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霞 陳梅 高文思 楊素娟
(1 福建醫科大學腫瘤臨床醫學院 福州 350014;2 福建省腫瘤醫院 福州 350014)
乳腺癌是指乳腺上皮細胞發生增殖失控、進而惡變[1~2]。疾病早期癥狀(乳房腫塊、乳頭溢液、腋窩淋巴結腫大等)易被患者忽視,隨著病情進展至晚期,癌細胞可發生遠處轉移,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手術是臨床治療該病的首選方法,由于切除范圍大,不僅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大,還影響乳腺正常外觀,因此,患者術后易產生負性情緒,降低生活質量。目前,健康教育是改善患者術后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重要方法,且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聯合健康教育已成為乳腺外科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本研究將新媒體聯合健康教育應用于乳腺癌患者中,分析其具體作用,從而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福建醫科大學腫瘤臨床醫學院2022 年1~12 月收治的乳腺癌術后患者11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5 例)和觀察組(55例)。對照組年齡40~55 歲,平均年齡(47.53±2.84)歲;TNM 分期:Ⅰ期22 例,Ⅱ期19 例,Ⅲ期14 例;受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下41 例,高中及以上14 例;經濟收入:2 000 元以下8 例,2 001~3 000 元16 例,3 000 元以上31 例;病變位置:左側25 例,右側30例。觀察組年齡41~56 歲,平均年齡(47.57±2.88)歲;TNM 分期:Ⅰ期24 例,Ⅱ期20 例,Ⅲ期11 例;受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下38 例,高中及以上17 例;經濟收入:2 000 元以下10 例,2 001~3 000 元15例,3 000 元以上30 例;病變位置:左側28 例,右側27 例。比較兩組經濟收入、年齡、受教育水平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為KY20210221-1號)。(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乳腺癌篩查與早期診斷指南》[3]中乳腺癌診斷標準;均為女性;均采取乳腺癌手術治療;患者均對本研究內容有所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伴嚴重視聽障礙致無法正常交流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健康教育:采用口頭講解形式,簡單介紹乳腺癌相關疾病知識,耐心解答患者疑問,給予患者合理飲食、日常生活習慣及出院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患者開展新媒體聯合健康教育干預,(1)認識疾病:利用微信平臺,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由乳腺癌專科醫師、護士長及4 名護理人員成立微信健康教育團隊,告知患者掃碼進群,統一進行疾病宣教,護士長推送乳腺癌相關知識,以文字、圖片、視頻形式,幫助及加強患者對疾病的了解,1 次/d。同時申請微信公眾號,并將公眾號二維碼粘貼于醫院宣傳欄,由4 名護理人員每天輪流更新微信公眾號,其內容包括乳腺癌疾病知識普及、知識點問答及在線解答患者問題等。(2)心理干預:通過微信平臺推送成功案例,制作幽默風趣宣傳小視頻,幫助患者度過心理調適期,并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實施一對一線上心理輔導,20~30 min/次,3 次/周。(3)開展線上講座:通過開通微信視頻號,以直播的形式開展線上講座,由乳腺癌專科醫師負責,直播內容主要包括:術后用藥指導、飲食指導、作息指導、功能鍛煉指導、預后及其他方面需注意事項,提醒患者遵醫囑的重要性。同時在每場直播的最后40 min,針對患者提出疾病相關問題進行答疑解惑。(4)隨訪:通過微信群及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乳腺癌疾病相關知識,通過線上語音或視頻功能進行隨訪,及時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必要時予以患者居家護理指導,1 次/周。兩組均持續隨訪干預4 周。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心理狀態、自護能力、并發癥、生活質量。(1)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干預前和干預4 周后,發放本院自行編制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調查表,從基本病因、臨床癥狀、康復運動以及日常生活管理4 個方面,對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調查,該調查表重測效度為0.868,Cronbach's α 系數為0.860,各項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情況越好。(2)心理狀態:采用抑郁-焦慮-壓力量表(DASS)[4]從抑郁、焦慮以及壓力3 個項目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4 周后的心理狀態,每項均有7 個條目,采用0~3 分評分法(0 分=不符合,1 分=有時符合,2 分=常常符合,3 分=總是符合),分值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好。(3)自護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5]評定患者干預前和干預4 周后的自護能力,共4 個維度,43 個問題,其中1~8 題為自我護理概念部分,9~14 題為自我責任部分,15~26 題為自我護理技能部分,27~43 題為健康知識部分,采用五級評分法評分(0~4 分,0 分表示非常不像我,1 分表示有一些不像我,2 分表示沒有意見,3 分表示有一些像我,4 分表示非常像我),滿分172 分,評分高,提示自護能力強。(4)并發癥:包括皮下積液、皮瓣壞死、淋巴水腫等。(5)生活質量:干預前和干預4周后運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6]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共4 個維度,74 個條目,采用1~5 級評分,滿分100 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用%、()表示,分別采用χ2/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疾病知識掌握情況 兩組干預4 周后疾病知識掌握評分均比干預前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分,)

表1 兩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
2.2 心理狀態 比較兩組干預前心理狀態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4 周后心理狀態評分均比干預前低,且觀察組DASS 中抑郁、焦慮以及壓力評分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狀態比較(分,)

表2 兩組心理狀態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
2.3 自護能力 兩組干預4 周后自護能力評分比干預前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護能力比較(分,)

表3 兩組自護能力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
2.4 生活質量 兩組干預4 周后生活質量評分均比干預前高,且觀察組更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
2.5 并發癥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64%(2/55)低于對照組18.18%(10/55)(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40~50歲女性為高發人群。該病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已經發現諸多與乳腺癌發病有關的高危因素,例如遺傳、生育、營養等因素[7~8]。目前,臨床治療乳腺癌方法多樣,手術是首選方法。但術后患者受認知、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影響,恢復較慢,因此臨床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
傳統的健康教育主要通過護理人員口頭講解的方式告知患者疾病的相關知識及其他注意事項,方法較為單一,且內容缺乏新穎性,無法有效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在改善患者心理、生理狀態方面效果不理想[9~10]。本研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各項評分、自護能力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DASS 中抑郁、焦慮以及壓力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新媒體聯合健康教育干預能夠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進一步提升其自護能力,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從而生活質量得以提升。分析其原因為,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新媒體聯合健康教育干預已經受到臨床的重視,疾病知識的信息傳遞途徑更多,且內容更加直觀易懂,有著視覺與聽覺等多方面的感知效果。新媒體聯合健康教育干預通過利用微信平臺,以多種形式(文字、圖片、視屏)推送乳腺癌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加強其治療依從性,從而促進患者身體恢復[11~12]。醫護人員通過微信公眾號普及乳腺癌疾病知識,解答患者問題,能夠強化患者對疾病知識的理解,提高患者自護能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3~14]。通過微信平臺推送成功案例,加強患者治療自信心,并通過一對一線上心理輔導,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促進其身體恢復[15]。開通微信視頻號,以直播的形式開展線上講座,對用藥、飲食、作息、功能鍛煉、預后及其他方面需注意的事項進行指導,使患者能夠有效掌握疾病相關知識點及術后注意事項,有效改善預后,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新媒體聯合健康教育較常規健康教育更具新穎性,能夠為乳腺癌術后患者提供系統性、針對性健康教育指導,幫助患者更好地掌握乳腺癌疾病相關知識,減少其緊張、焦慮情緒,自我護理能力進一步提升,術后并發癥更少,生活質量有所改善,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