,et al.,“Sense of Belonging:A Vital Mental Health Concept,”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Vol.6,No.3,1992.根據(jù)作為動機理論之一的馬斯洛需求理論,歸屬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是僅次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第三個層次的需求,歸屬的需要即一種歸屬于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并互相關心和照顧。(47)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三版),許金聲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表5:因子3的區(qū)分性陳述

歸屬感在個人與社會的聯(lián)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自我意識建立在我們與他人互動的關系過程中。(48)May V.,“Self,Belonging and Social Change,” Sociology,Vol.45,No.3,2011.歸屬感是建立和維持關系的基本動力,(49)R.F. Baumeister,M.R. Leary,“The Need to Belong: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Vol.117,No.3,1995.也是使用社交媒體的主要動力,(50)Gwendolyn Seidman,“Self-presentation and Belonging on Facebook:How Personality Influences Social Media Use and Motivation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Vol.54,No.3,2013.社交媒體可以成為應對社交脫節(jié)感的有效方法(51)K.M. Sheldon,N. Abad,C. Hirsch,“A Two-Process View of Facebook Use and Relatedness Need-Satisfaction:Disconnection Drives Use,and Connection Rewards I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100,No.4,2011.,因為它可以促進同伴接受和關系發(fā)展。(52)Yu,A.Y.,Tian,S.W.,Vogel,D.,et al.,“Can Learning be Virtually Boosted?An Investigation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Impacts,” Computers and Education,Vol.55,No.4,2010.Z世代女大學生是在各種社會化媒介的伴隨中長大的一代,在社交平臺上的交友和維持社會關系等各類網絡行為,是她們進行自我社會化的方式。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留下的各類數(shù)字痕跡都是她們在數(shù)字時代進行社會參與的證明。在社交媒體平臺發(fā)布個人的或者與朋友共同的自拍照,體現(xiàn)的是一種社會關系歸屬行為。比如被歸為這一因子類型的參與者HTT對“和朋友聚會的時候會自拍并分享”這條陳述就持非常認同的態(tài)度(陳述22:+4)。

歸屬感還是一種多維的體驗,除了對人和集體體驗到歸屬感外,有學者還建構了一種對地方和物質對象的歸屬感。(53)Downing F.,“Transcending Memory:Remembrance and the Design of Place,” Design Studies,Vol.24,No.3,2003.在本研究關于自拍頻率的調查中,有62人每天自拍一次,有4人一天自拍好幾次。這說明對于Z世代女大學生來說,自拍已成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即形成了一種移動智能手機的使用習慣。在社會化網絡時代,移動社交網絡的使用已經融入用戶的日常生活。對于作為數(shù)字原住民的Z世代來說,在社交平臺上的數(shù)字化生存不僅是一種習慣性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對于網絡空間、移動智能設備的歸屬感。歸屬感被認為是一種穩(wěn)定而持久的情感因素,通常在特定的社交平臺等較為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發(fā)展,代表個人參與社會化網絡環(huán)境的體驗,覺得自己是該環(huán)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情感促進了社交網站的主動和持續(xù)使用行為。(54)L. Zhao,Y. Lu,B. Wang,et al.,“Cultivat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Motivating User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Vol.32,No.6,2012.研究發(fā)現(xiàn)在社交平臺上的歸屬感體驗與個人特定社交媒體應用程序的使用習慣呈正相關,(55)Qian Liu,Zhen Shao,Weiguo Fan,“The Impact of Users′ Sense of Belonging on Social Media Habit Form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ocial Networking and Microblogging Websit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Vol.43,No.1,2018.與個人對手機應用的使用黏性之間也存在正相關,(56)H. Lin,W. Fan,P.Y.K. Chau,“Determinants of Users′ Continuanc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A Self-Regulation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Vol.51,No.5,2014.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這類自拍動機類型的Z世代女大學生,為何在沒有特定強烈動機的情況下依然經常自拍。

