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 張瑩
智慧農業是我國智慧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快現代農業大數據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也是推進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的新動力。本文對河南省智慧農業發展進行系統分析,提出對策與建議。
1.自然資源優勢。河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區,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備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征,適宜的氣候、日照時長及降水為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農業產能優勢。河南省糧食面積、產量穩定,居全國第二位,畜禽種植產業居全國第一,特色經濟作物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產業規模也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目前,河南省已經形成了糧食、畜牧、特色經濟作物和農產品加工四大主導農業產業,成為建設農業強省的鮮明優勢,為打造智慧農業奠定堅實基礎。
3.基礎設施平臺建設逐步發展。2016 年11 月,《河南省“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以“一個中心、三個系統”(即農業大數據中心、農業物聯網應用系統、農業監管與指揮調度系統、農業綜合服務系統)為核心,加快“互聯網+農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截至2018 年底,河南省基本建成國家交通物流大數據創新應用示范區、國家糧食大數據創新應用先行區、國家中部數據匯聚交互基地、全國重要的大數據創新創業基地。
1.智慧農業科研體系不健全。由于政府和社會對智慧農業科研體系培育支持力度不夠,當前農業科研體系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轉化生產力能力不足,沒有明確的科研分工,缺少突破性的大型科研課題,難以系統化完成合作等,導致我國農業科研進度緩慢,且難以應用于現代智慧農業建設發展中。
2.資金投入力度不足。發展智慧農業,其相關設施設備的建設均需要大量資金,可以說資金是智慧農業發展和建設的主要支撐。然而,農戶個體難以負擔智慧農業相關設施建設,智慧產業的長期成本投入同緩慢的收益回籠使得投資方遲疑不決。目前,智慧農業的建設與發展主要依靠政策財政投入,農戶個體和投資方動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智慧農業發展的阻礙。
3.農民綜合素質與智慧農業發展要求不匹配。截至2019 年底,河南省高素質農民人數已超53 萬,然而,同河南省目前所需的農業人才相比還遠遠不夠,人才素質成為智慧農業發展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022 年,河南省統計局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1 年底,全省常住人口9883 萬,其中,鄉村常住人口4304 萬,每百個就業勞動力中,初中學歷占56.38%,本科及以上的高素質人才占比不超過1.5%,農業人員素質與智慧農業發展模式新技術發展所需能力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智慧農業的發展。
1.戰略布局帶來有力發展支撐。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為河南省“十四五”時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把準方向、突出重點、明晰路徑。鄉村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必將為河南省農業農村發展帶來更多政策、技術、資金等要素支持,為智慧農業注入強大動能。
2.政策支持。黨和國家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推動“四個優先”落地。河南省是農業農村大省,必將成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受益者。《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南省“十四五”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中提出加快數字農業建設的要求,高標準農田數字化建設、生豬養殖產業數字化建設等作為數字農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快速發展將大力推動智慧農業進步。
3.國外智慧農業發展經驗可供參考。目前,智慧農業在世界各國建設發展得如火如荼。一部分起步較早的國家,政策支持、科技研發、創新科技應用方面都早已大規模展開并快速發展。一些農業發達國家的智慧農業都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因地適宜創新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也已形成并在日益完善,精準生產管理、節約人力物力資本、提高產能和質量也都在逐漸實現。河南省也可根據自身農業發展狀況,結合國外的先進經驗因地制宜探索適合河南省智慧農業發展的路徑。
1.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河南省人均耕地占全國平均水平的4/5,人多地少,外加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化肥、農藥施用量仍然較大,農業面源污染、土壤酸化和生態退化等問題依然突出。
2.轉型發展面臨不確定性。國際環境、氣象災害、疫病防控等不確定因素增多,不少國家收緊了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出口,農產品國際貿易受到較大沖擊。國際貿易爭端的影響持續顯現,國際供應鏈正在深刻重組,這對我國糧食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口糧安全的重要性、緊迫性更加凸顯。
3.農業信息技術水平不足。2020 年河南省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達 36.38%,在全國農業信息化水平中處于較低地位,與一些農業發展信息化較好的省份相比差距較大。信息基礎設施,例如,物聯網技術、多源遙感設備、智能監控錄像設備和智能報警系統等方面,以及在研發、制造和服務等方面都落后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各級黨委政府在政策、資金、物資、人力方面加大對河南省智慧農業建設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在農村全方位宣傳智慧農業,調整農民文化水平、年齡、性別結構,鼓勵其主動創業創新;充分發揮運營成功的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的示范帶頭作用,組織農民定期參觀了解智慧農業運行模式,深入學習如何建設管理智慧農業;結合我國農業高校和相關科研院所擁有的雄厚師資力量和科研基礎優勢,將職業農民培養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建立適合培訓我國高素質農業人才的長效教育機制,教授農民和青年學生智慧農業理論知識,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農業人才。
當前,資金匱乏是智慧農業發展及推廣受限制的一大問題。一方面,智慧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這些技術的使用離不開造價管理高昂的設備支撐,在使用設備過程中也會出現成本高、適應性差等現象。因此,政府更應加強政策支持,使用多渠道籌集資金,提供項目支持,推動技術研發。另一方面,智慧農業的發展相比傳統農業,具有輻射范圍大,成本投入高等特點,政府應結合河南省具體情況,加強資金在智慧農業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協作開發研究,鼓勵和支持一些農業大戶、合作社來參與低碳農業項目的實踐交流和技術運用,建立智慧農業示范區,吸收先進實驗區的發展經驗,因地制宜加強統籌,充分將政策與實際情況相結合,以點到面循序推進智慧農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能將本地資源充分利用的智慧農業模式。
政府相關部門應利用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對農業生產領域進行數據挖掘,并將有價值的數據分析成果高效應用,將生產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提升農業生產的利潤空間。此外,要通過搭建智慧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業經營者與生產者提供多方面的最新綜合信息,統籌全省農業發展,有針對性地對現有平臺載體改造提升、拓展功能,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在園區內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在重點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內率先建成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充分發揮現有載體平臺的輻射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