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經濟的發展背景下,高校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競爭重心也逐漸向人才培養方面偏移。雖然高校在優化教學質量管理機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高校教學管理觀念落后、高校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學評價方式與內容不夠全面等問題。為了構建高質量的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與實施應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充分考慮學生發展與成長需求的前提下,采取針對性的優化措施,如完善教學管理過程、積極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建立健全教學評價機制,進而優化高校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積極推動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建設,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發展理念。
關鍵詞:以生為本;教學質量管理;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9-0081-04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高等教育是強國富民的重要引擎。要提高對高校教育事業的重視,高校需積極構建符合時代發展、滿足人才發展需求的高校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堅持“以生為本”教育原則,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動高校的教學發展與質量提升。
一、“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基本內涵
“以生為本”即“以學生為中心”,其最初源于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觀念。“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內涵在于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即要將學生視為校園發展基礎,將學生的個人成長與發展作為高校工作改革的基本動力。高校基于“以生為本”構建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實現真正的教育——育人;二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為教學目標;三是時刻重視并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1]。教學理念是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靈魂,不僅支配著高校管理者的行為,還對教職工、學生都具有引導和激勵作用。因此,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高校要以創新為導向,以“雙一流”高校建設為目標,構建符合校園校情、滿足發展需求的高質量教學管理保障體系,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教育目的,積極培養創新型、應用型綜合人才。
二、高校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新時代越來越重視高校在科技創新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與推動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高校人才的需求逐漸呈現多樣化趨勢,高校原有的教育管理體系存在的弊端逐漸凸顯,已經不能滿足當前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高校教學管理觀念落后
高校管理活動一般包括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課堂的管理、教學實踐課程的管理、科研與畢業論文(設計)等。高校教學管理觀念對校規校紀的實施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制訂完善的人才培養目標、合理安排教育時間與教學課程等工作是加強高校教育管理者行動力的基礎條件,也是規范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提高教學管理質量的重要保障。隨著國家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高校不斷擴招,傳統人才培養目標與教育管理方法、手段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學生發展需求,教育體系改革逐漸與時代相脫節。受傳統經濟體制的影響,一部分人總是將高校與學生的關系視為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在這種觀念下建立的教學質量管理體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如管理者對教學課堂的設置不夠合理,安排課程只參考了教師的意見,未了解學生的意見;只關注教師的科研能力,而不重視教師的教學專業能力;尚未將“以生為本”觀念滲入日常教學管理中,也并未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二)高校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以生為本”教育理念重點強調學生應處于教學環節中的主要地位,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要時刻圍繞“發揮學生自主性與能動性”進行。當前,教師通常運用“一言堂”“灌輸式”方式進行授課,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也是由教師個人自主選擇與決定,進而再將其強加給學生,導致學生缺乏自主選擇的機會[2]。教師是主要傳播者,學生只能一味地接受教師的傳授,學生缺少思考的機會,全權由教師代勞;教師為了教學管理的統一性,制訂多種學習制度與要求,采用較為單一的教學方法;教師總是處于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地位”,而學生成了課堂中的被動者,導致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一言堂”式教學方法不利于“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實施與發展,嚴重背離了生本教育與多向性教學,降低了學生對新時代、新事物的探索欲望,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思考能力的發展,從而也不利于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教學評價方式與內容不夠全面
當前部分高校對學生進行評價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考試,重點考查學生的卷面成績,這種使用一種試卷測試全體學生的考核方式不僅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還降低了評價效率。在評價內容方面,教師往往更加重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忽略了培育學生生活能力、實踐能力,導致學生只能死記硬背教材知識,雖然期末考試可以使學生在短暫時間內獲得特定的知識,但是其影響了學生創新思維、邏輯思維的發展。部分高校逐漸開始提高對教學評價的重視程度,但仍缺乏全面的認知與了解,導致教學評價在實施過程中過于簡單化,如未將學生的課堂表現與作業情況納入評價內容;考題是由課程教師自主設計,教師并未接受過專門的指導,導致考題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單一性、機械式的評價方式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系統掌握與深層理解。
三、基于“以生為本”理念的高校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構建策略
(一)堅持“以生為本”教育管理觀念,完善教學管理過程
高質量人才培養是高校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高校管理者應將“以生為本”教育理念貫徹落實到高校教學管理過程中。一是要堅持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指的是承認并重視主體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高校要提高對學生自主意愿與需求的重視程度,充分尊重學生利益,在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根本需求為主要著力點,站在學生的角度對學校的規章制度、教學服務進行制訂與實施,積極推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展,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進一步促進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3]。二是堅持可持續原則。隨著時代的發展,終身教育理念愈發被重視,學生的學習場所不僅只局限于校園內,社會也成了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國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社會個體的努力,“以生為本”理念是實現素質教育、推動高校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因此,高校管理者與教師在開展教學管理的過程中,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觀念,牢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使之發揮良好的指導作用。三是堅持個性化原則。個性化原則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關注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基于“以生為本”教育理念,高校教師要充分尊重不同學生的發展差異,深入了解學生的日常情況與心理狀況,挖掘學生潛在的能力,要堅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全面綜合地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除此之外,高校還要結合當前人才培養的時代背景,根據地理位置、學校特色、專業優勢等制訂高效的教學管理質量保障體系,明確管理機構的職責,合理建立管理機制,始終將滿足學生需求、提高教學效率視為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發展目標,實現高校的內涵式發展。
(二)積極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
