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茹
(江西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南昌 33005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對新形勢的機遇與挑戰,市場監管科技工作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實施和市場監管事業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科技成果轉化是科學技術轉變為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標準作為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橋梁和紐帶,有助于打通市場監管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對于提升市場監管服務效能、搶占標準話語權、推動科技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1]。
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從綜合管理、人才、資金、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為加強科技創新與標準化互動支撐和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見表1)。《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十四條規定,“國家加強標準制定工作,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依法及時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和應用”;《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要求,“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加強關鍵技術領域標準研究,以科技創新提升標準水平,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機制”;《江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提出,“經二次開發的科技成果應當確定產品標準化和工藝規范”;《“十四五”市場監管科技發展規劃》指出,“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評價機制和服務體系,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頒布與實施,為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

表1 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
市場監管系統的科研項目一般是基于市場監管領域業務工作需求,融入新技術、新思路、新手段而開展的科學技術研究,為整合監管資源、更新監管理念、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提供了基本保證。[2]“十三五”以來,江西省市場監管科技創新管理制度體系日趨完善,R&D 經費投入強度大幅提升,科技項目數量逐年增加,科研人員隊伍素質逐步增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穩步推進,市場監管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然而,科技成果轉化整體效果不理想,該省市場監管科技成果登記率低、獲獎率低、轉化率低,相較于中部兄弟省份,還有較大上升空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科技成果供給質量不高。目前全系統科技項目75%源自省市場監管局,25%源自國家總局和科技主管部門,科技項目層級不高,研究深度和廣度不夠。部分科技項目選題方向偏離“四個面向”,項目成果“小、散、軟”問題突出,科研單位“重立項、輕實施、輕轉化”現象明顯,可轉化的應用型科技成果數量較少。2016~2021 年,全系統共驗收科技項目314 項(含2016 年之前立項的科技項目),專利成果占項目完成總量比例為16.2%,標準為27%,儀器設備為0.9%。
(2)科技成果轉化內在動力不足。江西省市場監管科技項目承擔單位主要是省市級市場監管部門下屬科研機構,均為具有公益履職、科學研究、服務市場(企業)等業務職能的事業單位。科研人員既要完成本職工作和相關績效考核,還要兼顧科研項目的申報、實施和驗收等工作,普遍存在成果轉化投入精力和時間不足的問題。且由于科技成果屬于職務成果,成果轉化獎勵機制不夠成熟,使得科研人員對科技成果進行轉化或二次開發的積極性不高。
(3)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不完善。江西省市場監管系統的科技成果主要由各科研機構自行轉移轉化,往往因專業能力和經驗不足,且缺乏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的參與,導致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低下。另外,由于市場準入、服務質量評估和外部監管要求不高,該省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機構專業水平良莠不齊,“小、散、亂”特征明顯,業務集中在專利代理單一領域,以致全系統科研機構與第三方合作成功的案例較少。
(4)科技創新平臺支撐能力不強。2019~2021 年,全省市場監管系統內國家級平臺科技項目立項數量9 項,占比12.9%;省級質檢中心14 項,占比20%。可見,國家級和省級平臺的項目完成量和科技成果有效供給量遠低于其他省級科研機構。同時,由于體制機制、人才隊伍等原因,大多數國家級平臺仍依附于原籌建單位開展工作,未有效發揮科創平臺的協同創新支撐作用。目前,科研機構尚未形成合力,在科技項目申報、成果轉化、申報科技項目獎勵中“單打獨斗”現象普遍,主體地位、技術優勢和行業影響力都有較大提升空間。
科技成果是先進技術標準產生的源泉,而技術標準是助力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橋梁和紐帶。[3]在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鏈和支撐鏈中,標準化發揮了中介、催化劑、協同和引領規范作用,有助于大幅縮短科技成果產業化周期,規范科技成果轉化評估,加速科技成果傳播擴散。標準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作用機理見圖1。

圖1 標準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用機理示意圖
