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賽宇
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為推進新時代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根本指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依托資源稟賦,突出區位優勢,大力探索適應縣域縣情的差異化發展之路,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和綜合競爭力,才能全面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受區位條件、地理環境、資源要素等限制,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與東南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明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如何找準路徑,加快縮小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是欠發達地區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產業結構不優,發展動能不足。產業是經濟持續穩健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基礎。然而,由于受自然地理、資源稟賦等影響,欠發達地區工業底子薄、工業化起步晚,縣域經濟生產集約化水平低,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差,企業關聯度低、分工協作不夠、產業結構單一。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工業增長乏力和農業產業化不足的雙重困境下,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著動能不足、產業發展滯后、產業體系不全,產業生態脆弱、鏈條短、層級低、規模小、競爭力弱以及本地依附度低、帶動能力不強等諸多制約。
高端要素難以集聚,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借助于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踐行現代化發展理念,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舉措。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薄弱、科研水平和發展觀念相對落后等因素影響,導致欠發達地區對高素質人才、技術、資金等高端要素的吸附能力偏低,難以形成創新動力。
民生事業建設滯后,難以滿足群眾需求。一直以來,欠發達地區由于自身經濟實力弱、財政收入少負擔重等問題,民生保障建設投入不足,導致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公共服務水平不高。特別是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配置,在縣域內的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明顯,無法充分滿足全體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
發展環境還需優化,行政效能有待提升。良好的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欠發達地區政府部門履職能力不強,服務意識有待提升,比如在招商引資以及項目建設時,少數主管部門沒有樹立較強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涉及部門較多的項目依舊表現出申報材料多、辦理流程復雜、服務效率不高等現象,行政效能和群眾期待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同時,政府部門職權交叉情況依然存在,一個審批事項由幾個部門多頭管理,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審批資料不能互通共享,推諉扯皮現象仍時有發生。
資金短缺較為嚴重,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完善的基礎設施是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但欠發達地區由于財力有限、預算緊張、缺乏專業管護人員、管護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客觀原因,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管理養護不到位現象較為普遍。加之欠發達地區難以吸引外部資金和資源,高品質項目較少,導致工業發展緩慢。另外,欠發達地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設施農業占比偏低,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導致農業發展質效不高。
要著力構建以市場機制為導向,金融主體多元化和金融服務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通過多種途徑吸引民間資本參與農村金融服務。
協同共進,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一方面要以培育新型農民為重點,不斷提高農民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大力發展縣域內的農業職業教育,通過系統化的培訓,讓農民逐步成為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農人。同時,大力實施“農村能人工程”,通過政策引導,充分發揮農村各行各業能人威信高、帶動能力強的優勢,示范引領鄉村經濟協同發展。另一方面,積極推進產業園區建設,打造經濟發展承載平臺,確??h域經濟發展要素充分聚集。同時堅持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不斷完善縣域生產力空間布局,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確保產業園區和縣城資源充分共享、功能互補、協同發展。要通過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發展方式,科學規劃縣域內城鄉空間布局,著力建設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商貿鎮、旅游鎮等,帶動鄉村發展。
筑牢綠色根基,保護生態環境。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正確理解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系,主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要通過生態環保工作來保護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推進綠色項目、環保工程等。首先,完善農村地下管網等環保設施,整治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復耕農村閑置宅基地,提高鄉村群眾居住條件。其次,加大縣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嚴格落實河長制,針對污水處理廠以及垃圾處理廠進行常態化監管,落實面源污染科學防控,形成天藍、地綠、水清的良好生態環境。
堅持開放理念,實現招大引強。推動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好招商引資工作是關鍵。要突出產業項目建設,聚焦“三類500 強”企業,積極對接央企和行業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延鏈強鏈、提質增效,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引擎、注入新動能。同時要注重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打造可以為工業以及服務業帶來有力支持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除此之外,還要制定更多稅收優惠政策,增強政府服務能力,提高政務服務效率,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吸引高素質人才、高質量項目、高新技術、工商資本參與到縣域經濟發展中來。
實現成果共享,補齊民生短板。共享發展屬于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前提,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尤其是民生事業建設投入不足,城鄉發展與收入分配存在一定差距,人民群眾對于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相關領域提出了更多要求和期盼。欠發達地區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貫徹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提升農村群眾的經濟收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共享發展成果。同時要積極做好教育、健康、文化等公共領域的工作,優化縣域內醫療、教育體系,增強縣級醫院醫療保障能力,大力發展社會化養老機構,提高基礎教育水平,尤其要優先做好老幼弱等群體民生保障項目建設,不斷增強全體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創新金融制度,完善基礎設施。要強化銀政合作,金融機構要主動融入縣域經濟發展中,根據縣域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重大項目建設等,研發特色金融產品。要充分用好各級政府獎勵補助政策,及時制定配套措施,大力支持優質項目建設。要著力構建以市場機制為導向,金融主體多元化和金融服務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通過多種途徑吸引民間資本參與農村金融服務。要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完善信貸優惠制度。特別是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成本高、周期長、效益低,政府部門要適當提高貸款貼息比例,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讓更多社會資金投入到縣域基礎設施建設中。
加大資金投入,推進技術創新。首先,要加大研發的投入,鼓勵縣域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進行技術創新,支持研發活動和科技企業發展壯大,推動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加強合作,加快技術成果轉化,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同時,優化人才培養體系,鼓勵高校和企業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其次,要促進技術引進與創新融合,通過進口貿易引入先進技術,并結合國內研發能力,加速技術創新與應用。同時,要加強與國際先進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要鼓勵地方企業開展技術貿易,推動技術輸出,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