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清
(寧化縣農業農村局,福建 寧化 365400)
寧化縣地處武夷山東麓、福建西北部,是位于閩江、贛江和汀江“三江”源頭的一個“千年古縣”,轄16個鄉鎮和1個華僑農場,總人口38萬人,縣域面積2 407 km2,其中耕地面積316 km2,占縣域面積的13.13%,人均耕地僅0.08 hm2,人口密度過大、耕地不足、上山開發耕作不當(順坡種植)、砍燒柴草等,導致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據2011年遙感普查,全縣水土流失面積352 km2,占縣域面積的14.62%[1],為全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之一,實為“下雨一刻水沖沙,三天無雨干巴巴”。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山洪等地質災害加劇,大量泥沙下泄,耕地受毀,溝渠、河道、山塘、水庫淤積,嚴重阻礙了農業發展。如何促使荒山變得有生機、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是寧化縣最根本、最急需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之一。多年來,寧化縣不斷探索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耦合路徑,通過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融合增力,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又使農業得以可持續發展,從而有力助推實現鄉村振興。
面對長期形成的嚴峻的水土流失狀況,寧化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把水土保持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力度治理水土流失。特別是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接連3次對福建長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以來,寧化縣掀起了新一輪水土流失治理高潮,按照總書記“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要求,探索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耦合路徑,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公司運作、大戶承包、土地流轉、農戶入股、單位包干、社會參與、全面封禁、分類治理、長效管護、惠及民生”的48字水土流失治理機制,持之以恒地推進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2012年以來,寧化縣累計投入資金6.9億元,其中引進民間資本1.9億元,采取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耦合方式,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以獎代補試點縣項目、省級重點鄉鎮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省財政聯建水保林項目、環保資金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拔寨項目等水土流失治理項目96個;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16 km2,修建道路335 km、排水溝335 km、山邊溝139 km、蓄水池1 078口,興建水保公園15個、生態護岸100余km,建設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1個,發展農業龍頭企業17家,組建油茶、茶葉、臍橙等農業專業合作社6個,創建家庭農場22個,引導1.5萬農戶以山地等形式入股企業或合作社;水土流失面積從2011年的352 km2減少到2022年的216 km2,減少了136 km2,水土保持率從2011年的85.38%提升到2022年的91.03%;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保護了農田,降低了勞動強度,美化了村容村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1年的7 366元提升到2022年的22 147元,增長了2倍多;寧化縣先后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縣、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縣水土保持中心榮獲全國水土保持先進集體等榮譽,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先后被確認為省級水土保持教育實踐基地、省級水利風景區、亞熱帶山地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亞熱帶紫色土侵蝕退化區生態恢復野外觀測研究站、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和全國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1)堅持政府主導。寧化縣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縣鄉村三級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和分村分片包干責任制度。一是成立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指揮部,由縣委書記任指揮長,縣長任副指揮長,農業農村、水利、交通、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全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統籌調度。二是各鄉(鎮)成立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由鄉(鎮)黨委書記任組長、鄉(鎮)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負責本轄區內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三是每年安排41位副處級及以上領導帶領41個單位掛鉤幫扶41個水土流失重點村,協調解決村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的難題。
2)推行公司運作。一是由縣財政出資成立國有獨資水保生態建設有限公司,對全縣水土流失治理項目實行統一運作,主要負責項目資金的統一管理,設立專賬,??顚S?對全縣水土流失土地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對治理項目統一招標、施工管理。二是成立國有生態林場,組建專業隊伍,發揮營林技術優勢,負責水保林和油茶、果樹等經濟林的營造,確保營林質量。
3)引導社會參與。積極引進農業企業、種養大戶等民間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引導他們承包荒山,進行規?;?、集約化治理兼開發油茶、茶葉、果樹產業,不斷培育主體,努力提高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實效。2012年,寧化縣出臺優惠政策,引進福建省寧化厚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還在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指揮部協調下成立為企業服務工作專班。專班分工明確:石壁鎮和曹坊鎮政府協助企業流轉承包800 hm2荒山荒地;農業農村、水利、交通等部門為企業提供項目資金扶持,幫助解決路、溝、池等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縣水土保持中心負責指導企業實施開發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農業農村部門為企業提供油茶及套種黃花菜等經濟作物栽培管理技術指導;工信、市場監管部門為企業提供市場信息服務等。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累計投資4 600萬元,從石壁鎮溪背村的350 hm2油茶水保林示范片至石壁鎮江頭村和曹坊鎮坪上村共種植油茶680 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0 hm2,茶油年產量在300 kg/hm2以上,年產值超過2 400萬元,并且已經步入集油茶林種植,茶油精深加工、銷售,副產品循環利用及深度開發的良性階段。通過開發性治理,原先的荒山荒地植被覆蓋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每年增加村財政收入18萬余元,吸收100余名當地困難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開辟了油茶產業發展與水土流失治理有機融合的新路,提供了民間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范例,走出了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在該公司影響下,許多農業企業、種養大戶也紛紛效仿,投資承包荒山荒地發展油茶、茶葉、柑橘等農業產業。
寧化縣注重調動群眾參與治理水土流失與發展可持續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治理”為“我要治理”,最大限度地激發群眾潛能,為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縣、鄉、村三級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把分散承包經營的水土流失山地集中流轉到村集體,再由村集體承包給農業企業或種植大戶進行規?;⒓s化水土流失治理兼油茶、茶葉、果樹等產業開發,為他們做好跟蹤服務,讓他們嘗到甜頭、真正營利,實現產業興旺、生活富裕。二是引導農戶以林權和山地經營權、資金、勞動力和技術等入股,積極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結合農業產業發展,培育水保生態產業,發揮農業產業經濟發展新優勢,既促進了群眾增收致富,又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1)推進科研攻關。寧化縣投資4 000余萬元,建設了占地115.2 hm2、基礎設施完善、水保功能齊全的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依托該園區,積極與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建省水土保持試驗站等科研院校/單位合作,開展紫色土侵蝕流域庭院立體農業集成與示范等12個課題攻關,配合編撰了《寧化縣紫色土侵蝕區水土流失治理技術規范》《南方水土流失防控與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技術》《南方山地休閑果園規劃與建設》等系列圖書及20余篇相關專業學術論文,為縣域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2)探索生態模式。寧化縣嚴格落實水土流失治理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深入分析水土流失成因,鉆研農業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綜合考慮生態、經濟與社會效應,積極探索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方法、新模式。一是保護性治理。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對坡度大于25°的水土流失山坡地采用“全封禁+強管護”模式[2],即通過封山育林和巡邏管護等方式進行保護性治理。二是開發性治理。對坡度小于25°的水土流失緩坡地,采取“坡改梯+草覆蓋”模式,即修筑反坡梯田或水平梯田,在梯田上種植油茶、茶葉、大豆等經濟作物,在梯壁、梯埂上栽植百喜草或黃花菜,以增加地表覆蓋及肥力,進行開發性治理。三是改造性治理。對栽有油茶、果樹等經濟林的水土流失山地采取“魚鱗坑+山邊溝”模式,即通過開挖魚鱗坑和山邊溝擋土蓄水,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促進油茶、果樹等經濟林木生長。
水土流失治理是改善生態環境和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農業是穩定經濟社會的“壓艙石”,推進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耦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寧化縣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耦合實踐發現:一是必須形成政府主導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機制,真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機統一;二是必須從單純治理演進成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聯動,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和“民生福祉”,從而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治理”為“我要治理”,為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必須不斷創新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方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