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開學第一課》如約與全國青少年觀眾見面。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扎根鄉土、致力于鄉村振興的“新農人”魏巧走上講臺,講述她在新時代的奮斗故事。
“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2023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與“80后”“新農人”魏巧面對面交流時,這樣稱贊她。
返鄉:田間地頭更需要人才
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鎮江調研時,與鎮江市農科所原所長趙亞夫親切交談,贊揚他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
當天深夜,一個長途電話從鎮江打到北京。電話里,魏巧的父親激動地將這個消息一遍遍告訴女兒魏巧,“你是學農的,你若回來,能不能也像趙老一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在電話里,魏云烽試探著向女兒發出邀請。
掛了電話,魏巧和丈夫孫振中博士商量:“要不,咱們回去做農場幫父親一起種地吧!”沒想到丈夫順著話頭說:“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本來就是農民,只要你愿意回去,我就陪你一起回!”
父親的召喚、愛人的回應,讓魏巧有了底氣。2017年4月,夫妻倆告別了大城市光鮮得體的工作,辭職回到農村,彼時孫振中是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的一名教師,魏巧是中科院地理所助理研究員,他們的決定讓所有人都很吃驚。
“讀了這么多年書、已經在大城市站穩了腳跟,又回來種田,不后悔嗎?”這是很多人想問魏巧的問題。
“不后悔。”魏巧說,“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不缺高學歷人才,但農村缺、一線缺。我有環境、土壤學的知識背景,愛人又是農田生態博士,有多學科交叉的學術基礎,建設和美鄉村需要年輕的身影,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那里比城市更需要年輕人。我們回到農村,圍繞“國家糧食安全”來種田、種好田,比留在大城市更有價值?!?/p>
創新:是試驗田也是科技田
然而,現實不等于理想。對于魏巧“接班”父親經營的合作社,合作社不少農戶冷眼旁觀,甚至冷嘲熱諷,覺得一個年紀輕輕的女研究生,吃不了種地的苦,干兩天就要走了。而孫振中因為從小就生活在北方,沒有接觸過水田,沒有魚米之鄉的耕種經驗,一開始甚至從低往高灌溉導致農田干打水卻上不來水的事情都發生過,又累又急,甚至病倒住了院。這說明有知識和能干成之間差了一個實踐,實踐的動手能力及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在一線生產中鍛煉摔打出來的。
“越不被看好,就越要干好,我不怕挑戰!”魏巧向“老把式”們虛心學習,農戶早上5點起床,她也5點就到田里;農戶拿鐵鍬篩土,她也學著操作,并統籌人員工作的分配,提高現場作業的效率,會干活和巧干活成了整個一線帶隊作業的心得,并應用信息化的手段考量工作量,對干活的工人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激勵一線工人的積極性,幾個月后,再沒有人說她是紙上談兵。
“我們擅長的不是跟老農民拼苦力,而是探索科技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探索如何降低勞動強度,讓土地的全要素產出率最高,種地變得更高效,讓年輕人感受到農業是有奔頭的產業,被社會尊重,有體面的收入,吸引年輕人向往鄉村,建設鄉村?!蔽呵捎X得,這才是知識型新農人該干的事兒。
怎樣學以致用,把“有知識”變成“干成事”?魏巧想到了“科技種田”。
“將遙感信息、無人駕駛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手段落地農業生產,就能取代經驗種田,精準用料用肥、對耕種管收進行統籌。”魏巧與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合作,摸索出一套數字農業管理系統?!斑@是天空地一體化數字系統,通過每塊農田的‘身份證,可以實現精準安排農事活動?!蔽呵勺院赖卣f。
實現數字農業后,建立起耕、種、管、收、烘干、倉儲、加工和銷售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勞動強度減少40%,肥料利用率提高15%,農藥使用量減少20%,畝產提升9%、達550千克,畝均效益增加28%,帶動10000多農戶通過技術升級實現增收。
以實干作答“誰來種田”的時代之問,魏巧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帶動:吸引年輕人的產業教授
一次,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的100多名師生來到永興合作社的農場,在田間地頭參觀了“天敵銀行”、了解到智能化黑科技,還操作了無人機插秧,覺得驚喜且震撼:“農業還能這樣干?”
2022年,魏巧被江蘇大學聘為產業教授,與農業工程學院共建培訓課堂,每個月都上課,培養更多“魏巧”。“和‘請進來的上課模式不同,我們的課堂是‘走出去的,是上在田間地頭的。”魏巧說,她會根據當下進行的農事活動和正在操作的田塊,靈活選擇“上課教室”、制定“上課教案”。
魏巧發現,學生們從最開始的驚訝,到后來的好奇,再轉變為越來越踏實。她留意到一個細節:“第一次來,有的女孩穿著小白鞋,怕弄臟,站得遠遠的,但慢慢地她們就越站越近,理解知道了學農必須腳沾泥土?!备蟮淖兓诎l生。這幾年,永興合作社陸續來了6名大學生,甚至還有留學歸國青年,隊伍不斷年輕化,也更具發展活力。
(摘自《格言》 姚雪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