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繼高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 北京 100029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顯著促進了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的綠地投資、承包工程以及跨國并購,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成就斐然。2022 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210億美元,較2012 年翻了一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下簡稱“共建國家”)巨大的市場潛力、互補的產業鏈分工合作優勢,以及友好的多邊合作基礎,推動了中國企業加快“一帶一路”投資合作的步伐。“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設施聯通是優先投資領域[1]。2013—2016 年,基建交通領域占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布局的7 成,大量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在此期間完成建設,一批標志性項目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后續貿易暢通、民心相通提供基礎性的支撐。自2017 年起,建筑能源交通投資占比開始下降,制造業、服務業、科技和跨境電商行業投資比重增至6 成左右,“一帶一路”投資結構明顯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十年來,“一帶一路”投資合作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基建投資逐步向產業投資轉型,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齊頭并進,創造性地探索出了“第三方市場合作”的新模式。未來,工作重點應當聚焦于防范化解對外投資風險,夯實互信合作基礎,持續探索更多合作機制,繼續推進高質量“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常為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普遍薄弱,產業鏈配套缺乏,信息獲取難度大,這成為制約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障礙。作為參與對外投資的微觀主體,企業需要抓住落地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著力點,一步步把共建“一帶一路”具體工作向前推進。國際合作平臺,不僅能降低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跨境經營的成本,更能為企業提供政策服務、資金流和信息流支撐,幫助企業順利推進境外投資項目。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為中國與沿線各國共商合作的代表性國際平臺。在高峰論壇框架下,中國企業積極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約了一批標志性投資項目,主動參與投資建設“一帶一路”境外園區,推動國際投融資平臺建設。首先,海外園區合作平臺創造了開放、包容的生態系統,改善了投資入園企業的海外經營環境,為其他企業走出去搭建了完善的配套網絡[2]。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是實現中柬合作共贏的樣板項目,由江蘇紅豆集團投資建設,過去十年間,瑞貝卡、保利紡織等全球170 家企業在該園區投資設廠,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近3 萬個,持續發揮了海外投資的橋梁紐帶作用。其次,國際投融資合作平臺為企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市場化運作保障了對外投資項目的順利開展。2014 年7 月,初始資本1,000億美元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開始在上海籌備。2014 年12 月,中國在北京發起并成立絲路基金。2015 年12 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作為中國首個倡議建立的多邊開發金融機構,為超過100 個成員國提供資金支持和投資合作。2018 年9 月,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牽頭的17 家成員銀行成立中非金融合作銀行聯合體。2019 年,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啟動投資歐洲物流資產、中東歐伙伴基金第五期、新加坡樟宜機場投資平臺等“一帶一路”項目。最后,中外地方政府搭建的國際合作平臺,為企業提供了大量參與“一帶一路”產業投資合作的機會。政府合作平臺一般擁有豐富的當地信息和緊密的伙伴網絡,能夠有效克服跨國企業的外來者劣勢[3]。同時,這些平臺通常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并享有稅收減免、土地使用權和產業政策方面的優惠,能夠降低企業的跨境投資成本。
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基礎上,中國積極探索將自身優勢產能、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求實現有效對接的國際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各類主體的獨特優勢。2015年6 月,《中法關于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聯合聲明》中首次提出了“第三方市場合作”。第三方市場合作主要是指企業聯合有關國家共同在第三方市場開展經濟合作,實現1+1+1>3 的效果,這也是由中國首創的國際合作新模式。截至2022 年年底,中國已經與法國、意大利、英國等14 個國家簽署了第三方市場合作文件。
