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建,劉紅梅,朱婷婷,劉 偉,李麗欣,劉金鑫
(廣東粵水電勘測設計有限公司,廣東 佛山 528000)
化州市為廣東省茂名市代管的縣級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下游,土地面積2 356.52 km2。化州市地形南北長、東西窄,南部瀕臨南海,北部是山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高南低。地貌類型以丘陵為主,占全市土地面積的75.50%。化州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低緯度地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年均降雨量1 890 mm(主要集中在5—9月,期間降雨量占全年的75%),年均日照時數1 870.10 h,年均氣溫為22.90 ℃,臺風暴雨較多,旱澇時有發生,氣象災害較多。
目前,化州市已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水土保持機構,市水務局下設立了水保農水農電股及水土保持站等科室;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規范化,尤其是生產建設項目,基本落實了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增強了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和法治觀念;加強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前期工作規劃力度,完成了《化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化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5年)》等,在指導全市水土流失綜合整治及專項治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市水土保持率現狀值達到95.89%,植被覆蓋率達到37.34%;緊密圍繞“河暢、岸固、水清、景美”的總目標,全力推進中小河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截至2022年底,累計完成治理面積323.3 km2,共完成投資6.09億元;對人為水土流失嚴重區域,投入專項資金,開展綜合治理,遏制了人為水土流失惡化的局面,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化州市位于南方紅壤區,土壤侵蝕類型主要為水力侵蝕。近年來,房地產、采石取土、交通運輸等項目的快速增加,以及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導致人為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根據《2021年度廣東省水土流失動態監測項目成果報告》,2021年化州市總侵蝕面積為96.79 km2,其中自然侵蝕面積59.07 km2,人為侵蝕面積37.72 km2。自然侵蝕中,輕度侵蝕面積最大,為52.56 km2,占自然侵蝕總面積的88.98%;中度侵蝕次之,為6.02 km2,占10.19%。人為侵蝕中,坡園地侵蝕面積最大,為15.37 km2,占人為侵蝕總面積的40.75%;生產建設侵蝕面積次之,為15.35 km2,占40.69%。
化州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強調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神,以實現生態效益最優的原則,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堅持以規劃為導向,依據水土流失特點和防治需求,分區施策,制定近、遠期水土保持規劃,提前謀劃,科學布局。其近期規劃為:至水平年2025年,基本建成與化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和綜合監管體系,初步實現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維護;計劃完成綜合治理水土流失11.95 km2,水土流失治理度達12.35%。遠期規劃為:至水平年2030年,建成與化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實現全面預防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良性循環;計劃完成綜合治理水土流失40.19 km2,水土流失治理度達41.52%。
根據《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廣東省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茂名市水土保持規劃(2018—2030年)》,化州市在國家三級區劃中屬華南沿海丘陵臺地人居環境維護區,在廣東省四級區劃中屬西部沿海丘陵臺地蓄水保水水質維護區,在茂名市五級區劃中屬西部南部平原臺地蓄水保水人居環境維護區。在上位水土保持區劃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化州市水土保持規劃、水土保持現狀、自然地理特征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地將化州市劃分為兩個水土保持分區,即北部低山丘陵水源涵養及土壤保持區(Ⅰ區)和南部平原水質維護及人居環境維護區(Ⅱ區),見表1。

表1 化州市水土保持區劃
