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貴,王宗勝,何書躍
青海省第三地質勘查院,青海 西寧 810008
青海省西部祁漫塔格地區位于柴達木盆地西南,東昆侖造山帶西段,在青海省內西起新疆與青海交界處,東至烏圖美仁鄉,北與柴達木盆地相臨,南與庫里庫木盆地相接,東西長約550 km,南北寬75 km.祁漫塔格成礦帶是華力西期—印支期鐵、鈷、銅、鉛、鋅、錫、銻、鉍多金屬成礦帶,為中國新的十大資源接替基地之一,該帶礦產勘查總體工作程度較低,成礦潛力巨大[1],分布有卡而卻卡銅鉬多金屬礦[2-3]、尕林格鐵礦床[4-5]、虎頭崖鉛鋅礦床[6-7]、野馬泉鐵多金屬礦床[8-9]、肯得可克鈷金鉍礦[10-11]等一系列大中型礦床.礦床類型有夕卡巖型、斑巖型、沉積變質型、沉積型、熱水沉積-改造型、熱液型、火山巖型等.其中與中酸性巖漿侵入活動密切相關的夕卡巖型和斑巖型多金屬礦床數量較多,夕卡巖型礦床研究程度相對較高[12],已成為中國西部最重要和最有找礦潛力的夕卡巖鐵多金屬成礦帶[13].近年來斑巖型銅鉬礦逐漸成為此帶找礦的新亮點.駱駝峰地區位于格爾木市西烏圖美仁鄉那棱郭勒河中游,祁漫塔格成礦帶的東端,因區內地形陡峭工程施工難度大,地質工作程度總體較低.通過近幾年大調查項目實施,駱駝峰及周邊一帶找礦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已發現了數個中小型的斑巖型銅鉬礦床及眾多的礦點,如拉陵灶火斑巖型鉬礦[14]和克停哈爾斑巖型銅鉬礦.綜合分析順層成礦地質特征及物化探異常條件認為,駱駝峰地區具有形成斑巖型銅鉬礦的良好條件,通過加大工程投入力度,找礦工作有望取得大的突破.
研究區處于柴達木準地臺之南緣,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在區域上隸屬東昆侖祁漫塔格早古生代裂陷槽[1].區域地質構造演化經歷了元古宙古陸形成、早古生代(加里東期)裂解及造山、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華力西—印支期)造山和晚中生代—新生代造山4個構造旋回[4,15-17].
區域地層屬柴達木盆地區之柴達木盆地分區,古元古界、奧陶系—石炭系地層分布.區域內與成礦關系密切的地層為奧陶-志留系灘間山群和古元古界金水口巖群[18-19].
本區經歷了多次復雜而強烈的構造變動,不同規模和不同力學性質的構造發育.其中北西西向、北西向壓性、扭性斷裂組成了區域主體構造骨架,且對各時代地層分布、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及礦產等都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而北東向等后期的次級構造往往是良好的賦礦構造[20](圖1).

圖1 東昆侖祁漫塔格區域構造及主要礦床分布略圖(據文獻[1])Fig.1 Regional tectonics map with main deposits in Qimantage area,eastern Kunlun Mountains(From Reference[1])
區域侵入巖屬東昆侖花崗巖帶祁漫塔格花崗巖亞帶.區內華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侵入巖均有分布,其中以華力西期最為強烈.與成礦關系密切的巖體為華力西期閃長巖、花崗閃長巖及印支期鉀長花崗巖,具有多階段演化特征[21].侵入巖體主要受北西向和北西西向兩組斷裂構造控制明顯.巖體邊部或斷層附近,巖石普遍具碎裂或壓碎結構,個別巖體受動力變質作用,巖石具有片理和片麻狀構造.侵入體與大理巖接觸帶常有夕卡巖型鐵礦、多金屬礦生成.區域內巖漿噴發也很頻繁,主要有加里東中期、華力西早期的巖漿噴發活動.加里東中期火山巖為一套蝕變基性熔巖,華力西早期區內分布較廣,主要為晚泥盆世牦牛山組基性-酸性火山巖.區內變質作用強烈,主要有區域變質作用、接觸變質作用及動力變質作用.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接觸變質作用,其次為動力變質作用.區內已發現的礦產多分布于接觸交代變質形成的夕卡巖中.動力變質作用多疊加在接觸變質作用之上.
礦區地層以古元古界金水口巖群片麻巖為主,夾大理巖、片巖等,巖石蝕變較強,另有晚泥盆世牦牛山組凝灰巖在研究區西部大面積分布.構造主要為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均為含礦構造帶,長度均大于1 km,寬數米至上百米,帶內礦化蝕變強,可見鐵銅鉛鋅礦化.巖漿巖以花崗閃長巖為主,呈小巖株,此巖體是礦區內銅鉬礦的含礦母巖.
斑巖型礦體主要賦存于早三疊世花崗閃長巖中.最近幾年對西區的似斑狀花崗閃長巖體施工了3 個鉆孔,均見到了隱伏的斑巖礦體.礦(化)體厚一般數米至數十米,由巖體中心向外具有鉬、銅、鉛鋅銀多金屬礦,分帶性明顯.含礦主巖及圍巖均為似斑狀花崗閃長巖和花崗斑巖,巖體中鉀化、硅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等蝕變總體上也具有分帶性,礦種和蝕變總從中心到外圍顯示高溫到低溫的分帶性,具典型的斑巖礦化特征.
巖體中構造裂隙發育,表現為黃鐵絹云巖化碎裂巖,碎裂巖中礦化較富集,以細脈浸染狀礦化為主,品位較高.尤其是2014ZK09 孔,鉬品位在0.01×10-2~0.03×10-2的礦化體累計厚度達63.45 m,鉆孔內200 m以下花崗閃長巖具全巖鉬礦化特征(圖2),圈定鉬礦體5 條,累計厚度為10.6 m,平均品位為0.046×10-2.礦區斑巖成礦事實清楚,顯示出良好的勘查前景.