基于利益共享和比較優勢的市場化機制,許多中國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快速采用第三方市場合作投資模式,實現聯動發展、多方共贏。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第三方市場合作指南和案例》,更好地支持中外企業開展投資合作。例如,2015 年,由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法國博洛雷集團和法國達飛海運集團組成的聯合體參與投資克里比深水港集裝箱碼頭。該第三方市場合作投資項目既發揮了中國港灣在港口建設運營方面的專長,又充分結合了法國合作伙伴的水陸物流、航線及船貨資源的優勢,同時促進喀麥隆經濟加速增長且有效推動整個中非區域的進出口貿易發展,帶動共建國家和地區的轉型升級。
經過十年共建,中國企業“一帶一路”投資已覆蓋服務、減貧脫貧、綠色環保、文化科技等多個民生領域,在推進過程中始終追求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統籌兼顧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對外投資經營中創造“一帶一路”共享價值。
社會價值驅動的對外投資合作形成了企業持續的優勢來源,讓中國企業更好地“走進去”。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央企在保證合規經營的基礎上,開展屬地化人力資源管理、惠民合作、綠色治理和當地社區建設,為共建國家提供經濟效益的同時,創造了顯著的社會價值[4]。中航國際在非洲地區率先投資國際職業教育業務,華為與多國院校合作開設“華為學院”,不僅能夠解決當地就業問題,推動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還發揮了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全球價值鏈整合效應。中國建材不僅注重海外社會責任履行,而且以“講好央企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為主線,創新本土表達,優化敘事策略,創造了具有重要傳播影響力的企業海外新媒體陣地,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形象大使[5]。過去十年,一批企業為共建“一帶一路”投資樹立了標桿典范,可持續合作成果全方位惠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成為回應國際社會質疑“一帶一路”倡議的有力證據。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變,共建“一帶一路”的國際環境日趨復雜。正確認識和把握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新形勢,積極應對挑戰,這是當前亟需開展的工作。對此,本文進一步從企業風險感知的視角,分析對外投資風險的演變和分布情況,為解決共建“一帶一路”中涌現出的新問題提供啟示。
過去十年間,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風險呈“U”形趨勢,2018 年后企業感知的海外風險持續走高。本文采用文本分析,計算了中國企業對海外風險的感知——上市公司“管理層討論與分析”內容中海外風險的句子占當年度句子總數的比例。根據文獻中常用的方式,當“管理層討論與分析”中某句同時提到海外(國際、地緣、跨境、東道國)和風險(不確定性、威脅、未知、不明朗、危機、多邊、模糊)相關詞匯,則該句的討論內容為海外風險。由圖1 可以看出,海外風險感知水平從2013 年的3.85%降至2017 年2.80%,隨后持續增高,增加至2021 年4.23%。進一步區分上市公司是否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知,投資“一帶一路”企業的海外風險感知水平整體更高。在較高的風險沖擊下,許多投資項目因各種原因被迫中斷,難以收回投資金額。2021 年,A 股上市公司海外關聯公司退出事件達到259 起,較2020年同期124 起增加了108.87%,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面臨嚴峻的挑戰。

圖1 上市公司海外風險感知的演進Figure 1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Risk Percep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把握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形勢,要深入了解海外風險的具體分布情況。本文統計了上市公司討論海外風險內容的詞頻,其中,“東道國政策”“投資爭議”“營商環境”等相關詞匯突出。許多沿線國家將中國企業投資“一帶一路”視作一種國家行為,尤其是會針對國有企業投資設定嚴格的準入限制。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統計,2022 年,以國家安全為由進行投資審查的國家增加到37 個,因監管政策方面的擔憂而撤銷的跨國并購交易數量增加了1/3。另外,部分共建國家法制基礎薄弱、政府人事變動頻繁、營商環境有待加強,導致共建項目出現投資爭端。例如,鵬欣環球資源股份有限公司于2023 年1 月發布公告,其位于剛果(金)的64 萬噸礦產被當地企業以非正當手段強行侵占,公司失去對該礦堆控制權,預計損失達9,500 萬元。隨著對外投資的增加,投資爭議糾紛在“一帶一路”項目中頻繁發生,對一些企業的權益產生重大不利影響。在當前國際環境下,供應鏈和中長期交易中斷糾紛、環境和科技領域國際仲裁糾紛等風險將進一步增加,加重了企業海外投資經營成本。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部分國際輿論頻頻將其描述為“債務陷阱論”“資源掠奪論”“環境破壞論”。在海外風險感知的分布情況中,許多上市公司指出,輿論壓力可能損害聲譽和企業的市場地位,信任風險加劇,對企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困擾。國際政治競爭和利益沖突導致有些國家對共建“一帶一路”持懷疑態度,而有些國外媒體聲稱海外經營的中國企業存在破壞環境等問題,打壓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項目。這些不利的國際輿論加深了部分國家和地區對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疑慮,合作積極性不夠,阻礙了企業尋求“一帶一路”的投資合作伙伴。
