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素質教育作用的研究》
作者:張玲菲,孫峰巖,吳莎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6002-9
出版時間:2019 年3 月
定價:55 元
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較大受眾群體,其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習慣養成等或多或少受到了新媒體的影響,如部分大學生將新媒體作為展現自我、張揚個性的重要媒介,部分大學生將新媒體作為接受前沿信息的主渠道。但這種影響有利有弊,即海量且傳播便捷的信息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生活、擴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等,良莠不齊的信息不利于大學正確三觀的樹立、高尚人品的塑造等。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機融合,以加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建設、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繼而強化學生抵制龐雜信息的不利影響的能力成為各界的關注點。
由張玲菲編著的《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素質教育作用的研究》一書,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傳統文化認同與傳統文化的傳播策略,針對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質教育的有機融合展開了全面細致的探討與分析。
一、立足現實,深入分析新媒體發展對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和價值觀嬗變的影響。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大學生不再受制于傳統媒體的局限性,而是交大限度地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加便捷地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源,這影響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道德素質,甚至促使其價值觀的嬗變。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新媒體的普及改變了信息獲取與傳播的方式,使大學生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如他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等不同渠道了解不同領域不同人的知識和觀點,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個人對于事物的思考方式和看法。其二,新媒體為多元化觀點的碰撞和交流提供了廣闊平臺,即大學生們不僅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觀念和想法,還可以通過各種社交媒體與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多元化觀點的碰撞和交流過程中,這有助于大學生重新思考和評價自己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以及做出相應的改變。其三,新媒體傳播過程中所塑造的各種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一直以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皆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上,如傳統禮儀文化、儒家思想等,而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大學生大量接觸其他各種信息和文化,削弱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個人思想道德素質培育、價值觀塑造方面的影響。
二、內容深入,挖掘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認同問題。本書對新媒體的發展及其影響做出詳細介紹后,根據現實情況,深入探索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認同問題。一方面,新媒體在給予大學生獲取信息的自由和便利的同時,生成了多元的信息和豐富的文化,大學生可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新聞客戶端等渠道了解到各種文化形式,而這些文化形式的大量傳播則逐漸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進而降低了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另一方面,新媒體中流行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導向,影響著大學生原有的價值追求和審美趣味。當代大學生通常容易被新媒體上的時尚和流行文化所吸引,而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資源往往滲透著一定的文化內涵和意識形態,大學生在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的基礎上,就導致大學生容易產生媚外心理,而盲目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基礎和標志,因此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機融合,以及提升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立德樹人教育所面臨的重點和難點。
三、具有現實意義,為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機融合提供了科學的方法策略。其一,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千百年來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素質。高校可以合理運用新媒體平臺,向大學生展示優秀傳統文化,如古代經典作品、傳統藝術等,呈現其獨有的魅力和寶貴的思想文化內涵,以此增進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提升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其二,創造性地運用新媒體。高校可以結合短視頻、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創造性地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大學生素質教育,詳細講述傳統文化知識和故事,以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其三,完善新媒體發展和建設。社會要引導新媒體向正確方向發展,傳播健康向上的文化內容;高校可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引導大學生學習和理解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價值,以此加強個人的素質教育。
新媒體是把雙刃劍,在創新信息傳播途徑的同時沖擊著傳統文化,本書在具體分析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素質教育現狀的基礎上,為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有機融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參考,具有一定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