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點評
陳玉劍,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任教于鹽城市大豐區實驗初級中學。
當代著名作家王安憶說:“所謂的陌生化,就是對常規常識的偏離,造成語言理解與感受上的陌生感。”通俗一點講,就是不用大家習慣的語言,而是“換一種說法”,就像蘇軾用“嬋娟”代替“月亮”一樣,“千里共嬋娟”比“千里共明月”更含蓄、更美好、更有韻味。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運用修辭,使語言陌生化。王梓萌同學在《我曾抵達的遠方》中這樣寫:“午后的陽光在鄉間小路上躍動,一陣倦意的黃,每一步都在重復。”這句是寫“我”眼中所看到的景色。午后的陽光懶洋洋地灑落在菜花上,原本美好的景色,看久了也會覺得單調而無聊。這種無聊的心理活動如何流淌于筆下?小作者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用“躍動”“每一步都在重復”,寫出了“我”內心的無聊和陪妹妹尋找遠方的無奈。《久違的煙花》中結尾處的“我只愿如煙花般一往無前,暢快而燦爛”和《一本“未完待續”的書》的文題則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的語言流光溢彩,富有感染力。
感官互通,使語言陌生化。通感又叫“移覺”,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等不同感覺挪移轉換。《一本“未完待續”的書》就有這樣奇妙的感官轉化:“你那奶聲奶氣的腔調真的很好聽,如二月的春風,拂過我的耳際。”“奶聲奶氣的腔調”原本是聽覺,但這里使用了觸覺——奶聲奶氣的腔調如春風拂過耳際,這奇妙的表達既寫出了弟弟的可愛,也寫出了“我”對弟弟的疼愛。
巧妙搭配,使語言陌生化。我們可以發揮想象,重新構建語言之間的關系,巧妙搭配,使表達更加有張力。王梓萌同學讓“陽光”和“碎”搭配,這種別出心裁的搭配讓人眼前一亮,亮起的何止是她心中的喜悅,亮起的也是我們閱讀的雙眸。
語言陌生化有可能會增加我們感知文章的難度,延長感知的時間,但這也會使我們在反復咀嚼品味中獲得獨特的審美愉悅。所以,我們寫文章時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適當讓語言陌生化,使文章更加流光溢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