圖2 駱駝峰礦區鉆孔見礦情況示意圖Fig.2 Sketch of borehole discovery in Luotuofeng orefield
區域內1∶100 萬航磁普查結果表明航磁異常呈北西西向帶狀分布.區域磁場(ΔT)為一低值負異常區,異常總長240 km,寬15~30 km,各異常呈雁行排列,展布方向與區域構造線一致.研究區1 ∶5 萬航磁測量異常與1 ∶100 萬航磁異常套合較好,區內分布有青C-2010-124、125、126 等異常.異常總體呈近東西向帶狀分布,異常長度大于12 km,寬度在100~200 m,強度在10~140 nT.有M45、M49、M50 等多個1 ∶5 萬地磁異常分布,與航磁異常對應較好,總體反映了北西向低緩的磁異常特征.
本區地球化學景觀屬柴達木盆地荒漠區,柴西緣荒漠化草甸亞區,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區內植被極不發育,多形成荒漠土.1∶20 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沿區域北西西向構造帶上圈出以Cu、Pb、Zn、Sn、Au、Sb、W 元素為主的多種元素綜合異常,此成礦帶中有AS乙423、AS乙432、AS乙443等多個異常分布,其中AS乙432、AS乙443異常位于研究區內.
研究區共13 個1∶5 萬水系沉積物異常,異常元素特征組合Mo、Sn、Cu、Pb、Zn、Ag.異常套合關系較好,濃集中心明顯,元素峰值高,主要異常具有內、中、外3個濃度分帶,異常區已發現斑巖型的銅鉬礦化線索(圖3).

圖3 駱駝峰礦區綜合地質圖Fig.3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map of Luotuofeng orefield
1∶1 萬磁法掃面結果顯示,磁場總體西高東低,低緩正磁場異常特征大致顯示北西向條帶狀.低緩正磁異常區與花崗閃長巖對應,負異常區與地層對應,正負異常交接部位一般是斷裂或巖體與地層接觸界線,低緩的磁異常由多金屬礦化的巖體及構造破碎帶引起.
1 ∶5000 激電中梯剖面測量主要布設在構造蝕變帶、夕卡巖帶上.區內激電背景值在1%~2%,極化率最高6%.異常以低阻高極化為特征,與夕卡巖帶相吻合.選異常高值點利用鉆孔進行了驗證,見到厚數米的鉛鋅礦化體,低阻高極化激電異常是良好的指示標志(圖4).

