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時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業正朝著數字化方向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但仍存在數字化人才短缺、農業生產數字化程度不高、農業信息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基于此,文章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化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展開分析,以期為我國相關研究提供積極性參考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數字化;農業經濟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數字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數字農業是指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高新技術引入到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進行全面化管理,提升農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文章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數字化的背景,從山東省農業數字化發展現狀出發,分析了山東省農業數字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化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農業生產成本是影響農民收入的重要因素,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必須加強農業數字化建設,通過數字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全方位監控與管理。首先,可以利用傳感器等智能設備采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相關數據信息,通過分析、處理這些數據信息得出科學的決策方案。其次,數字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可以實現對生產過程中各環節進行精準監測、預測、預報,并能夠對不同環節進行預測和控制。這就意味著可以將過去傳統的靠經驗來進行種植與管理轉變為以數據分析為主來進行科學決策。最后,數字化技術還可以對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實時監測與管理,從而使農產品銷售過程更加高效、快捷。由此可見,通過數字化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監測與管理,從而為農業提升生產效率奠定基礎。
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化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數字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模式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主流。例如,在傳統農業領域,農業機械作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目前在山東省仍存在著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農機農藝融合不夠等問題,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從而使農機設備更加智能化,提高農機作業效率。目前我國已經開始了農業機械的轉型升級工作,在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中,既要注重農機農藝融合和農機農藝結合,也要注重數字技術與農業技術融合。通過加強數字技術與農業技術融合,可以提高農機作業自動化水平。例如在小麥生產中,可以利用傳感器等智能設備采集田間相關數據信息;在水稻生產中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水稻智能生長模型,實現對水稻的精準灌溉、施肥、采摘等操作。
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化有利于提升農業生產中各環節的信息化程度
在傳統農業生產中,信息傳遞是以人為媒介進行的,這種傳播方式不僅效率低、速度慢,而且信息傳遞過程中容易出現失真現象。這就導致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錯誤或偏差。在數字化技術發展過程中,人們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等實現農業生產環節的信息化建設。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還能減少信息傳遞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偏差現象。另外,數字技術的發展還能實現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環節的實時監控,進而保證農產品質量。比如利用物聯網技術和智能裝備就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過程的種植環境、施肥情況等進行實時監控與管理,保證農產品質量。由此可見,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各環節進行信息化建設,進而減少信息傳遞過程中出現的誤差和偏差現象,從而實現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全方位監控與管理。
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化有利于優化農產品銷售模式
數字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可以實現對農產品銷售環節的有效監控,進而實現對農產品生產、運輸、銷售等各環節的實時監控與管理。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等環節進行有效監控,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也可以有效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數字化技術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信息進行收集與分析,不僅可以對農產品生產各環節進行監督和管理,同時也可以及時反饋產品銷售情況并加以解決。例如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由于銷售渠道不暢或者是其他原因導致的農產品滯銷問題時有發生,這就需要政府、企業等多個主體共同協作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對農產品銷售環節中各個環節信息進行收集與分析,就可以有效地了解產品銷售情況以及市場需求情況等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信息制定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生產方案,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五、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化有利于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
(一)加大農業科技投入
為進一步提升山東省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利用數字化手段,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用數字技術助力農產品的質量提升。將數字化手段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利用數字化技術采集、分析、儲存、管理和共享農業數據,全面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例如:通過數字化手段采集農產品的生長環境、生長過程、種植管理等信息,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實時數據支持;在農業生產中對農產品進行智能監測和管理,通過傳感器實現對蔬菜水果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數據的實時采集。利用數字化手段實時掌握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溫度、濕度和光照等環境參數,并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二)利用數字化手段
