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學明
我國幅員廣大,擁有大量的縣級行政區,截至2022 年底,我國共有1864 個縣(含縣級市、自治縣、旗和自治旗),面積約為845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88%。同時,我國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大量的縣級行政區均為以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業縣,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基本上是依托大量的農業縣來實現的。然而目前,我國縣域經濟尤其是廣大農業縣的發展質量及成效仍需進一步提升。因此,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實施及農業強國戰略的持續推進,以特色農業產業為抓手促進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成為重要路徑之一。
從GDP 方面來看,2020 年我國縣級行政區GDP 總量約為39.12 萬億元,占全國GDP 總量的38.5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國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近76%。從人口總量方面來看,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縣域地區戶籍人口總量為8.88 億人,常住人口總量為7.45 億人,分別占我國人口總量的62.93%、52.80%。從發展均衡性方面來看,2020 年我國“百強縣”的分布中,東部地區占67 個,其中江蘇25 個、浙江18 個。而38 個“千億縣”中,東部地區占31 個,其中江蘇16 個,浙江9 個。從特色農業產業方面來看,截至2020 年底,我國全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已達3090 個,其中數量較多的地區均為四川、貴州、陜西等農業大省。
有助于打造縣域產業競爭力。發展縣域特色農業產業,實質上是對縣域特色農業資源的商業化、產業化的開發利用。隨著縣域特色農業產業打造的不斷成熟及深入,所形成的相關農產品的吸引力及品牌效應也會持續顯著。一方面能夠吸引或創造越來越多的市場需求,并促進相關市場占有率及產業收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動上下游關聯產業的發展以及產業鏈規模效應的形成。即圍繞特色農業產業所形成的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將有力促進縣域差異化產業競爭力的形成及深化。
有助于提高縣域知名度。隨著縣域特色農業產業打造的持續深入及相關品牌效應的不斷提升,對產業所在縣域知名度的提升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隨著縣域知名度的提高,對其他產業也會產生一定的帶動作用,其中較為直接的即如文旅食宿行業等,當然這其中也需要政府部門的科學引導與積極作為。同時,縣域知名度的提高也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資,一方面能夠促進特色農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進其他產業或地方基礎設施的發展,從整體上提升當地綜合實力。
有助于增加縣域財政收入。在縣域特色農業產業及相關一二三產業得到發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礎上,對于縣域經濟的一個最直接影響即是有助于增加縣域財政收入。具體來看,一是隨著特色農業相關產業規模的擴大及相關主體經營效益的提升,能夠切實推動各類稅費繳納數量的增加,從而直接增加縣域財政收入。二是隨著特色農業相關產業的持續發展,能夠有效帶動地方就業,并拉動當地如房地產、醫療、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從而間接增加縣域財政收入。
有助于其他農產品品牌培育。從實際來看,縣域農業產業并不單一,往往由多種農產品所構成。當成功打造出一個縣域特色農業產業并形成較強的品牌效應時,會形成對該縣一定的品牌認知,在此基礎上則有助于打造其他縣域特色農業產業。一是可將單一品類的品牌效應擴展到其他也具備一定資源優勢的農產品品類上,形成新的特色農業產業。二是可將單一品類的品牌效應擴展到某一大類,并形成該大類的品牌效應。如當在某種特色水果上形成品牌效應時,可以逐漸擴展到其他水果領域,形成縣域特色水果品牌。
對于在某種農產品生產方面同時具有優勢自然資源的多個縣域,可聯合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此時可以選擇一個相對宏觀的地域作為產業品牌的地域承載,如“川西”“陜南”等。
發展特色產業,是增加農民收入、壯大縣域經濟和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近年我國特色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目前來看,特色農業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面臨著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支撐不足、農產品品質不高、生產效率較低等方面的困境,亟需破解。
品類同質化嚴重。如前文所述,我國幅員遼闊,多數縣域往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自然環境,因此會導致很多縣域的農產品品類基本相同,即品類同質化嚴重。這種情況極有可能導致多個縣均以一種農產品作為本地特色農業產業進行打造,其影響即是在該品類上無法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產業品牌,消費群體對于同一農產品品類面臨著多個產業品牌,很難形成顯著的品牌認知度及忠誠度,極大影響了品牌黏性的提升。此外,當多個縣均圍繞一種農產品打造特色農業產業時,理論上也會導致各種惡性競爭的出現。
發展資金不足。特色農業產業的打造及發展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對于農戶(生產主體)而言,需要一定的資金購置種子、化肥等農資,并且在遭遇自然災害時能夠保證生產的持續性;對于相關企業而言,需要大量資金以實現擴大再生產的目標,且充足資金同樣有助于抵抗經營風險。而目前在農業領域,融資難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農業領域相關主體經營規模普遍偏小,缺乏商業銀行所認同或接受的抵押標的,同時我國涉農擔保相關措施仍有待進一步深化完善,尚無法完全滿足涉農主體的融資需求。
人才及技術能力弱。在農業與技術結合不斷深入的今天,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更是需要較強的人才及技術投入。如特色農業的育種、培植、生產,以及產業化運營、市場營銷、品牌打造等,都需要一支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及相應的技術支撐。但目前實際情況是,除了個別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以外,絕大部分縣域對于人才的吸引力都相對較弱,尤其是涉農領域,專業人才缺乏的現象更為突出。人才的缺乏進一步導致特色農業產業研發的不足,進而對特色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產業興,則縣域興。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而產業發展重在特色。特色產業具有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內涵、產品市場優勢等,能夠促進縣域經濟特色化發展,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因此,發展縣域特色農業,必須立足縣情,發揮優勢,走生態化、高端化、規模化、差異化發展之路。
“差異+協同”發展。一是縣域政府主管部門應積極主動尋找較其他地區具有一定差異性的縣域特色農業品類,并加以科學的鼓勵、引導及支持,爭取發展為本縣的特色農業產業。二是對于已在某種特色農產品產業化方面取得一定發展成效的縣域,可以與其他合適的縣域圍繞產業鏈形成產業聯動,如可根據實際情況,由其他縣域承擔一定的后期加工、物流儲運等功能。三是對于在某種農產品生產方面同時具有優勢自然資源的多個縣域,可聯合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此時可以選擇一個相對宏觀的地域作為產業品牌的地域承載,如“川西”“陜南”等。
破解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題。一是縣域政府部門應牽頭與各商業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進行積極溝通協商,并通過政府信用背書,向商業銀行等爭取更多更優惠的信貸支持。二是省或地市級政府部門應鼓勵本級商業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加強對縣域特色農業產業的支持,并組織各方共同探索制定符合目標縣域特色農業產業特點的差異化信貸產品。三是各級政府部門應繼續積極推動國有涉農擔保機構的發展及相關功能的進一步深化,通過為相關涉農主體提供強有力的擔保,切實緩解縣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困難。
建設專業人才隊伍。一是通過縣域政府部門與地方(包括省、市級)相關專業院校開展戰略合作,通過開設相關專業課程或制定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實行“訂單制”的人才培養并提供較為固定的就業渠道。二是通過設立專門的津補貼、研發經費支持、科研成果獎勵,或在住房、教育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等措施,切實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及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