4.因子4:成就分享

該因子解釋了19.7%的變量,有13名參與者被歸為這一類型,表6顯示了因子4的區(qū)分性陳述。被歸為這一因子的自拍者在取到某個成就后,會第一時間想自拍分享在社交網絡上(陳述35:+4),并且經常會把近期的變化拍下來發(fā)布出去,以期獲得老朋友的回應(陳述45:+2)。但是她們并不會通過分享自拍來確認他人是否認為其看起來很好(陳述9:-4)。這類自拍者分享的關于自身變化和成就的自拍都是自我確信較為正面積極的形象和事件,且經過了選擇和加工。發(fā)布美顏自拍尋求的是他者對自拍者本人形象的關注,獲取歸屬感的自拍多是集體自拍,而成就分享的自拍很多時候是加入物的自拍,抑或是鏡像自拍。

表6 因子4的區(qū)分性陳述

一項關于Z世代文化的研究報告顯示,相比千禧一代和X世代,Z世代被發(fā)現(xiàn)是最注重成就的一代,而且他們的身份主要是由個人成就來定義,教育、職業(yè)、愛好和消遣是Z世代們定義自己身份最核心的因素。(57)Barna Group,“Is Gen Z the Most Success Oriented Generation?” Research Releases in Millennials &Generations:Report of Barna Group,Vol.6,2018.Z世代女大學生們將自己所獲得的成就用自拍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進行分享的動機,進一步體現(xiàn)了社交媒體平臺的連接性。被歸為因子4的參與者XHD認為,“在社交媒體上自拍進行成就分享很大程度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將自我價值建立在認可之上的人往往會拍攝更多的自拍照。(58)Zhiying Yue &Michael A. Stefanone,“Submitted for Your Approval: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Attachment Anxiety,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and Selfie-related Behaviour,”Behaviour &Information Technology,Vol.41,No.7,2022.對于Z世代女大學生們來說,外貌形象上的提升、學習成就、升學考試以及對某方面的突破等,都會成為她們自拍并分享在社交媒體上的主要內容,她們分享這些內容除了記錄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想要得到正面的反饋。她們認為對于自己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的小成就,獲得的贊賞越多,越能增強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幸福感與自信程度。

這里的成就分享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為一種印象管理,但不同于因子2對外貌的強調,這更偏向于一種對于個人能力、價值的整體認可。線上自我呈現(xiàn)能力會被平臺的可供性和我們的策略性形象管理技巧所限制和支持。(59)南希·K.拜厄姆:《交往在云端:數(shù)字時代的人際關系》,董晨宇、唐悅哲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123頁。對于Z世代來說,視覺思維占據(jù)主導地位,他們喜歡分享視頻和圖片。(60)Zsuzsa Emese Csobanka,“The Z Generation,”Acta Technologica Dubnicae,Vol.6,No.2,2016.社交媒體上帶有文字表達的自拍,提供了個人主動進行成就展示的視覺形式。通過對參與者的訪談得出,一份錄取通知書、學會化妝、減肥成功、交新朋友、收到禮物等都是她們進行自拍的素材,從中可以體現(xiàn)學習能力、社交能力、外型的自我提升能力等,這顯示出當代女性在社交媒體上為自己言說,從而實現(xiàn)對個人自我的整體建構。

5.共識性陳述分析

表7顯示了四個因子的共識性陳述。共識性陳述“對人生重要時刻的紀念”和“記憶的保存”是從傳統(tǒng)的照相留念,到數(shù)字時代的數(shù)字化記錄所具有的共識性目的,因此將“數(shù)字記憶”看作四個因子的共識性動機,抑或是四個區(qū)分性動機之前的先在性動機。此外,共識性陳述還表明了Z世代的女大學生發(fā)布自拍并不是為了擺脫孤獨與發(fā)泄情緒,也不想利用分享自拍來使自己成為交談的一部分,但在社交網絡上發(fā)布自拍就會產生網絡互動,或者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自拍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社會互動。無論是用強調別人的觀點對認識自我重要性的“鏡中我”理論來理解自拍,還是揭示社交媒體本身的社會互動性質,分享自拍都具有互動的含義。