農業生產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對農產品生產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和管理。利用數字化手段實時監控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包括種養過程、加工過程、倉儲運輸過程等。例如: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對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的實時監控,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實時分析處理,對農產品生產全過程中各個環節進行實時監控;利用云計算技術建立農業生產全過程數據庫,將傳統的紙質檔案轉變為數字化檔案;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農業生產全過程的可信數據鏈。最后,要提高數字化信息共享能力。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農業信息共享是當前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農業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打破部門和地域限制。通過數據共享平臺可以打破部門和地域限制,實現跨地區、跨部門信息共享;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農業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打破傳統模式下部門和地域限制,實現跨層級、跨地域信息共享;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農業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打破部門和地域限制,實現跨行業、跨領域信息共享。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打破傳統模式下部門和地域限制,實現跨地區、跨部門信息共享。
六、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化有利于提升農業產業的效益
(一)為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提供保障
我國傳統的農業產業效益低下,主要是因為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而數字化的農業產業發展可以有效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傳統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農民的生產模式相對單一,且規模較小,市場競爭能力弱。而在數字化的農業產業中,通過引入先進的數字技術,可以實現農業產業生產過程中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農業產業經營管理水平和效率。在此過程中,也能夠借助數字化技術為農產品打造出品牌價值和文化價值,進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例如山東省煙臺市積極發展農村電商產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煙臺全市擁有農村電商企業1200多家、農村電商服務站點3000多個,年銷售額突破300億元。與此同時,煙臺還依托“煙臺蘋果”區域公共品牌、“煙臺葡萄酒”區域公共品牌和“煙臺對蝦”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品質優良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這些都是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農產品附加值提升和價值鏈提升的典型案例。
當前,我國傳統農業產業的利潤空間相對較小,而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農業產業中的應用也不斷深化,通過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可以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管理,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數字化監測,進而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并通過品牌建設吸引消費者,擴大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在此過程中,數字化技術也能夠為農產品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例如煙臺葡萄酒在發展過程中依托物聯網技術構建起了信息化服務體系,不僅實現了釀酒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和加工等環節的信息化管理,還能夠將葡萄種植基地、葡萄酒釀造工廠和銷售市場進行整合。通過引入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實現了釀酒葡萄種植基地管理、葡萄酒生產加工管理和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信息化管理。這不僅為煙臺葡萄酒的品牌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
(二)為農業產業的價值鏈提升創造條件
農業產業價值鏈主要是指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具體包括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多個環節。在農業產業價值鏈中,農民主要從事的是初級加工,而產品的深加工則由企業進行。在傳統的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企業通常是以收購農戶的農產品作為原料,然后進行加工,最終進入市場進行銷售。而在數字化的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企業可以通過整合農村土地資源,對農村閑置勞動力進行整合和再利用,提高了農產品的種植規模和產量。在此過程中,企業可以將農產品收購與加工環節分離,從而縮短農產品加工生產的鏈條。在此基礎上,也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價值鏈中的生產環節和銷售環節的效率。例如山東招遠市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將傳統單一的種植模式向“互聯網+農業”轉型升級。當地引進了農業科技企業、電商企業和農業合作社等主體,并由政府搭建了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在此基礎上,當地農民可以通過平臺發布農產品訂單信息和物流信息。當地企業則可以根據訂單信息進行農產品采購、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的安排。這種“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可以有效促進農業產業價值鏈上各個環節的緊密結合和協調發展。
(三)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市場競爭力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求,因此,農業的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促進現代農業生產標準和流程的建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領域,可以通過對農產品的數字化信息收集和分析,全面掌握農產品市場需求信息和銷售趨勢,并通過大數據對不同產品進行精準定位和分析,為企業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提供決策依據。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需要對市場需求進行全面調研和分析,對產品進行設計、生產和銷售。企業通過對大數據分析可以為市場提供準確信息,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產品設計方案。同時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生產流程管理。通過數字化技術收集相關信息,結合市場需求調整生產計劃。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服務,并根據消費者需求進行產品設計。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消費者滿意度,還能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
七、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化有利于實現農產品的質量追溯管理
(一)生產環節數字化
第一,推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依托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設一批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大力推廣農業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新技術和新模式。第二,推進農產品生產記錄制度。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對農產品進行全程可追溯的信息記錄,并納入信息化平臺。第三,推進產地準出管理。探索建立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布平臺和監管制度,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并納入信息化管理平臺。第四,推動農產品流通渠道數字化改造升級。支持建設“互聯網+流通”新型市場體系,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和城市配送體系,鼓勵企業加強同電商平臺合作,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第五,建立農產品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發揮“互聯網+”對現代物流發展的推動作用,加快構建覆蓋全國、互聯互通的冷鏈物流服務網絡。第六,推動冷鏈物流數字化建設和智慧化發展。
