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明
(上饒市廣信區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西 上饒 334100)
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是臨床老年人群多發病,會造成腰背疼痛、活動受限,導致機體功能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臨床對于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傳統采用臥床或矯治器等姑息性治療,其易引起惡性循環,導致肌肉萎縮[2]。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單側經皮椎體成形術成為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有效術式,并且以創傷小、操作簡單等優勢在臨床取得良好的效果[3]。該手術通過特定醫療器械穿刺,向傷椎椎體內注射骨水泥,以提升傷椎的穩定性和強度。但目前臨床關于骨水泥注入量無統一標準,如果注入量過少可能引起術后疼痛或椎體高度無改善[4];如果注入過多,可能會增加滲漏風險,影響手術效果[5]。因此,如何科學合理選擇骨水泥注入量是當前研究的重點。本研究結合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診治的68例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探究不同劑量骨水泥灌注單側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上饒市廣信區人民醫院診治的68例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68.28±3.20)歲;受傷至手術時間2~14 d,平均受傷至手術時間(8.29±1.65)d。觀察組男17例,女17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8.10±2.90)歲;受傷至手術時間2~13 d,平均受傷至手術時間(8.40±2.01)d。兩組性別、年齡、受傷至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納入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診治標準[6];②均符合單側經皮椎體成形術指征[7];③無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史。排除標準:①合并手術禁忌證[8];②合并嚴重惡性疾病者;③合并認知、意識障礙者。
1.3 方法 兩組均由同一組人員進行單側經皮椎體成形術,術中指導患者取俯臥位,進行常規消毒,選擇單側入路手術方式,在C形壁X線機透視下明確穿刺具體位置,并進行標記。采用1%的利多卡因(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1,規格:20 ml∶0.4 g)開展局部麻醉,然后沿定位墊將18G血管穿刺針置入,通過透視確保穿刺針處于傷錐體椎弓根中,在椎體前1/3位置緩慢向椎體內注射骨水泥(美國史賽克公司提供)。對照組骨水泥灌注量為多量(2.6~3.5 ml),觀察組骨水泥灌注為少量(1.5~2.5 ml),骨水泥硬化之后合理退出導針。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疼痛情況、功能障礙情況、椎體前緣高度比、Cobb角、骨水泥滲漏(椎間盤滲漏、椎旁滲漏、靜脈滲漏)發生情況以及并發癥(鄰近椎體壓縮骨折、慢性疼痛、神經根疼痛)發生情況。
1.4.1 疼痛情況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9,10]進行評估,依據疼痛程度分為無痛、輕度、中度以及重度,依次記為0、1~3、4~6、7~10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度越大。
1.4.2 功能障礙情況 采用功能障礙指數(ODI)[11]量表進行評估,總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0~5)分,評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礙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VAS評分比較 兩組術后1、3個月VAS評分低于術前,而觀察組術后1個月VA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術后3個月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VA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VAS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2.2 兩組ODI評分比較 兩組術后1、3個月ODI評分低于術前(P<0.05),但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1、3個月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ODI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ODI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2.3 兩組椎體前緣高度比、Cobb角比較 兩組術后1、3個月椎體前緣高度比大于術前,Cobb角小于術前(P<0.05),而觀察組術后1個月椎體前緣高度比小于對照組、Cobb角大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術后3個月椎體前緣高度比、Cobb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比較()

表3 兩組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比較()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2.4 兩組骨水泥滲漏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骨水泥滲漏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骨水泥滲漏發生情況比較[n(%)]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骨質疏松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發生率不斷上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目前臨床多采用骨水泥灌注單側經皮椎體成形術進行治療,其可通過注入骨水泥,使骨水泥彌散至骨折斷端、斷裂的骨小梁,從而改善椎體堅固性,恢復椎體強度,進一步為骨折愈合提供穩定的環境[13]。但關于骨水泥注射劑量相關研究存在差異,無明確定論[14]。臨床骨水泥注入量劑量既要滿足傷椎生物力學性能,還要避免滲漏風險增高[15]。因此,單側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如何合理控制骨水泥注入量為臨床研究的難點和重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1、3個月VAS評分低于術前,且觀察組術后1個月VA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術后3個月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多量和少量骨水泥均可減輕患者疼痛評分,但是相對而言,2.6~3.5 ml骨水泥注入可更有效降低短期疼痛評分,患者短期疼痛減輕效果更理想。分析認為,局部大劑量骨水泥注入,可促進骨水泥分散至骨折微小裂隙中,利于丟失高度的恢復,從而減輕短期疼痛程度[16,17]。同時研究顯示,兩組術后1、3個月ODI評分低于術前(P<0.05),但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1、3個月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不同骨水泥注入量均可減輕患者術后功能障礙,促進椎體功能恢復,且對功能恢復效基本一致,該結論與劉乾雄[18]的報道相似。分析認為,注入不同劑量骨水泥均可有效彌補骨折縫隙,降低與負載相關的機械應力,減輕疼痛,促進功能障礙的緩解,因此不同注入量對功能恢復無顯著影響[19]。兩組術后1、3個月椎體前緣高度比大于術前,Cobb角小于術前(P<0.05),而觀察組術后1個月椎體前緣高度比小于對照組、Cobb角大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術后3個月椎體前緣高度比、Cobb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多量(2.6~3.5 ml)骨水泥注入在短期可更有效增加椎體前緣高度比、減小Cobb角,從而促進骨折良好愈合。分析認為,與少量骨水泥注入比較,多量骨水泥注入可更好地恢復前緣高度,從而更充分地提升椎體強度和剛度,為椎體功能恢復提供有利條件[20]。而少量骨水泥可能不能完全、充分彌散至微小縫隙,從而影響椎體前緣高度恢復,進而對Cobb角的改善較小。但隨著隨訪時間延長,不同骨水泥注射量患者椎體高度比、Cobb角改善效果相似。因多劑量骨水泥注入可能只能提高短期治療療效,對長期療效無明顯影響。觀察組骨水泥滲漏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多量骨水泥注入會增加滲漏發生率,考慮原因為過量骨水泥滲注入會造成空腔,并可能沿著椎體壓力低的血管孔道、縫隙流動,從而造成多種滲漏,影響臨床治療療效。因此,為了預防骨水泥滲漏,在滿足需求的同時盡量選擇少量骨水泥注入。此外,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不同骨水泥注入量對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術后并發癥無顯著影響,均不會增加術后并發癥。
綜上所述,不同劑量骨水泥灌注單側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均具有一定療效,可減輕疼痛、改善功能障礙、增大椎體前緣高度比、減小Cobb角,但少量(1.5~2.5 ml)骨水泥注入可降低滲漏發生率。故,臨床應依據患者具體情況,科學合理選擇骨水泥注入量,在盡量降低滲漏的同時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