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瑞
房縣,古稱房陵,隸屬于湖北省十堰市,地處“秦陜咽喉,荊襄屏障”,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全縣面積5110 平方公里,轄12 個鎮、8 個鄉,截至2021 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為46.6 萬,常住人口36.9萬,其中常住城鎮人口16.69 萬,城鎮化率45.23%,農村常住人口20.21 萬,占比54.77%。
中藥種植基礎良好。房縣境內中藥材品種有2518 種,覆蓋《本草綱目》中70%的中藥材品種,覆蓋全國常用藥材品種90%以上。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32 萬畝,年產量10 萬噸,重點培育了軍店、化龍、門古、上龕、五臺等5 個專業鄉鎮,25 個專業村。
加工企業龍頭集聚。全縣有規模以上龍頭中藥材加工企業8 家,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有5 家,高新技術企業5 家,上市企業1 家,加工產品涵蓋中藥片劑、膠囊、提取物、注射液、顆粒劑、丸劑、糖漿劑、中藥保健茶等。
電商物流基礎完備。房縣基本建成“136”特色電商物流綜合服務體系,即1個公共服務平臺,3 個公共服務中心(電商公共服務中心、電商物流快遞共配中心、O2O 展示中心),6 大服務體系(鎮村服務站網絡體系、電商營銷服務體系、電商供應鏈服務體系、三級物流配送服務體系、電商培訓服務體系、電商精準扶貧服務體系),被列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武當及圖”“房陵本草”獲中國馳名商標,“房陵牌丹參”“房陵本草牌柴胡”“房陵本草牌白芨”“武當牌克林新”“百草傳奇”榮獲湖北名牌產品。“房縣北柴胡”“房縣白芨”“房縣絞股藍”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22 年,房縣黃精和虎杖分別入選湖北“十大楚藥”和“五大特色藥材”。
三產融合不斷深入。一是農工融合,初步形成以神農本草、葵花藥業、三鑫生物、武當動物藥業為龍頭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全縣中藥材加工產值達到25 億元。二是農旅融合,全縣休閑農業綜合體達到437 個,從業人員3100 余人。三是農網融合,建成房縣貢禮京東房縣館、房州味道等電商銷售平臺,發展電子商務銷售企業81 家,農產品銷售網店3200 多個,鎮村兩級電商服務站點180 個,農產品網上年交易額突破1 億元。
科技支撐堅實有力。一是農技干部扎根一線,為藥農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工作。二是企業重視自主研發,陵州藥業、武當動物、葵花武當、神農本草、三鑫生物5家藥企被評為高新技術企業。三是產學研合作卓有成效,先后與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醫藥學院建立產學研協作機制,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3 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 個,中醫藥種子種苗繁育基地15 個,通過開展科研攻關、技術創新等系列活動,為中藥材產業鏈賦能增效。
建成房縣貢禮京東房縣館、房州味道等電商銷售平臺,發展電子商務銷售企業81 家,農產品銷售網店3200 多個,鎮村兩級電商服務站點180 個,農產品網上年交易額突破1 億元。
規模相對偏小。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基地規模32 萬畝,規上中藥材加工企業僅有8 家,專業合作社118 家,中藥材加工年產值約25 億元,整體與“發展中藥材100 萬畝(含野生)、生物醫藥綜合產值100 億元”的目標有較大差距。
加工轉化不足。房縣現有中藥材精深加工能力有限,中藥材企業多為初加工、植提等,產值不高,產品研發創新不夠,資源優勢未得到很好的轉化,加工產品單一,馳名全國的中醫藥產品較少。
品牌多而不響。房縣目前雖然有中藥材地理標志產品4 個,“房六味”集體商標1 個,湖北省著名商標5 個,但沒有像“蘄艾”等知名度高的大品牌,中藥材產品市場認知度較低,品牌效應不高。
三產融合不夠。房縣在中藥材三產融合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實踐和探索,但是產業橫向發展和縱向深化都還不夠,產業自發性強、分散度高,構建秦巴山中醫藥大健康融合發展格局任重道遠。
圍繞“打基礎、強鏈條、建平臺、創品牌、抓項目、增產值”的工作思路,以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為引領,推進中藥材產業鏈穩鏈、強鏈、延鏈、拓鏈,推進中藥材產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引領全縣中藥材產業轉型升級,到2025 年建成房縣中藥材產業集群,爭取實現生物醫藥產業“四百”目標(即基地100 萬畝,包括人工種植50 萬畝、野生管護50 萬畝;產值100 億元;市場主體100 家;科研人員突破100 人),助力房縣打造全國中醫藥產業強縣。
穩鏈——夯實種植基礎,建設百萬畝中藥材基地。一是加強中藥材種苗繁育。加強良種資源保護開發,建立房縣“神農中藥材資源庫”;加大中藥材良種選育和推廣,篩選批次可標記、質量可追溯的“精準藥材”種源,滿足藥企品質穩定性和一致性需求;支持種苗企業分品種建設良繁基地,實施提純復壯、組培快繁,促進種子種苗專業化、現代化生產,提升優質種源供應能力。
