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悅 朱靈妍 裘福榮 姚成增,4
(1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急診科,北京,100029; 2 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上海,200031; 3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200021; 4 國家中醫心血管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上海,200021)
心律失常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心血管疾病[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心律失常發病率不斷攀升,且呈現年輕化趨勢[2]。2020年9月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概要》顯示,心血管病死亡仍居我國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3]。因此,不斷加強心血管疾病預防體系建設,提升心血管疾病治療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心律失常以心動過緩或過速伴或不伴心動不規律為主要特點[4]。臨床根據心率常將其分為快速性(型)心律失常和緩慢性(型)心律失常兩大類。中醫常將其歸屬于“心悸”“怔忡”“厥證”等范疇。《黃帝內經》中也有“心下鼓”“心怵惕”“心中憺憺大動”和脈相的“參伍不調”等相關記載。目前,現代醫學在治療心律失常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5],但其不良反應也日益顯現。近年來,中醫藥因其整體調治、不良反應小、療效顯著等優勢,在心律失常治療中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6-9]。伴隨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生活氛圍、體質以及疾病譜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以臨床表現為辨證依據的“證候”無疑也會隨之改變,證型和證素的分布規律也發生著顯著變化。
當前,中醫學對心律失常的辨證論治尚無統一標準,臨床診療尚不規范,并且明確對快速性(型)心律失常及緩慢性(型)心律失常的證候時間及地域性的變化規律總結較少。因此,本文對相關心律失常辨證分型的文獻進行總結分析,歸納其證型、證素的時間及地域變化規律,以期為心律失常的臨床研究及辨證論治提供參考。
1.1 文獻來源 檢索國家知識基礎設施數據庫(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China Science Periodical Database,CSPD)、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CCD),檢索時間為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
檢索得到文獻14 527篇,經納入及排除標準篩選后最終獲得986篇合格文獻,病例42 077例,其中,快速性(型)心律失常18 944例,緩慢性(型)心律失常23 133例。覆蓋全國29個省市。
1.2 檢索策略 以“快速性心律失常”“快速型心律失常”“緩慢性心律失常”“緩慢型心律失常”“中醫”“中西醫”“中醫學”“中醫藥”“證型”“證候”“辨證”和“證素”為主題詞檢索。
1.3 納入標準 1)研究對象符合《內科學》[10]相關心律失常診斷標準;2)研究對象符合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1]及《中醫診斷學》[12]中醫辨證標準;3)有明確辨證分型及各型病理報告。
1.4 排除標準 1)基礎研究類實驗;2)重復發表的臨床研究;3)對非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發表的文獻不予錄入。
1.5 數據的規范與數據庫的建立
1.5.1 數據庫的建立 嚴格按照上述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初步篩選文獻,對文獻中心律失常各中醫證候、證素以及地域的分布進行頻數統計。
1.5.2 數據庫的規范 1)辨證規范:參照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診斷標準將辨證分型進行規范處理。依據《證素辨證學》[13]對證候進行病位和病性的拆分以及《證素辨證新體系的內容及科學意義》[14]中所確定的證素,病性證素主要包括:虛證(氣虛、陰虛、陽虛、血虛),實證(血瘀、氣滯、痰、飲、熱、濕)。2)研究地域劃分:將病例采集涉及地區分為華東(山東、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華南(廣東、廣西);西北(寧夏、甘肅、青海、新疆、陜西);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華中(湖北、湖南、河南);西南(四川、云南、貴州、西藏);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按照上述分類,對文獻進行分類分析[15]。
1.6 數據分析 數據錄入及處理使用Excel軟件,采用頻數統計方法對證型、證素等進行分析統計,重點分析頻率較高的證候證素及時間地域相關規律。
2.1 快速性(型)心律失常統計結果
2.1.1 快速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型頻數統計 18 944例快速性(型)心律失常患者中,證型排名前8位的分別是氣陰兩虛5 918例,占31.24%;血瘀阻絡4 231例,占22.33%;陰虛火旺2 789例,占14.72%;痰瘀互阻2 412例,占12.73%;心脾不足1 965例,占10.37%;心陽不振648例,占3.42%;心虛膽怯625例,占3.30%;水飲凌心356例;占1.88%。
2.1.2 快速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素統計 占總例次5%以上的中醫證素有陰虛、氣虛、血瘀、痰濕,其中陰虛>氣虛>血瘀>痰濕;虛證(氣虛、陰虛、陽虛)占總例次的65.49%;實證(血瘀、氣滯、痰、飲)占總例次的34.51%。見表1。

