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曉,楊改清,張 通
(1.首都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北京 100068;2.北京按摩醫院康復科,北京 100068;3.天津市西青醫院康復科,天津 300380)
腕管綜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為臨床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性疾病,多伴有橈側疼痛、腫脹、麻木等癥狀表現,嚴重程度下可導致拇短展肌、拇對掌肌及大魚際肌等肌肉萎縮情況,不僅影響著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增加了手部殘疾的發生風險,其早期治療尤為關鍵[1,2]。目前,輕、中度CTS多以保守治療為主,其中,關節松動術(joint mobilization)與神經松動術(neurodynamics mobilization)均為當前常見的物理治療措施,前者可通過針對性被動運動訓練,發揮力學調節作用,改善關節的生理運動與附屬運動[3];后者則屬于整合式神經松動技術,可通過姿勢及多關節運動的調節控制,減輕神經粘連,緩解機體疼痛[4]。二者在輕、中度CTS治療中均具有積極作用,但目前為止,國內關于二者聯合治療CTS的研究報道較為少見。基于此,本研究選擇2021年9月-2022年8月北京按摩醫院收治的60例輕中度CTS患者,觀察神經松動術聯合關節松動術對輕、中度CTS患者疼痛及癥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年9月-2022年8月北京按摩醫院收治的60例輕中度CTS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8~73歲,平均年齡(49.73±6.11)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3.63±0.21)個月。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7~72歲,平均年齡(49.69±6.20)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3.70±0.18)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參加。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性腕管綜合征的診斷與分型標準[5];②首次發病,單側患病;③符合神經松動術與關節松動術治療指征。排除標準:①繼發性腕管綜合征患者;②既往接受過CTS手術治療者;③合并神經根型頸椎病、上肢骨折、腕尺管綜合征及正中神經損傷者;④存在明顯外傷史者;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關節松動術治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伸直患肢后,于腕下墊薄墊,保持手掌向上,隨后通過擺動(前后、內外)、滾動、擠壓、旋轉、分離與牽拉等操作,對腕關節及各手指關節進行被動運動訓練,包括屈展、旋轉、后伸等,1次/d,20~30 min/次,連續治療4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神經松動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將其頭部偏向對側,隨后一只手壓住患者患側盂肱關節,將其肩關節固定為外展90°~110°狀態,另一只手則抵住患者患側大拇指,帶動其肩關節向外旋至90°,隨后伸直肘關節,將前臂向后旋轉,并將腕背屈直,直至橈側麻木感出現,每次牽拉時間保持10 s,10次為1組,每日5組,連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視覺模擬評分(VAS)]、癥狀改善情況[波士頓腕管問卷調查表(BCTQ)評分]、腕管壓力(休息位、握拳位)、上肢關節功能(Fugl-Meyer上肢功能評分、Mayo腕關節功能評分)、電生理指標[正中神經感覺傳導速度(SCV)、正中神經運動傳導速度(MC)]。VAS評分[6]:0~10分,由患者依據主觀疼痛程度進行評定,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BCTQ[7]:包括癥狀嚴重程度與功能狀況兩個維度,共19個條目,總分19~95分,分數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FMAS上肢功能評分[8]:包括屈肌協同運動、反射活動、腕穩定性等項目,總分0~66分,分數越高表示上肢運動功能越好。Mayo腕關節功能評分[9]:包括功能狀態、活動范圍、握力、旋轉等內容,總分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腕關節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疼痛程度、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后VAS、BCTQ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VAS、BCTQ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程度、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分)

表1 兩組疼痛程度、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2 兩組腕管壓力比較 兩組治療后組腕管壓力(休息位、握拳位)均小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腕管壓力(休息位、握拳位)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腕管壓力比較(,mmHg)

表2 兩組腕管壓力比較(,mmHg)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上肢關節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后Fugl-Meyer上肢功能評分、Mayo腕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Fugl-Meyer上肢功能評分、Mayo腕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上肢關節功能比較(,分)

表3 兩組上肢關節功能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電生理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組SCV、MC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SCV、MC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電生理指標比較(,m/s)

表4 兩組電生理指標比較(,m/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CTS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多與腕管內容積減小、壓力升高造成的腕管正中神經受壓有關,可引發正中神經支配障礙,導致肢端感覺異常,對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均具有嚴重影響[10]。基于此,臨床多以減壓作為該病主要治療原則,通過緩解神經壓迫,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癥狀表現,達到治療目的[11]。關節松動術是當前常用的康復治療技術,可幫助患者在其關節的生理活動范圍內,完成屈曲、內收、外展、旋轉等被動運動,通過生理運動與附屬運動的針對性訓練,緩解關節活動障礙,降低肌肉萎縮風險,同時促進腕管血流循環,改善其管內壓力,減輕管內壓力對正中神經的壓迫,促使病情轉歸[12,13]。但單純關節松動術治療CTS療效欠佳,且易復發,整體治療效果有限。神經松動術是基于神經形態學、生物力學與生理學理論開展的康復治療手法,可通過外力對神經干、神經根及其外膜施加張力,恢復周圍神經組織的彈性,并降低其疼痛敏感性,以此緩解機體神經性疼痛[14,15]。同時,該方案還可通過神經組織的牽拉作用,激發神經延展現象,改變局部張力,并與周圍組織產生相對滑動,從物理角度解決其神經卡壓問題,改變關節與軟組織的生理結構,促進病情的進一步改善[16,17]。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組VAS、BCTQ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VAS、BCTQ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神經松動術聯合關節松動術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與癥狀表現。分析原因,二者聯合應用可充分發揮力學與神經的雙重作用,促使病情改善。此外,神經松動術可通過“牽拉-放松”等外力作用,促使神經移位,減少疤痕組織粘連及纖維化等問題,防止橫韌帶增厚,同時促進神經周圍血液循環,加快體內炎性因子及致痛物質的清除,對患者疼痛程度及疾病癥狀均具有積極改善作用[18,19]。治療后,兩組腕管壓力(休息位、握拳位)均小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腕管壓力(休息位、握拳位)小于對照組(P<0.05),表明神經松動術聯合關節松動術可降低患者的腕管壓力,其減壓效果優于單一關節松動術治療,有利于CTS病情的進一步改善。治療后,兩組Fugl-Meyer上肢功能評分、Mayo腕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Fugl-Meyer上肢功能評分、Mayo腕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神經松動術聯合關節松動術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上肢關節功能。究其原因,二者聯合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及肢體癥狀,為其上肢運動與腕關節功能的恢復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電生理檢測作為CTS常用評估方式,其腕部正中神經運動潛伏期延長引起的SCV、MC減慢,是診斷CTS的敏感指標,對其病情嚴重程度具有重要評估價值[20]。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后SCV、MC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SCV、MC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神經松動術聯合關節松動術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電生理指標,這與其正中神經卡壓問題的緩解存在直接關聯。
綜上所述,神經松動術聯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輕中度CTS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及癥狀,降低其腕管壓力,提升上肢關節功能,同時改善其電生理指標,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