高校管理層與教師要積極探索符合學生發展與時代特色的教學模式,將“以生為本”教育理念深入貫徹落實到院系以及各個組織部門,積極將其滲入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創新以及建立教學管理機制等工作環節中,把握學生的發展規律,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能動性,為高校教學質量的發展融入新鮮血液。一是教師要積極樹立“以生為本”教育原則。生本教育重點強調教學活動要圍繞學生展開,在日常教學與管理工作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喚醒學生潛在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要積極實現由“教”向“學”的轉化,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模式,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促使教學質量達到期望水平。二是教師要創新教學手段。雖然傳統性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此仍具有可取性,高校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并不是要完全摒棄“講授式”教學方法,而是要在此基礎上對新型教學手段、教育方式進行探索與大膽嘗試,推進教育事業與學生的全面發展[4]。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教師可以借助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以慕課、多媒體、微課等新時代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加強對網絡學習平臺的重視與應用,并且要結合情景教學、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教學,推動教學水平的提高,實現“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與落實。三是要優化課堂教學內容。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充分說明當前高校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高質量的專業人才。高校課堂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地調整。一方面,教師要基于學生的需求與興趣傾向篩選優質的學習資源與素材,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與思考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多方面地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知識碰撞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的升華[5]。教師還要挑選最具教育價值的教材與書籍,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思考能力,讓學生在簡短的課堂中獲得最大的收獲。另一方面,相關教師在設置教學課程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需要,靈活調整公共課與專業課,合理安排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還要重視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聯系,積極構建第三課堂,加強課堂教學的實用性,促使教學質量達到預期成果,真正實現生本教育。
(三)建立健全的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標準關乎高校教學管理質量好壞,是教學質量評價的要素,也是評價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教學評價工作中,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來自教師、院系以及其他管理部門機構;對教師的評價主體也主要以學生、院系以及學校為主。但是由于評價主體較為復雜,容易出現投入大量精力后也未獲得較好評價結果的現象。高校要基于“以生為本”教育理念制訂多樣性的教學評價方式,不斷完善教學評價內容,為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的構建增添活力,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其一,要制訂科學的教學評價標準,堅持主體性教學評價。主體性教學評價主要指的是學生評價中的“他評”,其不僅將學生看作主要的評價對象,還將其視為一個具有個性特征的能動主體。一方面,要制訂科學的評價標準。“開放性”“多主體”是主體性評價的主要特點,要求評價標準必須要更改傳統的重視理論知識掌握而忽略實踐技能應用的局面,摒棄形式化、結果化、分數化等教育觀念,構建多向的開放性教學評價體系,真正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另一方面,堅持并完善主體性評價。在開展主體性評價的教學中,不再是單一的教師評價學生,學生也能夠對教師進行評價,各個教師之間、生生之間能夠互相評價,教師、學生也可以自評[6],或者學生家長、相關社會人員等都可以參與其中。由此表明主體性教學評價是一個多方面、全方位的評價體系,不僅有助于調動師生的積極性,還有助于培養其自我評價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調節能力。主體性教學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還重點關注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這也體現出主體性評價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功能、推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提高教師教學素養與專業能力的重要評價方式。
其二,要運用多樣性的教學評價方式。雖然當前高校建立多種教學評價方法,但是基于“以生為本”開展的教學評價方式相對較少。高校教師要不斷完善原有的教學評價,積極運用總結性教學評價、過程性教學評價,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評價在教學質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并創新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評價中。一方面,要將學生視為教學目標設置、課堂教學評價、學習效果評價等教學環節的主要參與者,正確分析不同發展階段學生的定位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不斷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以及實踐教學的滿意度,提升教學管理質量,深入推進高校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優化。另一方面,針對學生實行的教學評價,不僅要包括課中表現、課后實踐情況,還要融入其他評價方式,對學生實行個性化評價,豐富教學評價方式與評價手段,還要將經常性評價與定期評價進行有機結合,促使教學評價更加全面、客觀、科學地發揮作用。
其三,要制訂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內容。高校在開展教學評價的過程中,需要評價的內容較多,因此最為主要的特點是全面性。全面性教學評價主要指的是:整體提升高校教學管理質量,加強高校綜合實力,在構建教學評價體系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評價內容的多樣性,多個角度對影響教學管理質量的要素進行分析。教學評價要積極落實理論聯系實踐觀點,避免以課本理論知識為評價核心內容,雖然課本內容是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但不應是唯一內容[7]。于此,高校教學評價還應將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情況納入評價內容中,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創新能力、邏輯能力等綜合能力的評價,不斷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
四、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構建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必須要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探索適應學生發展、滿足學生需求、保證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管理機制。
對教師而言,要始終堅持“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積極樹立個性化教育、終身教育、開放教育等理念,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開展教學、關愛學生的人格與精神世界,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素養。對高校而言,要根據地區實際情況與學生實情探索獨具自身特色的教學質量管理機制,不斷完善教學評價方式,構建完善的、科學的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為高校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進一步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與高質量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陳華. 高校教學管理及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策略研究——評《高校教學管理及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與探索》[J]. 中國高校科技,2021(10):101.
[2] 閆貴壯. 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學質量問題與保障體系的完善探析[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3):19-21.
[3] 朱建芳. “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與實踐[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05):138-141.
[4] 許韻聰,劉德坤,卞晗. 分類管理下民辦高校外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創新研究[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2):40-41.
[5] 張曉云. 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 中國成人教育,2020(01):53-56.
[6] 段秀蘭. 高校實驗實訓中心管理模式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以文法實驗實訓中心為例[J]. 法制與社會,2019(36):161-162+165.
[7] 馮波,劉德坤. 分類管理背景下民辦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J]. 林區教學,2019(10):29-32.
(薦稿人:劉璐,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醫學與護理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作者簡介:許榕(1975—),女,本科,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醫學與護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基礎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