“一帶一路”連接亞、歐、非3 個大陸,各國地緣關系錯綜復雜,多家上市公司專門強調了地緣政治風險。長期以來,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內部政治集團間沖突嚴重;部分沿線國家與其周邊國家存在復雜的沖突問題;沿線多國的宗教信仰迥異;恐怖主義事件在沿線國家和地區頻發;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這些因素均對中國企業“一帶一路”投資產生了嚴重沖擊。例如,2023 年3 月,中石化冠德控股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受地緣政治沖突因素影響,公司因所持有的Vesta 愛沙尼亞庫區經營環境極度惡化,計提損失約2.61 億港元。此外,持續的“俄烏沖突”已經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2022 年10 月,浙江日發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預計無法收回仍被扣留在俄羅斯境內的5 架波音757 飛機,對相關資產計提約7.4 億元人民幣資產減值損失。
“一帶一路”是國際公共產品,在共建國家和人民享受到務實成果的面前,事實勝于雄辯,國際上不和諧的聲音注定會消散。環境、社會與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ESG)是破解信任赤字的有力抓手。一方面,注重履行環境與社會責任,在遵循國際通行規則的前提下,尊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習俗,為當地社會發展需求謀福利,塑造長期價值。規范企業合規經營,守住底線,杜絕損害國家聲譽。全面掌握東道國勞工權益保護、環境保護、數據和隱私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具體要求與慣例,強化專業性和普惠性導向,結合外部環境和利益相關者需求,動態調整責任履行。另一方面,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注重傳播海外社會責任,保持內外兼修、言行一致,促進社會責任履行和信息傳播相互協作。政府部門應加快完善企業海外ESG 治理相關法律法規,統一規范履責的內容和標準指南,明確海外經營的社會責任議題和范圍。企業可以拓寬廣泛的傳播渠道,選擇合適、豐富的傳播語言,提升國際社會支持度。增強海外ESG 信息披露,提升海外經營的透明度,使共建“一帶一路”參與者凝聚合作共識,夯實互信基礎。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之所以能形成和成功推廣第三方市場合作模式,歸根結底是因為其契合各方利益。未來,需要探索更多合作機制,吸引動員更多的主體參與進來,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第一,建立更多合作對接機制,持續挖掘各方市場的關鍵訴求,匹配潛在的投資合作伙伴。在現有定期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推動重點投資項目的基礎上,有效激發釋放對外投資合作需求。要全面打通對外投資項目數據庫,各相關部委、各級政府全力協調共建項目保障服務,為各類機構參與“一帶一路”拓寬信息渠道。另外,充分發揮平臺橋梁紐帶作用,借助“走出去”平臺、“一帶一路”投資促進會以及海內外商會平臺,加強當地利益相關者的對話交流,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第二,推進數字化投資合作機制,拓展數字經濟應用場景,培育共建“一帶一路”投資新動能。大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巨大的數字產業市場,將創造更多的利益契合點。未來,國家層面可以加強數字援助,彌合共建各國的數字鴻溝,培養當地數字化人才,逐步為眾多共建國家提供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要充分發揮中國數字經濟優勢,加快推進數字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數字化境外經貿合作區,主動讓共建國家融入數字經濟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體系,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高質量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習近平主席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全面強化風險防控,落實風險防控制度,壓緊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和主管部門管理責任”,凸顯加強“一帶一路”風險管控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提升對外投資效能的必要性。從企業角度來看,許多企業需要完善海外投資的風險管控制度設計,從“管項目”向“管資本”轉變,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在投前階段、投中階段、投后運營到項目退出階段健全管控流程,相應增加海外風險管控、收益回流方面的業績考核,高效實現“投資-回收-再投資”的資本循環運作。從主管部門角度來看,在抓好事前監管的同時,伴隨對外投資項目深入開展,要加大事中、事后的監管工作,著力構建全方位、多維度、多視角的國際化風險管理體系。2021 年,商務部辦公廳印發了新版《對外投資合作“雙隨機-公開”監管工作細則》,相較于2015 年的細則做出較大改變,重點關注海外主體的合規經營主體責任和環境保護情況,引導理性投資境外項目、實現投資良性發展。要進一步推動健全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通過“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機構建設,保障企業境外投資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