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輝輝
自主可控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要求,是當前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建設自主可控的先進制造業體系是積極應對國際經濟形勢變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堅持獨立自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
工業經濟是張家港這座新興港口城市的立市之基,面對逆全球化傾向對全球產業鏈造成的沖擊和傷害,建設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對張家港經濟發展顯得至關重要,也是張家港工業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產業基礎。“十四五”開局之年,張家港工業經濟再創新高,2021 年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842.44 億元,突破了5000 億元大關,增長19.7%;實現營業收入7171.82 億元,增長24.1%;利潤總額431.36 億元,增長55.2%;利稅總額555.41億元,增長45.3%,其中規上工業總產值和利潤總額均創歷年來新高。
在張家港現有產業中,冶金、機電、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集群效應明顯。2021年全市五大主導行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93.4%。其中,冶金已經初步形成了從初級產品到深度加工較為完整的鋼鐵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代表企業主要有沙鋼、永鋼、浦項、攀華、華偉等,2021年整個冶金行業實現產值2740.56 億元,增長26.4%,占規上工業的46.9%。機電產業集聚了海陸重工、張化機、中集圣達因、圣匯裝備、富瑞特裝等一批能源裝備企業,2021 年全行業實現產值1002.26 億元,增長12.0%,占規上工業的18.9%。化工產業擁有陶氏化學等一批全球500 強化工巨頭以及華昌、東華能源、富淼科技等本土骨干企業,2021 年全行業實現產值867.33 億元,增長18.2%,占規上工業的14.8%。紡織產業形成了棉紡織、毛紡織、針織、服裝、化纖、印染等多品種、寬領域的產業格局,擁有華芳、澳洋、駿馬、東渡、鹿港等一大批龍頭骨干企業,德積街道氨綸紗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0%左右,2021 年全行業實現產值505.61 億元,下降1.7%,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65%。另外,食品產業形成了以梁豐乳業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業,2021 年產值342.11 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5.86%。
隨著創新轉型升級的不斷加速,全市新興產業蓬勃發展。2021 年規模以上新興產業產值更是達到了2732.06 億元,增長14.4%,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46.8%。其中,新材料行業產值1615.97 億元,增長14.1%;高端裝備行業產值506.18 億元,增長4.3%;新能源行業產值257.04 億元,增長32.1%;智能電網及再生利用行業產值271.23 億元,增長24.0%;新醫藥及其他行業產值81.64 億元,增長10.4%。
“十四五”開局之年,張家港工業經濟再創新高,2021 年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842.44億元,突破了5000 億元大關,增長19.7%;實現營業收入7171.82億元,增長24.1%;利潤總額431.36 億元,增長55.2%;利稅總額555.41 億元,增長45.3%,其中規上工業總產值和利潤總額均創歷年來新高。
2020 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是1.73%,低于江蘇全省平均水平(1.93%),而且創新型領軍企業不多,關鍵核心技術與零部件對外依賴性較大,高端裝備、基礎材料、關鍵芯片等很大程度依賴進口。
制約因素。張家港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表現在:一是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張家港冶金、化工、紡織等制造業整體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大多數企業仍以加工制造為主、基礎產品比重大,研發設計、運維服務、集成總包、供應鏈管理、關鍵零部件等高附加值環節及產品發展相對不足。二是優質企業群體有待進一步做大。2020 年,張家港市工業企業有17000 多家,其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 萬元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僅有1383 家。而在新興產業領域,則缺少創新能力強、行業帶動作用明顯的頭部企業。三是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2020 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是1.73%,低于江蘇全省平均水平(1.93%),而且創新型領軍企業不多,關鍵核心技術與零部件對外依賴性較大,高端裝備、基礎材料、關鍵芯片等很大程度依賴進口。四是土地資源供應不斷趨緊。張家港全市土地開發強度已接近34%,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地區國土開發強度達到30%已經是警戒線,超過該強度,人的生存環境就會受到影響,工業用地供應會越來越少,制約企業的發展壯大以及新引進項目的落地。五是“碳排放”約束日益嚴峻。張家港冶金、機電、化工、紡織等傳統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基數和能源消耗量較大,主要污染物單位國土面積排放強度均超過江蘇全省平均水平;規上工業能耗占江蘇全省近十分之一,占蘇州超五分之二,是全省最大的用能縣(市、區),工業發展環境壓力較大。