該區總體上位于化州市北部,地貌為不規則山嶺,屬云開大山支脈,海拔200~400 m。區域內林草地(含園地)面積約681.18 km2,林草覆蓋率74.82%。水土流失分布相對較廣,2021年水土流失面積47.86 km2,占化州市水土流失面積的49.45%,其中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14.16 km2,占化州市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的46.29%。該區近、遠期水土保持工作重點為:①實施重要江河源頭區預防保護措施,維護現有植被和自然生態系統,控制面源污染;②實施重要水源地水質保護措施,改善地表水環境,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維持河流健康生命;③加快推進內河涌的全面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促進區域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改變;④加強自然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封禁,營造水保林、經果林,種草等措施恢復植被;⑤加強山丘區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開展坡園地綜合治理,通過整地、布設小型截排蓄水工程、覆蓋與敷蓋等措施,減少種植造成的土壤侵蝕;⑥嚴格控制山地開發活動,實施生產建設項目準入制,規范采石、采礦、取土等生產活動,加強監管。
該區整體上位于化州市南部,地貌以丘陵和平原為主。區域內林草地(含園地)面積約748.19 km2,林草覆蓋率51.74%。水土流失分布相對較廣,2021年水土流失面積48.93 km2,占化州市水土流失面積的50.55%,其中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16.43 km2,占化州市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的53.71%。坡耕地和坡園地面積為13.07 km2,占全市坡耕地、坡園地面積的69%。該區近、遠期水土保持工作重點為:①實施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預防保護措施,設置生態緩沖帶,加強面源污染治理。②實施美麗鄉村建設,開展小流域綜合整治,加快推進內河涌的全面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改善地表水環境,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維持河流健康生態。③加強自然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封禁,營造水保林、經果林,種草等措施恢復植被。④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開展坡耕地、坡園地治理。通過整地、坡改梯、保土耕作、條帶狀耕作、修建隔坡草帶、恢復株間植被、覆蓋與敷蓋等措施,改善坡耕地、坡園地水土流失情況。⑤強化監督管理,嚴格控制人為侵蝕。將監督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加強生產建設項目的管理,重點做好棄土棄渣的攔擋及侵蝕劣地植被恢復;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加強城鎮水土保持,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
1)近期規劃預防保護措施:①在Ⅰ區播揚鎮扶蔭水廠及那務、播揚、平定鎮化州寶樹水庫,Ⅱ區良光、笪橋鎮化州大華水庫等水源保護區實施重點預防保護工程,預防保護面積共計4 384.29 hm2,其中封育4 364.92 hm2、補植11.60 hm2、林相改造0.88 hm2、植物保護帶6.89 hm2。②在Ⅰ區播揚、平定鎮播揚河源頭區,文樓鎮平定水源頭區,文樓、平定鎮那訓村河源頭區等實施重點預防保護工程,預防保護面積共計6 902.13 hm2,其中封育6 867.64 hm2、補植12.99 hm2、林相改造21.50 hm2。
2)近期規劃綜合治理措施:在Ⅰ區平定鎮實施坡園地綜合治理工程及自然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采取工程、植物、耕作等措施。其中,封禁治理452.26 hm2,修建水平臺地25.86 hm2、排灌水渠1.90 km、田間道路 0.96 km、谷坊7座、攔沙壩1座、截排水溝7.47 km,營造水保林17.34 hm2、經果林12.38 hm2,種草19.81 hm2,覆蓋與敷蓋138.70 hm2。
1)遠期規劃預防保護措施:①在Ⅰ區播揚鎮扶蔭水廠,那務、播揚、平定鎮化州寶樹水庫,合江、江圩鎮引陵連界水庫水廠,與Ⅱ區良光、笪橋鎮化州大華水庫,中垌鎮化州響水水庫,新安鎮、石灣街道、官橋鎮化州水口水庫等水源保護區,以及Ⅱ區中垌鎮、Ⅰ區合江鎮長灣河水庫水源地實施重點預防保護工程,預防保護面積共計15 577.86 hm2,其中封育15 415.84 hm2、補植45.70 hm2、林相改造92.60 hm2、植物保護帶23.72 hm2。②在Ⅰ區播揚、平定鎮播揚河源頭區,文樓鎮平定水源頭區,文樓、平定鎮那訓村河源頭區及三水河源頭區等實施重點預防保護工程,預防保護面積共計8 295.64 hm2,其中封育8 256.55 hm2、補植16.54 hm2、林相改造22.55 hm2。
2)遠期規劃綜合治理措施:①在Ⅰ區平定鎮,Ⅱ區中垌、新安鎮實施坡園地綜合治理工程,采取工程及農業耕作措施,即修建水平臺地87.63 hm2、排灌水渠6.44 km、田間道路 3.25 km,覆蓋與敷蓋543.35 hm2。②在Ⅱ區新安、笪橋鎮實施坡耕地綜合治理工程,采取工程、植物、耕作等措施,即修建排灌水渠6.01 km、田間道路 3.01 km、地埂72.70 km,坡改梯81.68 hm2,營造水保林0.30 hm2、經果林0.44 hm2,保土耕作48.87 hm2。③在Ⅰ區合江、平定、文樓鎮,Ⅱ區中垌鎮實施自然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采取工程、植物等措施,即封禁治理2 202.47 hm2,修建谷坊28座、攔沙壩6座、截排水溝22.39 km,營造水保林92.00 hm2、經果林65.72 hm2,種草105.16 hm2。
化州市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為統領,堅持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齊抓、治理與預防并重,提升治理能力,強化預防監管,逐步落地落實近、遠期水土保持規劃,進一步推進化州市水土保持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化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