科研機構在科技項目申報、實施或科研成果申報專利后,可聯合標準化專業機構,依托其標準化技術能力、人才隊伍、信息資源、橫向協調等明顯優勢,及時分析和評估科技成果轉化標準的類型、適用范圍以及制定標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反過來,科研機構也可以彌補標準化專業機構缺少科技成果創新能力的短板,為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注入科技活力。
科研機構若產出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新技術相關科技成果,應打破同行競爭、各自為政的固有思維,探索聯合其他第三方檢測機構(以民營企業為主)進行技術轉讓、專利許可或合作轉化等。大型民營企業具有較大的行業影響力、較強的資金實力和豐富的科研資源,以及專業的標準化工作人員和成熟的標準化工作機制,標準化信息渠道暢通,能夠參與各類標準化組織活動,加快新技術的驗證和實施,有利于快速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并進行推廣應用。
科研機構可與高校或科研院所聯合申報、實施項目,科技成果產生之后可依托產業聯盟進行測試或推廣。近年來,高校和科研院所制定標準的積極性大幅提高,科研人員的標準化技術能力逐步增強,制定發布了一大批技術標準作為科技成果。然而,這些標準大多創新性有余,而技術成熟度不足,在省市場監管局組織開展的標準復審工作中,發現其中不少是無人用、無法用的“抽屜標準”或“僵尸標準”,目前已被修訂和廢止了一批。因此,建議在科研項目實施過程中,應注重實地調研和市場需求分析,及時甄別成熟的應用型研究成果并轉化為科學實用的標準。
市場監管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之前,應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圍繞市場監管職能要求、市場主體亟需、社會公益需求和標準體系空白領域,開展標準化需求分析,初步評估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必要性[4]。
應以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兩大標準基本特征為指標,分析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可行性,明確標準擬解決問題、標準實施主體、現行標準體系現狀,同時分析科技成果的技術成熟度和社會認可度,主要考慮該科技成果的領先程度、所處的生命周期、推廣應用前景、實際應用范圍及市場認可程度[5]。
市場監管科技成果多轉化為公益屬性的標準,標準化目標在于保障“三品一特”(食品、藥品、重點工業產品和特種設備)質量安全,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和社會公共服務質量,產生的社會效益較高于經濟效益。因此在考慮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可行性時,應注重市場監管與其他行業主管部門的溝通協調,避免標準對環境、生態、資源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等產生負面作用。
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之前,應與標準化歸口部門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加強溝通,明確標準所屬領域,關注已發布標準的相關內容及未發布、已立項的在研標準進展,從標準核心指標分析技術創新性,及時調整標準化工作方向,避免標準間重復交叉。
根據標準內容的約束性確定作為推薦性或強制性標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GB/T 33450—2016《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指南》規定,對涉及保護國家安全,防止欺詐行為、保護消費者利益,保護人身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的技術成果,制定強制性標準;其他科技成果,制定推薦性標準。
根據技術適用范圍確定科技成果可轉化的標準類型,如國家標準適用于我國不同行業和不同區域,行業標準適用于我國某個行業,地方標準適用于我國某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團體標準適用于我國某個社會組織(如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企業標準適用于我國某個企業內部[6]。
根據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 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規定,按照標準化對象不同可分為產品、過程、服務三類標準,按照標準內容不同可分為術語標準、符號標準、分類標準、試驗標準、規范標準、規程標準、指南標準等。應針對市場監管科技成果的本質屬性和應用目標,確定標準化對象及內容,組織開展標準制定工作,且“應當在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和社會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調查論證,廣泛征求意見,保證標準的科學性、規范性、時效性,提高標準質量”[7]。
科技創新與標準化工作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標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和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組成,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8]在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當下,市場監管系統要從整個科技成果轉化鏈和國家技術創新體系視野下,堅持系統觀念和標準化對象原則,關注標準化促進市場監管科技成果轉化全過程和相關主體;要建立市場監管重大科技項目與標準化工作聯動機制,推動先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亟需標準;要完善市場監管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服務體系,拓寬科技成果標準化渠道,推動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迭代更新,從而更好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引擎作用,助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