2021 年5 月,為貫徹落實國家、江蘇省、蘇州市產業鏈工作精神,張家港市制定了《關于建立“鏈長制”推進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開始以“鏈長制”推動產業鏈發展。通過聚焦冶金新材料、智能裝備、化工新材料、高端紡織4 條特色優勢產業鏈,以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鋰電、氫能、光伏)、數字經濟、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先進特色半導體(光電、集成電路)4 條新興領域產業鏈,科學部署產業規劃、政策扶持、項目謀劃、招商引資等重大事項,加快構建完善八大主導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做高產業能級、做強產業競爭力。
在建立“鏈長制”的同時,張家港制定了“八個一”推進機制。即一條產業鏈由“一位市領導、一個推進小組、一個發展規劃、一個支持政策、一個產業聯盟、一個牽頭部門、一批重點企業、一批服務平臺(專家智庫、創新載體、產業基金等)合力推進”,牽頭解決產業鏈推進工作中的共性問題、關鍵難題。
厘清“四個一”現狀。為摸清8 條重點產業鏈 “一園一業一基金一隊伍”(一個園區要發展什么主導產業,現有哪些重點企業,有沒有配套的產業基金,有沒有招商隊伍、服務隊伍、專家智庫等)具體情況,專班會同各鎮(區),對全市特色產業園區基本情況進行梳理,目前全市8 條重點產業鏈主要落在35 個特色產業園區,規劃總面積13.3 萬畝。
繪出“四個圖譜”。完成每條產業鏈的“產業鏈條圖、重點企業圖、重點項目圖、重點招引圖”等4個圖譜的繪制工作。“圖譜”包含了8 條產業鏈和細分產業的產業鏈全景,指明了重點企業的主要布局和擬開展、在建重點項目情況,以及張家港市各產業鏈的缺項、短板和關鍵環節,招引方向等。產業鏈條圖就是整個產業鏈各個節點的全身畫像;重點企業圖就是在相應產業鏈上有哪些現有企業,這些企業分別在產業鏈的哪個節點上;重點項目圖畫出了各板塊新招引和老企業增資擴產的重點項目落戶實施后,對整個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有哪些作用;重點招引圖畫出了現有產業鏈還缺哪些項目,新項目適合落戶在哪個地方,國內外潛在的招引對象、相關知名企業有哪些。
成立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聯盟。將各領域的專家、機構、團體吸納進聯盟,發揮組織優勢和協調聯動作用,調動各方面資源,圍繞產業賦能、生態培育、信息共享、資金融通、產品孵化等,提供全方位服務。成員主要包括:一是產業鏈“鏈主”企業和關鍵節點企業。二是全國范圍內的專家智庫。三是產業基金、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等。四是上海交大、蘇州大學、江科大等高等院校。五是中科院、信通院、省紡織工業設計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六是中細軟、蘇高新創客驛站、東城科創園、保稅區供應鏈實驗室等創新平臺。
加快構建和完善重點產業全產業鏈,努力形成產業鏈發展閉環,提高產業經濟效益、鍛造產業鏈韌性。認真研究地區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強化產業鏈分析和市場調研,統籌規劃產業空間布局,實施延鏈行動。
舉辦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2021 年6月26 日,“多鏈融合提質增效”張家港市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大會順利舉辦。通過大會,張家港首先成功引入南京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上海工業互聯網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機械工業集團首席專家、江蘇省冶金行業協會會長、江蘇省化工行業協會會長等高級“智囊團”,擴大了產業鏈智庫資源。其次簽訂產業項目,夯實了項目基礎,助推產業鏈與供應鏈、創新鏈、金融鏈協同發展。再次發布產業基金,聚合了資本力量。張家港市現有45個產業基金,規模為575 億元,持續為重點產業鏈發展輸入不竭動力。
聚焦“破桎梏”,圍繞產業鏈重要節點,加強創新能力提升。運用科技創新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桎梏,實現技術和產業突圍的關鍵舉措,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可以將產業鏈中舉足輕重的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實現本土化,才能掌握創新鏈和產業鏈的主動權。首先要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通過組織省內科研院校和龍頭企業協調開展前沿技術、關鍵共性技術、重大產業技術等創新研究。堅持開放創新,大力培養和引進國內外高技術人才和團隊,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以自主創新實現關鍵技術、核心元器件和關鍵材料的自主化突破,打破對國外技術和產品的依賴,帶動全省乃至全國制造業發展升級。