表7 共識性陳述

移動智能設備上的海量自拍照是屬于個體的數(shù)字記憶,也可理解為一種去物質化的“數(shù)字財產”。(61)Belk,R. W.,“The Extended Self Unbound,”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Vol.22,No.2,2014.數(shù)字記憶又分為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傳統(tǒng)的記憶理論認為,個體與集體是相互獨立的“主體”,“集體”這一術語指的是一種文化實踐,它們通過技術機制和社會機構勾連在一起。(62)Van Dijck J.,“Flickr and the Culture of Connectivity:Sharing Views,Experiences,Memories,” Memory Studies,Vol.4,No.4,2011.然而,隨著記憶技術的變化,記憶理論也發(fā)生了變化。南希·范·豪斯(Nancy Van House)和伊麗莎白·丘吉爾(Elizabeth F. Churchill)觀察到:“個人和集體記憶的部分取決于記憶技術和社會技術實踐,這些技術正在發(fā)生根本性變化。”(63)Van House N.,Churchill E.F.,“Technologies of Memory:Key Issues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s,” Memory Studies,Vol.1,No.3,2008.在當今的數(shù)字時代,記憶越來越依托于數(shù)字網絡技術,由于社交媒體平臺具有無限連接的屬性,安德魯·霍斯金斯(Andrew Hoskins)認為對數(shù)字時代的記憶的研究應超越個人和集體的“二分模型”,用記憶的“連接轉向”來理解社交網絡時代的數(shù)字記憶。(64)Hoskins A.,“7/7 and Connective Memory:Interactional Trajectories of Remembering in Post-scarcity Culture,” Memory Studies,Vol.4,No.3,2011.因此,Z世代女大學生們將基于特定時空、場景和事件的自拍照,既視作具有特別情感依戀的數(shù)字財產,也當成她們在數(shù)字化網絡時代進行自我敘事的重要方式,不同成長階段的自拍照形成了一種存儲在網絡空間連接過去與他者的數(shù)字自傳。(65)Williams,H. L.,Conway,M. A. &Cohen,G.,“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G. Cohen &M. A. Conway (Eds.),Memory in the Real World (3rd ed),Hove,UK:Psychology Press,2008,pp.21-90.

四、討 論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Q方法對自拍動機的分析具有跨學科的性質,使得本文對自拍動機的分析具有解釋力與深刻性。本研究得出了Z世代女大學生的四種區(qū)分性自拍動機——尋求關注、自我印象管理、獲得歸屬感與成就分享,以及數(shù)字記憶這一共識性動機。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理解自拍,它不僅是一種文化實踐和社會技術形式,而且本身也揭示了當代數(shù)字文化的基本內容。(66)Grant Bollmer,Katherine Guinness,“Phenomenology for the Selfie,” Cultural Politics,Vol.13,No.2,2017.

不同于馬利克和科爾尼的使用與滿足研究中籠統(tǒng)的尋求關注動機,因子1的Z世代女大學生們分享自拍的尋求關注動機是為了獲得社交平臺中特定對象的關注,而非普遍的影響力。盡管從表面上看,這一類型的自拍者不認為自己在通過分享自拍來進行社交,但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賦予社交網絡平臺的無限連接屬性,使得她們無意識地與他人進行連接與交流。因此,獲取特定對象關注的動機可以理解為一種人際傳播。

