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若琦

孩子剛出生時,父母關心的是如何把孩子養得更健康;等孩子逐漸成長后,父母開始操心孩子的學業問題。但其實,當孩子開始參與集體生活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成長中重要的一環。而現實情況是,當一些孩子因為人際關系引發苦惱時,大部分家長并不知道該如何去解決。
上初中之后,姚遠(化名)不止一次地向父母提出自己不愿意去學校的事,但父母一直沒當回事,只是一個勁兒地對他說:“如果不讀書你能干什么?”
因為不知道如何向父母和老師傾訴自己的心事,姚遠只能每天躲在自己的房間里默默流淚,然后擺出消極對抗的姿態:有幾天早上父母叫他起床,他充耳不聞,怎么叫他都不起來。一開始他只是每周一兩天不去學校,發展到后來,他一周三四天都不去學校。
姚遠的父母漸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上個學期,他們去學校找老師,想搞清楚姚遠到底怎么了。但老師也沒察覺到姚遠的異樣。老師向姚遠的同桌和其他同學打聽,大家也都說沒有與姚遠發生過沖突,只覺得他日常比較沉默寡言。
等到了心理咨詢師那里,姚遠才吐露了自己的心聲。原來,他一直不知道怎么融入同學們的圈子。
姚遠的父母很忙,從小只關心他的成績,平時總把他關在家里做題,所以小學階段,姚遠在學校里的人際關系就不太好;上了初中,同學們聊的都是電視、電影、手機上的一些話題,姚遠平時很少接觸這些,經常聽不懂同學們在說什么,所以在班上逐漸被邊緣化,這讓他十分痛苦。
但當姚遠向父母訴說自己的苦惱時,父母并不樂于為他答疑解惑,而是覺得“懂那些也沒用,你好好學習就行”。所以姚遠苦苦撐了一個多學期后,就不愿意再去學校了。
心理解析: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它能夠促進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姚遠父母的這種處理方式,無法減輕姚遠當下面對的人際壓力,所以姚遠直接不去學校,對抗父母的無視。廣西南寧心海岸心理咨詢中心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趙麗波表示: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除了學習知識,開闊視野、拓展思維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家長不能一味杜絕孩子使用手機和電腦,要適度給孩子了解世界的機會。此外,家長有時間也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帶孩子了解不同的名勝古跡、文化傳說等,豐富孩子在讀書學習以外的人生體驗,這樣孩子在同齡人群體中才能有談資。
吳耀(化名)是在高一出現了賴學的情況,而究其原因,是他與唯一要好的同學分開了。
吳耀很喜歡汽車模型。和大部分男孩愛玩的玩具車不同,汽車模型是完全依照真車的形狀、結構、色彩,甚至內飾部件,嚴格按比例縮小而制作的模型,有的還限量發行。父親去上海、北京出差時,常會為吳耀在當地搜羅一些汽車模型,作為吳耀學習成績進步的獎勵。
上了初中后,吳耀無意間發現同班同學邱亮(化名)也是汽車模型愛好者。兩人很投緣,大部分時間都聚在一起聊汽車模型,而且邱亮比吳耀更精通汽車模型,家里甚至還有一些附了收藏證書的汽車模型。在邱亮的介紹下,吳耀還接觸了一些專業的汽車模型論壇,了解到更多關于汽車模型的收藏知識。
邱亮這個小伙伴,讓吳耀的課余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兩人不僅周末常在一起玩,每晚寫完作業還不忘煲一會兒電話粥。有一年暑假,兩人還結伴參加過一個汽車模型論壇舉辦的活動,并在活動上見到更多玩家收藏的高端汽車模型,增長了不少見識。
可等吳耀上高中后,這樣的生活便不再有了。為了方便通勤,他不得不搬去學校附近居住。而邱亮讀的是一所職高,吳耀的父母覺得他繼續和邱亮“混”在一起可能會影響學習成績,所以也不希望他們繼續見面。
對吳耀來說,一邊是戛然而止的友誼,生活里重要的寄托沒了;一邊是更沉重的學業負擔,身邊大部分同學都很優秀。這讓原本陽光開朗的他變得情緒低落,不想吃飯、不想說話,也不想上學。
心理解析:廣西民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雷湘竹表示,每個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求,孩子也一樣,他們跟朋友在一起可以獲得更多歸屬感。就吳耀的情況而言,他的父母并沒有意識到唯一的小伙伴對他而言有多重要,只是擔心別的孩子給他帶來了不好的影響,這其實更多的是出于父母的價值判斷。
雷湘竹表示,孩子之間的人際關系其實很簡單,他們交往只是因為在一起很開心,但不少家長并不在乎孩子的這種開心,只會根據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跟學習好的同學做朋友,別跟壞孩子在一起玩等等,這會讓孩子在人際交往時產生很多矛盾和困惑。其實,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孩子成長的需要,家長還是要適度放手,讓孩子能夠單純地享受友誼和交往的快樂,這也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孩子的課業負擔。
上小學時,悠悠(化名)就一直獨來獨往,平時沒有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一直到上了初中,她還是沒什么朋友,不與人打招呼,性格越來越孤僻。
當被問到為什么不愿意和同學相處時,悠悠覺得同學們成天“說廢話”,尤其是女生們聊的明星八卦,她連聽都不愿意聽。她喜歡有事說事,沒事就不說話,所以她不愿意與同學們聊天。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家里,每次奶奶問她吃飯沒,或者媽媽問她衣服好不好看,她都懶得回應。
對別人漠不關心的悠悠,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班級的氛圍。有的同學一見她過來,就不再說話,生怕看到她鄙夷的目光。有的同學看不慣她的冷漠反應,甚至偷偷捉弄她,看她被嚇一跳或者生氣了就開心。這也給悠悠造成了困擾,但她也不知道該如何與同學們好好相處。
悠悠不愿意“說廢話”,這與她的家庭環境有一定的關系。悠悠的父親在家成天看新聞、聊時事,以至于讓悠悠覺得新聞和時事才是值得聊的話題,家里缺乏關于日常生活的語言。帶悠悠去接受心理咨詢時,悠悠的媽媽表示很反感這樣的家庭氛圍,不想聽丈夫成天聊那些“高大上”的話題,所以常常不接話、不回應,但卻不知道這對女兒也會造成影響。
心理解析: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說的話如果90%以上是“廢話”,那么他就會快樂;如果“廢話”不足50%,那他的快樂感則不足。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和親密的人說“廢話”是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輕松的交流也有助于促進彼此的關系。廣西民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雷湘竹表示,通過心理咨詢改變對“廢話”的認知后,悠悠逐漸接受了在生活中也需要通過生活的語言與別人聯結的觀念,而她的父母也有意識地改變了家庭氛圍,這也幫助悠悠逐漸學會通過“摻和”“搭訕”,與別人建立人際關系,并融入集體。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