二是壯大道地中藥材基地。提升種植條件,持續加強基地整治、灌溉管網和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種植技術,大力推廣山地中藥材、林下中藥材、糧藥間作等模式,打造山區農業集約化用地樣,實施道地藥材人工撫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態栽培,堅持綠色種植,實施有機肥替代,落實綠色防控措施;推廣標準化種植,以企業“訂單式”種植為主,以“房六味”(虎杖、北柴胡、黃精、白芨、蒼術、艾葉)為重點推廣品種,以門古寺、上龕鄉種植方式為樣板,推廣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打造九道-上龕-門古-軍店-化龍百公里中藥材示范帶。
強鏈——做強中藥材加工,提升中藥材產品價值。一是布局產地初加工項目。加快推進中藥材重點鎮村、集散地積極發展中藥材初加工企業,引導初加工企業按照藥品級、食品級、工業級對中藥材進行規范化的產地初加工,實現中藥材清潔化、連續化、自動化、標準化加工,保障中藥材品質。
二是提升中藥材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推動現有企業提升改造,做大“房六味”中藥材提取產業,拓寬中藥材加工產品領域,推進道地中藥飲片集約化、高端化發展;推進中藥材衍生產品加工,加強藥食同源食品和中藥材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美容日化產品、中獸藥和食品添加劑等開發和應用,豐富產業內涵,補齊增值短板;加大招商引資。以中藥材提取、中藥飲片、中藥材衍生加工等領域為重點,定向招引大型中藥材精深加工企業到房縣開展投資或并購,補齊縣內中藥材精深加工短板。
三是打造中藥材加工產業集聚平臺。引導和推動中藥加工企業向東城工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集聚,引導中小型園區通過規劃調整、兼并重組、聯合建設等方式做大做強,積極培育以東城工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為主的百億中藥材加工產業集群。
延鏈——完善交易、研發、社會化服務環節,強化中藥材產業支撐。一是完善中藥材現代流通體系。以神龍源中藥材倉儲物流交易中心為主要平臺,構建中醫藥市場交易聯合體,統一對接市場,統一平臺銷售,做大做強中藥材專業市場,打造全國領先、輻射鄂豫陜渝的藥材集散中心。結合智慧城市建設,打造“互聯網+”智慧醫藥物流平臺。
二是提升中藥材科技研發能力。搭建研發平臺,進一步整合科技研發資源,搭建研發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打造產學研聯合體;加強中藥材產品研發,以中藥飲片、中藥顆粒、中成藥生產工藝、動物用藥、質量標準等有關研究為重點,推動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加快傳統中藥二次開發、篩選名方驗方,聯合申請醫院制劑批準文號,同步開展新藥上市前研究。同時,完善中藥材標準技術體系,制定修訂道地藥材種子種苗、種植生產、產地加工、商品分級、質量檢測、包裝儲運等系列標準,提升道地藥材生產標準化水平。加強中藥材質量檢測和質量追溯,建設房縣中藥產品檢驗檢測中心,為房縣企業及周邊地區提供產品研發、質量檢測服務,構建中藥材全程質量可追溯體系,確保質量安全有效。
三是開展中藥材社會化專業服務。引領各鄉鎮成立中藥材產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力推廣“服務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服務主體+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等組織形式開展社會化服務。大力培育約定有合同、服務有標準、過程有記錄、人員有培訓、質量有保證、產品有監管的“六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拓鏈——推進藥文旅融合發展,拓展中藥材產業多功能。一是全力打造“神農藥谷”品牌。樹立房縣“中國神農藥谷”總體品牌形象,以“房六味”道地藥材為主,進一步打響“中國虎杖之鄉”“中國北柴胡之鄉”“中國保健中藥材之鄉”名號。加快有代表性中藥品種的商標注冊,鞏固“房陵本草”等現有優勢品牌基礎上,積極再培育一批新品牌。積極引導企業參加地理標志保護品種、馳名商標、湖北省著名商標、湖北省名牌產品的認定,形成企業自主產品品牌;加強品牌推廣,以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宣傳推介為主線,線上線下相融合,不斷提升房縣中藥材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是弘揚神農中藥文化。在美麗鄉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園區建設、城市建設中植入中醫藥文化元素,打造以中醫藥元素為核心的“網紅”村、鎮、街,提升房縣中醫藥城市形象。組織創作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創意作品和文化精品,通過開展中醫藥科普知識巡講、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等多種形式,推進房縣中醫藥文化廣泛傳播。
三是推進“中藥材+”融合發展。依托“神農本草”、武當中藥等中醫藥文化名片,結合房縣自然生態資源,開發中藥材特色旅游路線,建設中藥材特色旅游小鎮。推進藥材種植、科研、觀光融合發展,打造集生態觀光、農業休閑、科研教學、技術培訓、中醫藥科普為一體的示范基地。創新“醫、藥、食、養、游”的養老養生服務體系,吸納周邊康養人群,打造秦巴山中醫藥大健康體驗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