其次要鼓勵企業加強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提升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水平,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更高質態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構建產學研聯動創新平臺,加快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國家和省級創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布局和建設。最后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載體建設,支持行業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大首臺套重大裝備、首批次創新材料、首版次國產軟件推廣應用等政策再落實落細,加大對本地企業和產品的支持,推進高端軟件和零部件的自主替代。
聚焦“鍛長板”,圍繞產業鏈基礎能力,健全產業鏈完整度。順應全球產業變革大趨勢,瞄準世界產業制高點,搶抓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機遇,健全高端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對現有優勢產業,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技術提升工程,加強和鞏固領先地位;對尚未形成比較優勢但具有一定局部優勢和戰略地位的產業,加大引導與投入,充分利用好資金、平臺、市場等有利條件,力爭在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實現更大提升。與此同時,加快構建和完善重點產業全產業鏈,努力形成產業鏈發展閉環,提高產業經濟效益、鍛造產業鏈韌性。認真研究地區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強化產業鏈分析和市場調研,統籌規劃產業空間布局,實施延鏈行動。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鏈精準招商,圍繞產業引進項目,突出企業主體招商、以商招商,吸引戰略合作伙伴和上下游企業,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梳理重點產業鏈、重點企業和產業鏈關鍵環節、關鍵產品,明確產業鏈主攻方向,加強產業基礎配套建設。推動特色產業集群向上下游延伸,加快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高產品的經濟附加值。
聚焦“補短板”,圍繞產業鏈薄弱環節,補齊產業鏈關鍵節點。對產業鏈薄弱環節,統籌各種資源、加強政策聚焦,集中力量進行攻關。從重視應用研究轉向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從強調模仿創新轉向更加強調原始創新,從鼓勵迭代性技術創新轉向更加鼓勵顛覆性技術創新,著力解決在既有產業鏈技術基礎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增強技術的自主性和競爭力。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和企業主體作用,支持重點行業、高端產品、關鍵環節轉型升級,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和創新,加快工業裝備與產品的智能化升級,全面提升制造業重點行業和企業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實現產業鏈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另一方面要增強現代產業鏈的文化底色,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產業地標和品牌,加快建設并實施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江蘇制造質量技術標準體系,引導企業增強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能力,推動優勢技術和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聚焦“強企業”,圍繞產業鏈主導企業,筑牢產業鏈安全基石。以產業鏈主導企業為突破口,加快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骨干企業,持續增強企業研發設計的硬實力和產品的市場開拓力,筑牢產業鏈安全基石。支持“鏈主”企業和具有“鏈主”潛質的企業開展兼并重組、股權并購,提高產業垂直整合度,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資源整合、優化配置和要素共享。統籌推進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隱形冠軍”“獨角獸”企業的培育,引導和支持企業專注細分領域,圍繞主導產業、龍頭企業進行協作配套,做精做專做優產業關鍵環節,提高產業鏈各環節競爭力。加快探索實施“鏈長制”等工作機制,在先進制造業集群基礎上,對重點產業集群實行“一鏈一策”,對重點企業實行“一企一策”,有效發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產業鏈建設中的服務功能和引領作用,推動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形成較強的根植性。繼續深入優化營商環境,加大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切實保障主導企業輕裝上陣、安心經營,平等競爭、提高水平、加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