圖4 激電剖面及見礦鉆孔勘探線剖面圖Fig.4 IP profile and borehole discovery section along exploratory line
斑巖型礦床的形成受區域深大斷裂影響較大,成礦物質來源于深熔的板片熔融物質,礦床形成于后期的造山過程中.東昆侖中有昆北、昆中、昆南等區域深大構造帶存在,此深構造基本控制了區域侵入巖的分布,具有廣泛的埃達克質巖漿活動,在東昆侖以北的祁漫塔格造山帶中已發現了眾多的與埃達克巖相關的斑巖型銅鉬礦床,如鴨子溝[22]、烏蘭烏珠爾[23]和拉陵灶火[14],東昆侖之祁漫塔格成礦帶已逐漸成為斑巖型礦床的有利找礦帶[24].駱駝峰處于祁漫塔格成礦帶的東部,區內發育眾多的北西向的構造帶,有多期次的巖漿侵入,與之相關的印支期似斑狀花崗閃長巖及鉀長花崗巖是斑巖型銅鉬礦的主要含礦母巖.區內形成了典型的斑巖型銅鉬礦的巖漿熱液成礦系列,礦床屬巖漿熱液成因.
研究區處于東昆侖祁漫塔格成礦帶上,區域內礦產豐富,礦床(點)呈北西向帶狀分布,受區域構造的控制明顯.區內主要地層巖性為古元古代片麻巖夾大理巖,晚泥盆世凝灰巖;區內巖漿活動頻繁,從基性巖到酸性巖均有出露,主要巖性有斑狀二長花崗巖、二長花崗巖、斑狀花崗閃長巖、花崗閃長巖、英云閃長巖、石英閃長巖;區內構造發育,以北西向、北東向為主,與區域控礦構造線方向一致,構造帶內巖石普遍有鉛鋅多金屬礦化,顯示多為構造控礦.綜合分析預查區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
礦區內分布有多個1 ∶5 萬地磁異常.通過高精度磁測解譯,位于礦區的M46、M49、M58 為低緩磁異常區,而較低緩的磁異常往往是形成多金屬礦床的良好地段.
從區域1∶20 萬化探異常來看,祁漫塔格成礦帶中每個異常中均分布有大中型礦床(圖5),礦種以銅多金屬為主.駱駝峰礦區也位于AS乙432、AS乙443兩個1∶20萬異常內.目前在周邊地區已發現了克停哈爾斑巖型銅鉬礦,礦致異常明顯,類比區域化探異常分析本區有形成大中型礦床的潛力.

圖5 區域1∶20 萬化探異常與礦產分布圖Fig.5 Distribution map of 1∶200 000 regional geochemical anomalies and minerals
礦區分布十多個1∶5 萬水系沉積物異常,子異常面積較大,主元素峰值較高,規模較大,元素組合以Mo、Cu、Sb、Ag、Pb、Zn 為主,具有高中低溫多元素組合特征,異常強度高,套合性好,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區構造較發育,分布有含礦蝕變帶.根據1 ∶5 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的統計結果,礦區內花崗閃長巖巖體及破碎蝕變二長花崗巖各元素的平均值顯著高于其附近地質體.元素的平均值是其他地質體的2~6 倍,形成了鮮明的富集趨勢,與目前礦區圈定的礦體對應良好.駱駝峰及周邊一帶W、Mo、Co、Cu、Sb 元素變異系數明顯高于其他元素,說明以上元素離散程度大、高強數值分布多,極有可能局部富集.
區內斑巖型銅鉬礦成礦事實清楚,已發現似斑巖型銅鉬礦、夕卡巖型鐵多金屬礦、脈狀鉛鋅礦等,礦區西部的花崗閃長巖中已發現了銅鉬礦化線索,巖體具鉀化、絹英巖化、高嶺土化等斑巖型銅鉬礦的蝕變特征.本區礦化是以銅、鉬為主的斑巖型成礦的有利地區,找礦前景良好.
駱駝峰地區地處東昆侖祁漫塔格成礦帶上,區域礦產豐富,礦床(點)呈北西向帶狀分布,受區域構造控制明顯.區內主要出露地層為古元古界金水口群,是形成夕卡巖型礦床的有利圍巖.侵入巖有華力西期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印支期似斑狀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等中淺成侵入巖,具有多期次侵入的特點,是形成斑巖型礦床的有利巖石.礦床的分布與1 ∶20 萬水系沉積物異常具良好的對應性,有肯得可克、野馬泉、尕林格等多個大中型多金屬礦礦床相伴產出.礦床類型有夕卡巖型、斑巖型、熱水噴流沉積-改造型及熱液層狀礦床,區域具良好的斑巖型成礦地質條件.區域航磁異常反映祁漫塔格成礦帶處于低緩的磁異常中,1 ∶5 萬地磁異常與之對應良好,區域中的平緩低值磁異常區為多金屬礦產出有利地段.分析認為,本區具有以斑巖型銅鉬礦為主的熱液系列礦床的良好成礦條件,應加大找礦工作力度,有望取得較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