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樂,陳少川
(1.長江水利委員會 長江科學院 水土保持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10;2.水利部 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10; 3.泉州市水利局,福建 泉州 362000)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護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1]。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對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泉州市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在全國水土流失類型區劃分中屬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強降雨、多丘陵的自然特征,加之花崗巖母質土壤抗侵蝕、抗風化能力差,導致泉州市境內易發生水土流失。隨著泉州市社會經濟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強度不斷加大,此外,泉州市還是福建省的主要茶產區,山地農林開發強度大等,導致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的任務十分艱巨。
泉州市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契機,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工作部署,不斷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相關制度規范,強化科學規劃引領,治理與監管并重,積極探索和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努力實現治理成果的效益最大化,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2021年全市水土流失率下降至10.40%,與2015年相比下降了2.95個百分點,比2021年全國平均值低17.56個百分點;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8.70%以上;主要流域14個國控、省控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均達到100%,水土保持狀況良好。與2015年相比,2021年泉州市水土流失面積下降了356.15 km2,降幅達23.96%,處于全省各地市的前列,其中中度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71.99%,強烈和極強烈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均在50%以上,劇烈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39.31%,實現了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多年來,泉州市大力推進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創建,德化、永春、南安3個縣(市)先后榮獲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縣),安溪縣在全省率先成功創建生態清潔小流域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在2018—2021年全省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中,泉州市連續4年獲得“優秀”等次。
以晉江、洛陽江中上游為重點,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消滅水土流失斑為主,選擇重點治理縣(市)、鄉(鎮),圍繞水源和農田保護、崩崗治理、生態茶果園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耕作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對斑施策、深層治理,全面打造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萬hm2,超規劃任務6.7萬hm2的79%;建設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124條,其中安溪縣山都小流域在全省率先成功創建“生態清潔小流域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將水土流失治理列入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以“生態宜居、興業富民”為目標,緊密結合安全生態水系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通過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重建,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綠色農業、特色產業、生態旅游業發展,實現文明和諧鄉風美,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十三五”期間,綜合改造茶果園坡耕地0.54萬hm2,全市生態茶園面積占比達70%,化肥農藥持續減量增效;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 459元,年均增長8.1%。
圍繞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工作的重點、難點、堵點,監管、監督檢查兩手發力,督促生產建設單位落實“三同時”制度;加強封山育林及陡坡地開墾管理,大力推行茶果園生態修復,推廣茶樹留高、埂壁留草等栽培耕作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退耕、退茶、退果還林,有效遏制人為水土流失。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福建省水土保持條例》及水土保持工作典型經驗為重點,充分借助電視廣播、微信平臺、網絡、報刊等宣傳媒介,不斷深化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持續開展水土保持宣傳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工地、進田頭等“六進”宣傳活動,有針對性地提升重點人群水土保持意識。
經過長期治理,泉州市水土流失面積已有了較大幅度減少,但目前全市仍存在1 130.38 km2的水土流失面積,其中安溪、南安、永春等縣(市)水土流失率仍遠高于全省平均值,其余的水土流失區域多處于二重山、三重山及遠山地區,流失強度高,流失地塊零散,治理難度大。
生產建設單位未嚴格落實水土流失防治主體責任的現象依然存在,面對更加嚴格的監管要求和開發建設強度不斷加大帶來的日益繁重的監管任務,水土保持監督執法體系還需進一步健全,多部門聯動執法機制有待推進,監管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泉州市水土流失防治資金主要來源于上級部門資金支持,近幾年雖然市、縣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但是仍難以滿足水土流失防治的需要,特別是部分山區縣(市)財政困難,水土保持配套資金籌措難度較大。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成就“金山銀山”的最大本錢[2]。近年來,泉州市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同時也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水土保持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持續、深入推進其高質量發展,才能為推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截至2021年末,泉州市共有農村人口355.69萬人,占總人口數量的46%,鄉村振興在泉州市社會經濟發展中處于尤為重要的地位。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水土保持工作必須科學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切合當地鄉村發展實際,注重將水土保持工作與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發展特色產業、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等有效銜接,激發現代農業產業活力,不斷改善鄉村的生態環境基礎,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貢獻水土保持力量。