表1 快速性(型)心律失常患者中醫證素統計
2.1.3 不同時期快速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型分布 選取快速性(型)中醫證型出現頻率較大的前8位證型進行2個時間段變遷的分析研究,血瘀阻絡證、痰瘀互阻證2011—2020年所占比例較2000—2010年有所下降;心脾不足證、心虛膽怯證所占比例有所上升,氣陰兩虛證、陰虛火旺證、心陽不振證、水飲凌心證所占比基本相同。見表2。
在大風浪中,船舶顛簸搖擺,旅客站立和行走都比較困難,尤其是通道上一旦灑落茶水或者其他液體,即使清理也會打滑。因此盡量要求旅客不要隨意走動,以免不慎跌倒。如果旅客有事走動,海乘人員應該輔佐或告誡旅客隨著顛簸搖擺的節奏和幅度緩慢行走。旅客隨身攜帶的行李因少有固定,容易移動、倒塌和翻滾。笨重的行李可能會在搖擺的慣性下傷及人員。因此,必須在開航前嚴格檢查行李和貨物是否綁扎和加固好,航行中經常檢查綁扎是否松動。

表2 不同時期快速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型分布
2.1.4 不同時期快速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素類型分布 選取快速性(型)中醫證素占比前5位的中醫證素進行2個時間段的變遷分析。血瘀、痰證2011—2020年較2000—2010年時間段所占比例有一定下降,氣虛證比例有所升高。陰虛、陽虛所占比例基本不變。見表3。

表3 不同時期快速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素分布[例(%)]
2.1.5 不同地域快速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型分布 選取快速性(型)中醫證型出現頻率較大的前8位證型進行不同地區的分析研究,華東、東北地區以氣陰兩虛、陰虛火旺證最多見;華北、華中、西南地區以氣陰兩虛、血瘀阻絡證為主;華南地區以痰淤互阻證、血瘀阻絡證多見;西北地區則以心脾不足證較為常見。見表4。

表4 不同地區快速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型分布[例(%)]
2.2 緩慢性(型)心律失常統計結果分析
2.2.1 緩慢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型頻數統計 23 133例緩慢性(型)心律失常患者中,前6位的分別為心腎陽虛9 481例,占40.98%;陽虛血瘀4 825例,占20.86%;氣陰兩虛3 605例,占15.58%,氣虛血瘀3 186例,占13.77%,痰濕阻絡1 110例,占4.8%,心脈瘀阻926例,占4%。因陽氣欲脫僅見于危重病癥,病例較少,暫忽略不計。
2.2.2 緩慢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素統計 占總例次5%以上的病性證素有陽虛、血瘀、氣虛、陰虛,其中陽虛>血瘀>氣虛>陰虛;虛證(氣虛、陰虛、陽虛)占總例次的71.08%;實證(血瘀、氣滯、痰、飲)占總例次的28.92%。見表5。

表5 緩慢性(型)心律失常者中醫證素統計
2.2.3 不同時期緩慢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候類型分布 心脈瘀阻證、氣虛血瘀證、陽虛血瘀證2011—2020年所占比例較2000—2011年有所下降;心腎陽虛證、氣陰兩虛證比例有所上升。見表6。

表6 不同時期緩慢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型分布

表7 不同時期緩慢性(型)心律失常中醫病性證素分布[例(%)]
2.2.5 不同地域緩慢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型分布 選取緩慢性(型)中醫證型出現頻率較大的前6位證型進行不同地區的分析研究。心腎陽虛為緩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證型。華東、華中、華南、華北、西北、東北地區以心腎陽虛證為主;西南地區以陽虛血瘀、氣陰兩虛證為見。見表8。

