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松
在副中心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作為通州區一所由教育部門辦園的幼兒園的園長,如何做到“辦人民滿意的高質量學前教育”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為了不斷提高學前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我重新審視和規劃幼兒園的發展方向、思路、問題和措施,秉承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不斷加強對管理機制、師資隊伍、教育教學等多方面要素的反思和優化,持續推動幼兒園教學品質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助力學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黨建引領是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首先,高質量的教育要明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一是“培養什么人”。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在學前教育階段不僅要幫助幼兒獲得經驗,更要注重他們的全面發展。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快新時代副中心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的使命擔當。二是“為誰培養人”。我們要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接班人。三是“怎樣培養人”。一方面,要注重形成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聚焦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教師隊伍提質,關注幼兒自主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要積極建立科學規范的教育評估標準,及時發現和糾正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其次,學齡前兒童正處于個性傾向和道德觀念形成的萌芽時期,是培養良好品德品質和行為的黃金時代,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幼兒園開展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一環。基于此,我園依托黨建課題,著重聚焦以紅色故事為教育載體,深入挖掘紅色故事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價值和作用,探索出故事選擇的方向,落實故事教育的多種途徑和方法,為逐步實現將“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幼兒心靈深處的目標做出積極的教育研究。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紅色故事”是非常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一種愛國主義教育形式,便于幼兒理解與表達。因此,我們明確了紅色故事選擇的基本標準,即利用革命歷史、傳統文化、實事故事等載體向幼兒傳播中華文明和歷史文化,現已梳理出愛國主義教育故事主題12個,愛國主義故事教育教學案例小班36個、中班28個、大班26個,為從小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樹立文化自信心,為激發幼兒內在愛國情懷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應用價值。此外,為了將愛國主義思想真正傳遞給幼兒,支持幼兒理解、表達和踐行,我們還梳理了多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以“聽、觀、閱、演、繪”五舉措落實紅色教育,以激發幼兒的多種感官,利用過渡環節、集體活動、家園共育、藝術表現等開展教育活動,通過聽愛國歌曲背后的故事、講我喜歡的愛國故事、繪我發現的愛國瞬間等方式向幼兒傳遞愛國力量,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
學前教育的高質量體現在要面向全體幼兒,尊重兒童的天性、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規律,涉及對幼兒身體、情感、社交、認知等各方面的培養。同時,堅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注重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良好學習習慣、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不斷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此外,教學過程中要嚴禁小學化傾向,堅持與家庭、學校、社區積極開展協同教育,構建幼小銜接協同共育的教育共同體。
課程建設是保障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幼兒園的課程要能夠讓幼兒學會學習、發展與幸福生活,應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創新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注重培養幼兒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讓他們在學前教育中獲得全面發展。同時還要依托專家、高層次人才等人力資源,借助教科研構建具有園所特色或區域特點的課程體系,并堅持與時俱進的更新迭代,以滿足新時代對學前教育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斷提升課程領導力。幼兒園的課程領導力需要由園長、教師等課程領導者構建課程領導共同體,相互影響并形成合力。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強對學前課程的規劃與設計能力,注重目標性、有效性和實踐性,讓課程可以真正服務于幼兒的需求和成長。同時,還要不斷更新課程觀念,加強對學前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使課程的實效性不斷提升,為幼兒提供更加科學、優質的學前教育。
高素質的干部、教師隊伍是促進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對此,積極打造名園長、名教師,形成領頭雁式的科學專業的教師隊伍是關鍵。幼兒園要充分重視創新人才和數字化人才的培養,積極打破園所界限,通過“優秀人才共享”“好教師走園制”“特長教師走班制”等多種方式推廣園際交流,促進幼兒園之間優秀教育教學資源和經驗的分享,打開人才的圍欄,助力好教師發揮更大的帶動輻射作用。
重視科研創新,充分發揮教科研在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的引領作用,以適應時代變化和幼兒發展需求的變化,從而探尋先進的幼兒教育理念、方法,以推動幼兒教育的改革、創新和發展。基于此,幼兒園充分重視課程建設的創新,大膽將世界范圍內好的教育理念、方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通。我們嘗試將高瞻課程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并開展主動學習理念下的區角游戲研究,創設了室內外自主游戲區,包括六區、四坊、兩長廊、五館、一景。“六區”即家庭區、藝術區、積木區、玩具區、圖書區、音樂區;“四坊”即曉小廚藝坊、陶淘樂工坊、自然創意坊、積木創想坊;“兩長廊”即叢林探險長廊、小車騎行長廊;“五館”即童書童話繪本館、童音童樂樂器館、童趣童畫美術館、童玩童樂樂高館、童舞童藝表演館;“一景”即紅色故事景。區角游戲的創設能夠有效幫助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通過模仿、角色扮演和構造等活動,借助身體和感官的體驗來認識周圍的環境和事物,充分發掘了幼兒的自身潛能,促使他們表達情感、體驗世界,促進了讓幼兒幸福發展目標的實現。
一是思想引領是關鍵。學前教育是一場愛的修行,幼兒教師要有不變的情懷,要用愛幫助兒童尋找生命支點。因此,幼兒園要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觀,堅持思想教育永遠在路上。二是文化浸潤要加強。加強教育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園所文化承載道法自然的學前教育,堅持以教學凝聚發展之力,以文化承載發展之道。三是課程構建常創新。不斷加強課程領導力建設,打造有園所特色的園本課程體系,深挖課程的深度,讓教師找到對課程的歸屬感,朝著深度學習的方向不斷邁進。四是崗位建功促發展。提倡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鼓勵教師在本職崗位上做出業績、做出特色、讓幼兒快樂成長,讓家長滿意。五是人才創新提質量。打破人才圍欄,讓優秀的教師走出幼兒園,嘗試通過“好教師走園制”等方式發揮人才的最大效能;重視學前教育,打破阻礙,給幼兒園教師創造一定的福利待遇,從而吸納高學歷優秀人才,構建良性的干部教師隊伍。六是合力育人促共育。借助科研課題,構建“家園校社”四方協同共育機制,整合多方資源深入開展研究,提高育人效果落實高質量學前教育的目標。七是正面宣傳重科學。園所加強向社會的正面宣傳,引導社會層面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加強對學前教育的正確認識,宣傳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做到全民科學施教。
總之,副中心學前教育的快速發展為廣大幼兒家長提供了更好的教育選擇和教育體驗,同時也為教育從業者帶去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挑戰,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對此,我們要善于抓住新時代的教育優勢,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堅持文化育人,堅持課程特色,堅持科研助力,拓寬分享路徑,打開“人才圍欄”,形成“黨建引領育人才,科研助力提質量”的工作模式,助力副中心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