泉州市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地貌特征使泉州生態環境存在先天的脆弱性,易發生水土流失,并由此可能帶來水土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加劇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威脅生態安全、防洪安全、飲水安全和糧食安全,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期許的突出的制約性因素。新時期,必須深入推進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重建水土流失區域的植被生態系統,加大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力度,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打造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麗泉州,是水土保持必須擔當的重要任務。
針對不同水土流失斑特性,因地制宜、對斑治理,持續消滅水土流失斑存量[3]。根據泉州市水土流失分布特征,林地、園地和建設用地是泉州市需要進行重點消斑治理的水土流失地類。應加強與林業部門的協同聯動,優化采伐方式,提升林地水土流失治理質量;加強對天然林的封育修復,對針葉林純林采取“去針套闊”等措施,優化調整樹種結構,提升森林質量和生態效益;加強與農業部門的協同聯動,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重點建設前有埂、后有溝、壁有草、旱能灌、澇能排,林網、路網和水網一體相連的坡地防治體系;堅定不移實施最嚴格的水土保持監管,督促生產建設單位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強化跨部門、跨區域聯合執法,有效遏制生產建設項目引發的人為水土流失。
針對水土流失率大于10%的重點治理縣(市),以鐵的決心和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削減水土流失斑存量,遏制增量,著力加快推進重點縣(市)“摘帽”進程。進一步摸清各縣(市)水土流失現狀分布,深入探索運用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開展水土流失圖斑落地,將水土流失斑塊分解到鎮、村一級,并劃定治理區、保護區、管控區、風險區等,盡快形成“水土流失防治一張圖”,做到“一縣一指揮圖”“一鎮一細化圖”[4]。加快推進縣域水土保持專項規劃編制進程,圍繞有效提升水土保持率的目標,將水土保持率“提率”目標分解到具體部門和鄉鎮。聚焦減少水土流失斑存量,按照“先易后難、先近后遠”的原則,積極謀劃、深度儲備一批精準消斑治理項目,統籌推進,精準施策,建立水土流失斑塊削減和治理措施臺賬。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考核“指揮棒”作用,壓實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水土流失防治主體責任。堅持示范帶動,積極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通過治理標桿,以點帶面、全域推進。
加快推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由減量降級向提質增效轉變,創新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打造“小流域+”模式,進一步提升治理成效。以經濟發達地區,城鎮、村莊周邊,重點水源區為重點,以小流域為單元,以山青、水凈、村美、民富為目標,結合美麗中國建設、鄉村建設行動和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等工作,因地制宜、統一規劃,實施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打造綠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提供更多更優的水土保持生態產品[5]。
深入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檔升級,更加注重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服務價值,實現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充分將水土流失治理成果與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發展特色產業、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等有效銜接,按照“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公司化運作,整合涉農資金,推動社會化治理,鼓勵和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林藥、林菌、林花等林下經濟,增強水土流失治理的主動性和可持續性。
充分發揮安溪鐵觀音、永春佛手等品牌優勢,加大生態茶園建設力度,以茶產業為基、茶文化為魂、茶生態為核,三位一體高質量發展,打造茶旅融合的新亮點。依托永春蘆柑、東璧龍眼、岵山荔枝、蓬華臍橙等特色林果產業,以優質水保生態產品、精品水保文化旅游等為抓手,著力培育生態采摘、生態旅游等富民產業,不斷提升經濟產業的生態質量。
泉州市及下轄各縣(區、市)要在精準謀劃、深度儲備項目的基礎上,通過國家重點工程、省級重點項目、省級生態村等多種渠道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嚴格落實地方財政配套投入,特別是要加大水土保持補償費專項用于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的力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大力推行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村民自建等制度,鼓勵和引導群眾、農民合作社、企業、村組集體等,采取以工代賑、林權及山地經營權流轉、資金入股等形式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積極探索農產品深加工頭部企業對來料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反哺”,強化企業和農戶的生態責任擔當。
進一步發揮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統籌指揮、組織協調和綜合推進作用,緊緊圍繞本地區治理、保護和預防目標任務,深化落實河湖長制,全面推行林長制,建立統一協調、分工協作的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和治理部門聯動工作機制,調動社會力量和群眾積極性,充分凝聚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合力,加快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水土保持工作體系[6]。
強化科技支撐,結合水土保持業務需求,加快推進智慧水保建設,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監測、監管和執法能力。圍繞水土保持生態價值實現機制、生態茶果園建設管理、面源污染防治、城市水土流失防治等泉州市水土保持工作中面臨的難點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積極開展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和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示范推廣,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