表8 不同地區緩慢性(型)心律失常中醫證型分布[例(%)]
快速性(型)心律失常是以心臟自律性異常或激動傳導障礙而致心動過速、心律不齊或異位心律的一類病癥,其發生往往與交感神經興奮、機體應激性增高有關[16-18]。快速性(型)心律失常臨床上常見的證候類型有氣陰兩虛、血瘀阻絡、陰虛火旺、痰瘀互阻等,不同時期比較,可知血瘀阻絡、痰瘀互阻所占比例下降,心虛膽怯、心脾不足所占比例上升;證候因素以陰虛、氣虛、血瘀、痰濕多見,前后10年比較,血瘀、痰證所占比例下降,氣虛證所占比例上升。虛性證素比例有不同程度升高,這與證型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將快速性(型)患者按不同地域進行比較得出,華北、華東、西南、東北地區氣陰兩虛證居首位。
陰虛日久則生痰熱,痰熱、陰虛相互搏結形成陰火,可致病情纏綿反復[19]。李杲《脾胃論》中也有關于“陰火”病機的詳細闡述:“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陰火形成的內在基礎是先天稟賦不足、邪氣所傷導致的正氣內虧,而飲食失宜、情志失節、勞逸過度、六淫相干等后天失養是陰火形成的誘發因素。當前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造成過食生冷、肥甘、厚膩之物,飲酒、吸煙無度等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寒涼之品傷及脾胃,肥膩之品不易消化,酒性大熱易傷元氣,久而久之,影響脾胃升清運化,氣血生源不足,以致血虛;血虛則心失所養,心火偏亢,甚則脾氣下陷;濕氣下流于腎,腎間陰火沸騰,相火離位,上擾心包致心悸不安,怔忡煩躁。除此之外,現代社會高強度、快節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大大增加了人們的精神壓力,抑郁癥、焦慮癥以及失眠癥患者逐年增加[20-21]。這種情志失節不僅易致脾胃受傷,心神失養,亦可君火發令失職,不能主導相火,相火僭越,妄動于內。陰火上沖則心悸不安、心神不寧、燥熱眩暈;陰火浮越則見怔忡不已、胸悶氣短、惡心厭食,進而引起快速性(型)心律失常[22]。故脾虛為陰虛火旺證的基本病機。因此,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應以益氣養陰補中為主,瀉火寧心定悸為輔[23-25]。
此外,華南地區氣候高溫多雨潮濕,常年相對濕度大多在60%~95%之間。氣溫高、濕度大,成為我國南方地區人群患病的重要因素。濕熱為患,或夾濕夾熱為患,痰濕瘀熱互結,心之氣陰虧損,是我國南方地區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病證特點[26],故心律失常治療應著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以提高臨床診療效果。
緩慢性(型)心律失常多系傳導阻滯或自律性降低導致的心率減慢,常見于老年人,其主要病因為傳導系統退行性改變,多表現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臨床表現輕則頭暈、乏力、心悸、氣短或短暫性昏蒙,甚至暈厥[27-29]。中醫常將其歸類于“眩暈”“怔忡”以及“厥脫”等范疇。目前,藥物治療多以阿托品、腎上腺素等為主,但因其有不良反應不適合長期應用[27,30];手術治療以植入起搏器為主,但起搏器安裝指征較為嚴格,應用受限[31-32]。中藥在治療緩慢性(型)心律失常方面有良好的臨床療效[33-34]。對緩慢性(型)心律失常患者的證型、證素進行分析,可得出緩慢性(型)心律失常臨床上常見證候類型有心腎陽虛證、陽虛血瘀證、氣陰兩虛證、氣虛血瘀證等,不同時期比較,可知心脈瘀阻證、氣虛血瘀證、陽虛血瘀證比例有所下降,心腎陽虛、氣陰兩虛證比例有所上升;證候因素以陽虛、血瘀、氣虛、陰虛多見,前后10年相較,血瘀所占比例明顯下降,氣虛、陰虛所占比例有所升高。緩慢性心律失常與快速性心律失常有相似的變化趨勢。將緩慢性(型)患者按不同地區進行比較得出,西南地區以陽虛血瘀證較為常見,而華東、華中、華南、西北、東北地區均以心腎陽虛證最為常見。
本研究結果顯示,緩慢性(型)心律失常同樣不外乎本虛標實,以心腎陽虛為基本病理基礎,標實以血脈瘀阻多見。近年來氣虛等虛性證素比例相對提高,這與證型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醫家張介賓言:“陽統乎陰,心本乎腎,所以上不寧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氣虛者,未有不固乎精。”腎陽為諸陽之本,心陽根藏于腎陽之中,腎內元陰元陽,為生命之根本。心腎陽虛則命門火衰、心陽虧損,無以推動血液于脈內正常循行,致脈道空虛、脈行遲緩、沉澀;心陽不振、血脈瘀阻,失于濡養則見心悸胸悶,頭暈氣短等癥;陽虛失于溫煦,則見形寒肢冷[35-37]。因此,緩慢性(型)心律失常的治療應以溫補心腎,益氣通脈為原則。西南地區在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時,尤應注意溫陽的同時,兼以活血祛瘀。
綜上所述,不論是快速性(型)心律失常還是緩慢性(型)心律失常,其虛性證型和證素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造成以上證候及證候要素演變狀況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造成年輕型社會轉變為老齡社會。《黃帝內經》言: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的臟腑、經絡的功能不斷衰退,氣血運行不暢失其所養,陰陽氣血失調造成本虛證比例增加;二是飲食習慣的改變,過食生冷、厚膩之物,導致脾胃功能運行失常,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虛之證。《靈樞·本神篇》曰:“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脾病可波及其他各臟,因此脾虛日久可致五臟之氣皆虛,由此虛性證候比例不斷增加;三是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變,大多數人的運動量減少,多靜少動習慣也是虛性證候的增加原因之一。
通過對心律失常證型、證素分布及變遷的進行統計分析,我們認為心律失常中醫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陰虛、陽虛為主,標實以血瘀、痰濕多見,而近年來虛性證素在心律失常病機中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提示中醫對心律失常的防治應在標本兼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溫陽益氣養陰治法的應用。此外,中醫學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在辨證施治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心律失常的治療應當參考“人候”“氣候”“時候”“節候”“地候”“物候”等的不同[38],以進一步提高其中醫臨床療效。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