(二)推動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
第一,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鼓勵地方和行業協會組織農業企業開展數字化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供應鏈管理等應用示范;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加工園區(基地)和公共研發平臺;引導龍頭企業加快智能車間、智能化生產線建設等新型數字化改造;鼓勵開發智慧化生產系統和加工設備,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能力。第二,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鼓勵地方政府通過財政資金引導龍頭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建立產業聯盟或聯合體。第三,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創建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開展標準化生產示范和品牌創建活動。
(三)培育農村電商服務主體
第一,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現代農產品流通網絡體系;鼓勵電商平臺、龍頭企業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接;支持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和“三農”服務站點向農民提供農技推廣、市場營銷、信息咨詢等服務;支持龍頭企業建立覆蓋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信息系統和網絡營銷平臺;鼓勵龍頭企業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或聯合體。第二,推動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升級和優化布局。鼓勵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升級和優化布局,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鼓勵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在鄉鎮或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建設村級物流節點;支持大型流通企業向農村地區延伸經營網點和配送中心;推動城鄉冷鏈物流設施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完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的財政補貼政策等。
八、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化有利于健全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在山東省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山區,建設光纖寬帶網絡、4G移動網絡和數字電視,完善互聯網基礎設施,為農民提供高質量的網絡服務。積極推進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和建設光纖寬帶、4G移動網絡、數字電視等信息基礎設施。加大對偏遠地區的通信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擴大互聯網覆蓋范圍,提高農村地區網絡質量,降低農村地區寬帶接入費用。加強農村信息服務設施建設,重點建設鄉村信息服務站和信息中心等基礎設施。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個人、社會組織參與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引導企業和個人參與到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中。例如,山東省互聯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用于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此外,山東省還應鼓勵電信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將網絡延伸到農村地區,為農民提供寬帶、移動通信等服務,提升農民的信息化水平。
九、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化有利于建立農業生產數字化服務平臺
農業生產數字化服務平臺,是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為農業生產提供數據支持的現代化綜合平臺。在農業生產數字化服務平臺中,可以通過對生產要素、土壤環境、作物生長和病蟲害等實時監測,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水平。此外,還可以通過對土壤中的養分、溫度、濕度等進行實時監測,實現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監控與控制,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對農作物病蟲害的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并控制病蟲害,從而減少農藥用量并保護環境。在農業生產數字化服務平臺中還可以通過對市場信息的實時監測,及時了解農產品市場行情和供需關系變化情況,預測農產品的生產趨勢和產量。農業生產數字化服務平臺還可以通過對農業生產資料的實時監測,提高生產資料供應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十、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化有利于提高農民數字化意識
針對山東省農民的特點,加強對農村居民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其數字技能。首先,鼓勵農民使用新設備和新技術,提高他們的數字技能。鼓勵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在生產經營中采用互聯網、物聯網、智能控制等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其次,通過舉辦培訓班、講座等形式向農民普及數字知識,讓他們了解數字技術及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可以通過開展“互聯網+”“智能+”等培訓活動,引導農民學習新技能,提高他們的數字技術應用能力。第三,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各級政府應增加對農村教育的財政支出,提供農村教育設施和設備。通過普及農村教育來提高農民的數字意識和能力。第四,通過建設農民培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等形式,為農民提供創業指導和政策支持,鼓勵農民自主創業。第五,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對農村老年人、殘疾人、貧困人口等群體的精準幫扶和生活保障力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十一、結語
在數字經濟時代,山東省農業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必須加快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首先要推動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和作用,推進農產品電商平臺和智慧物流體系建設,推動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最后要建立健全數字鄉村治理體系。以互聯網為平臺構建鄉村治理新模式、新機制,推動城鄉數字信息資源共享融合、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化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影響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2(23):9-11.
[2]王菲.數字化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探析[J].南方農業,2019,13(30):94-95+97.
[3]姚晶晶.數字化視域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現實境遇與推進路徑[J].中國商論,2023(06):43-46.
[4]黃慶平,李猛,周泳,顧絲雨.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融合發展的國際模式、現實堵點與突破路徑[J].農業經濟,2023(03):3-5.
[5]趙巍,徐筱雯.數字經濟對農業經濟韌性的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02):87-96.
[6]陽夢華.數字化賦能農業現代化的路徑探析[J].產業創新研究,2022(21):57-60.
[7]谷雨霏,康邁.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融合發展下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糧食,2022(07):83-85.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筵賓鎮便民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