因子2的自我印象管理動機雖然借鑒了戈夫曼的印象管理概念,但摒棄了完全將自拍看作一種前臺展演之說,而是前后臺重疊的自我雙重建構。當我們用戈夫曼的擬劇論來理解在社交網絡上發(fā)布自拍這一行為時,我們更多地傾向于這是一種前臺表演行為,但無論是因子1的為了尋求特定對象的關注,還是因子2的自我印象管理,她們都在努力塑造前后臺形象的一致性。基于真實性的社交網絡自拍具有規(guī)范誘導效應,可以促使自拍者找到并展示她們的“最佳自我”。(67)O′Leary,K. and Murphy,S.,“Moving beyond Goffman:The Performativity of Anonymity on SN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Vol.53,No.1,2019.用巴特勒的表演論來理解Z世代女大學生自拍的印象管理動機,社交網絡自拍就是一個朝著“理想自我”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通過美顏或化妝后自拍來使自己獲得贊賞與增強自信,就意味著對社會規(guī)范中受歡迎女性形象的成功“引用”。

因子3的歸屬感動機既是對社會關系的歸屬,也通過使用習慣體現(xiàn)出對社交媒體平臺與智能手機的歸屬。女性不僅僅是照相手機的擁有者,也是創(chuàng)造各種文化意義的行動者。(68)Lee,D.,“Women′s Creation of Camera Phone Culture,” The Fibreculture Journal,Vol.6,No.6,2005.社交媒體平臺的可供性使得自拍成為女性主體尋求自我整體價值認同、為自己言說的視覺形式,這使得因子4的成就分享動機具有重要的女性主義意義。

而通過對共識陳述的分析可以看出,Z世代女大學生自拍的共同動機是數(shù)字記憶,既對應又超越了拍照的紀念和記錄功能,是一種存儲在網絡空間中連接過去和他人的數(shù)字自傳,從這種連續(xù)和連接性意義上說,作為數(shù)字記憶的社交網絡自拍也是對自我呈現(xiàn)的超越。

以上分析表明,從貝爾克的數(shù)字延伸自我理論和巴特勒的表演論視角分析自拍,是對以往將自拍作為自我呈現(xiàn)觀點的超越,這種超越體現(xiàn)了Z世代女性強烈的主體性。Z世代女大學生們的自拍照可以理解為社交網絡時代帶有表演性的社會實踐,但不是一種虛假的“舞臺表演”。根據(jù)巴特勒表演論中的性別戲仿概念,并不假定有一個這些戲仿的身份所模仿的真品存在,性別用以模塑自己的原始身份,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原件的仿品。因此,Z世代女大學生的自拍是一個在社會化網絡中不斷塑造主體自我的實踐過程。從歷時性的角度審視一個人的長期自拍,數(shù)字記憶與自我建構的意味遠遠超過了前臺自我呈現(xiàn)。自拍展現(xiàn)自拍者的性別屬性,是女性連續(xù)不斷地將自己的身體進行具化的過程,被認為是當代女性的自我賦權行為。(69)Marwick,A. E.,“Instafame:Luxury Selfies in the Attention Economy,” Public Culture,Vol.27,No.1,2015.自拍是在個人層面進行情感賦權,這符合后女權主義的當代趨勢。(70)Stephen R. Barnard,“Spectacles of Self(ie)Empowerment?Networked Individualism and the Logic of the (Post)Feminist Selfi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nual,Vol.11,No.2,2016.技術為女性賦權不同于以往對性別技術的批判性觀點,人們應該了解女性對技術的主觀體驗和實踐,改變技術的性別文化,并在此意義上定義或重新定義技術。(71)Henwood,F(xiàn).,“From the Woman Question in Technology to the Technology Question in Feminism:Rethinking Gender Equality in IT Edu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Vol.7,No.2,2000.網絡自拍是一種每個人都可以輕松使用的日常技術,應該認真對待女性通過網絡自拍創(chuàng)造社會意義的方式,減少刻板審視。

猜你喜歡
大學生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新大學生之歌
北方音樂(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美女在线|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一级黄色片网|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久青草网站| 亚洲成人精品|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97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无限乱码|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天堂网| 亚洲aaa视频|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在线欧美a| 尤物国产在线|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福利一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91亚洲国产视频| 久久国语对白|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综合亚洲色图|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一级黄色片网|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九九九国产|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天天爽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 97se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