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 虎萌
雞壞死性腸炎是現階段雞養殖過程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急性傳染病,該疾病發生的因素涉及多方面,如飼養環境質量差、多種應激等,不僅對雞正常發育帶來極大的危害,也會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基于此,本文對雞壞死性腸炎的診斷要點進行分析,并對該疾病相關的防治技術加以闡述,以期實現對雞壞死性腸炎的有效防范。
雞壞死性腸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夏季多發;成年雞和雛雞多發,多見14~28 d 雞。該病誘因較多,如感染球蟲病、飼舍通風不良、飼料的突然更換等因素均會誘發本病。
患此病的雞可見精神欠佳、羽毛凌亂不堪、飲水增加、食欲減少或不食、排帶血的糞便等特征性臨床癥狀。病死雞剖檢后有腐敗味氣體,腸道擴張充氣顯著,腸內充血,腸黏膜有出血點或出血斑,嚴重的病例有壞死灶,其他內臟器官無特征性病變。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以及剖檢變化,可初步診斷為雞壞死性腸炎的病例,需要再以實驗診斷的方式對其病癥進行最后確診,確保雞壞死性腸炎診斷的準確性。
1.鏡檢。在無菌環境下,操作人員可以采取病死雞的腸黏膜或其腸內容物,經過處理后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鏡檢時可以發現單個或成雙的粗大革蘭氏陽性桿菌,著色部分均有莢膜顯示。
2.細菌分離培養。在無菌操作下,操作人員將上述刮取的病料接種于血瓊脂平板上,在37℃厭氧條件中進行培養,培養時間為24 h ;培養期間可見白色圓形的菌落,邊緣不整齊且表面光滑,血瓊脂板上可見有明顯的溶血環菌落生長。無菌操作再次對該菌落進行挑取和純培養,進行再次染色鏡檢,可發現大量的兩端鈍圓短粗的革蘭氏陽性大桿菌。結合上述特點,可診斷為雞壞死性腸炎。
3.生化試驗。通過對病死雞進行生化試驗,操作人員發現經發酵處理后會生成乳糖、麥芽糖等物質,但不會有山梨醇、甘露醇等發酵物。VP 試驗呈陰性,尿素酶不可水解。
4.藥敏試驗。操作人員通過對雞群進行藥敏試驗,從試驗結果來看,雞群對硫酸慶大霉素、乳酸諾氟沙星、林可霉素等均有著極高的敏感度,紅霉素、鏈霉素等表現為較低的敏感度。
綜合以上診斷,可確診為魏氏梭菌引起的壞死性腸炎,該類型疾病的臨床表現與雞潰瘍性腸炎、球蟲病等病癥極為相似,操作人員需要在診斷過程中高度重視,做好疾病鑒別診斷,避免因疾病診斷錯誤而錯失雞壞死性腸炎的最佳治療時機,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1.加強環境衛生管理。養殖人員要將雞舍內外的糞便、異物及時進行清掃,并將其堆放在指定區域,方便后續發酵處理,盡可能保持雞舍整潔干凈;要對飼養場所有的工具進行不定期消毒,臨床生產中可以用2%氫氧化鈉溶液、過氧乙酸等消毒劑進行交替使用,殺滅傳染源,這樣可以降低雞壞死性腸炎的發生率。
2.減少應激。更換飼料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讓雞群逐漸適應更換的飼料。根據養殖場規模控制雞舍內的飼養密度,若需要轉群處理,養殖人員應在轉群前48 h,將適量的電解多維或多維糖粉加入日常飲水中,起到提升雞群抵抗力的作用。此外,選擇優質的全價飼料作為雞群日常喂養的飼料,當飼料出現霉變情況時,需要及時進行更換。
3.要重視雞群的定期免疫接種,增強雞群整體免疫力,降低雞壞死性腸炎的發生概率。為了預防球蟲病,養殖人員需要對雞舍內雞群進行驅蟲,最大程度地減少雞腸道內的寄生蟲,避免對雞腸黏膜造成損害。
1.西藥治療。在每升飲水中添加0.5 g 痢菌凈,1 d喂2 次,連續飲用痢菌凈水3~5 d。出生僅有14 d 或在14 d內的雛雞,在每升飲水中添加0.15 g的羥氨芐青霉素,1 d 喂2 次,連續飲用3~5 d。按照每千克體重1.5 萬單位加入飼料中,1 d 喂2 次,連續飼喂3~5 d,起到鞏固治療的作用。通常情況下,用藥10 d 后,存在雞壞死性腸炎的雞群將恢復正常。
2.中藥治療。養殖人員將含有蒼術、黃連、木香、五味子、茯苓、甘草等中藥成分的藥劑拌入飼料中,每袋藥劑拌料量為100 kg,連續飼喂4 d,雞壞死性腸炎可以基本得到有效控制,7 d 病雞均會恢復到正常狀態。
綜上所述,雞壞死性腸炎具有散發流行性特征,且發病急、傳播速度快,極易造成雞群大規模死亡。因此,養殖人員需要根據雞壞死性腸炎的病癥表現,做好對該疾病的準確診斷工作,并選擇合適的防治技術,降低雞壞死性腸炎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時優化飼養環境,從根本上防控雞壞死性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