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 徐紅科
當前國內養羊業不斷發展壯大,羊只飼養量提升,但受飼養方式、疾病和羊體自身因素影響,母羊流產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種情況,養殖戶應采取有效防治對策,保障母羊與胎兒安全,提升飼養效益。
在日常飼養中,如若飼養者忽視羊舍衛生清理,飼料和飲水供給不足,均會增加母羊流產概率。一是羊舍衛生條件不達標。部分飼養者不注重羊舍干凈衛生,未能及時清理垃圾和糞便;夏季溫度過高,羊舍通風不暢容易導致蚊蟲滋生,加上沒有定期消毒殺菌,羊群長期處于臟亂、充滿異味的環境下,患病率、流產率增加。二是飼料供給不合理。飼養者忽視母羊機體的營養需求,飼料供給量不足,使母羊長期處于饑餓狀態,尤其是在冬季,因枯草期較長,草料短缺,飼養者如果忽視補飼,很容易使母羊、胎兒的營養需求得不到滿足,進而增加早產、流產概率;在飼料搭配方面,一些飼養者的飼料搭配方案不合理,蛋白質、維生素含量較低,不足以支持母體和胎兒發育,使得流產風險增加。三是忽視飲水管理。對于妊娠期母羊來說,其生理機能相對較弱,如果長期飲用冰水和受污染的水,很容易增加胃腸病的發生率,進而提高流產概率。
母羊流產除受飼養方式影響之外,還與疾病因素息息相關,以下兩種常見病癥對流產率的影響較為顯著。
1.沙門氏菌病。該病癥出現在多種年齡段的羊群中,特別是羔羊,多通過尿液、糞便等介質傳播,健康羊與病羊交配后,便會感染此病,即便母羊成功受孕,也會增加流產概率。如若母羊在妊娠期間患病,細菌會進入胚胎之中,導致妊娠終止,即便順利分娩,母羊的乳汁中也會帶有該病毒,經過喂養進入小羊體內,導致幼崽死亡。
2.布氏桿菌病。該病癥不但在羊群中傳播,還會在人群中傳播。與公羊相比,母羊的患病率相對較高。當母羊患病后,胎膜、生殖器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癥,最終導致流產。對于妊娠母羊,在患病后會將此類細菌傳播到胎兒體內,待分娩后,幼崽體內也帶有該病菌。
個別羊因自身發育異常,容易出現習慣性流產情況,例如胎盤、胎膜發育異常,部分羊的絨毛發育不完全,甚至無絨毛;還有一些因胚胎數量過多,子宮內部擁擠,血液閉塞,致使流產;一些羊在舍內打架,或因地面濕滑、翻越柵欄時撞擊腹部等,最終造成流產。
針對日常飼養管理不科學導致母羊流產的問題,飼養者應注重羊舍衛生清理,每日打掃圈舍內外衛生并及時清理糞便和雜物,設置通風設備,確保內部空氣清新、溫濕相宜,減少細菌和病毒滋生,預防環境應激引發母羊流產。在飼料管理中,飼養者要保證飼料的營養能夠滿足母體、胎兒的生長需求,一般可提供新鮮多汁的牧草,禁止直接喂食菜籽餅,如果發現食物發霉變質,要禁止喂食。妊娠后期胎兒生長速度加快,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增加,飼養者應合理調整喂食方案,適當增加飼料供給量,并保證維生素、礦物質的供給,保持母羊健壯,減少流產風險。飼養者還要加強水質管理,為妊娠期母羊提供干凈、溫度適宜的飲用水,以免水溫過低引起腸道不良反應,不利于保胎。
1.沙門氏菌病防治。該病癥防治需要從日常飼養環節著手,定期消毒羊舍,使潛藏在羊糞中的細菌被徹底殺死;如若發現羊舍存在該病,應立即將病羊隔離,并對羊舍、食槽、飲水器具等進行消毒。病羊可用鏈霉素治療,每千克體重注射劑量為15~25 mg,采用肌肉注射法,1 d 用藥 2 次,持續3~5 d;也可選用土霉素治療,每千克體重注射劑量為10~20 mg,同樣為肌肉注射,1 d 用藥2 次,持續4 d 即可見效。
2.布氏桿菌病防治。此類病盡管發病后及時治療能夠降低流產概率,但同樣要注重預防。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養殖場應盡量自繁自養,減少外地羊的流入,如果必須引入外來羊,先要開展嚴格的檢疫工作。新購入羊只需要隔離飼養至少60 d,待無異常,才可混養。該病癥也可提前接種疫苗,特別是羊群流動較為頻繁的區域,提前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布氏桿菌病發病率,進而降低母羊流產率。
養殖戶應注重飼養密度,避免羊只相互擁擠。摩擦,否則不僅會傳播細菌,還可能會因此發生沖突,增加流產率;羊舍地面應保持整潔、干燥,以免羊在轉彎、上坡時打滑,對腹部造成撞擊和損傷;妊娠母羊應單獨飼養,并在地勢平坦的區域放牧,避免跑跳、急走等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