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蘋(魚臺縣人民醫院)
因為外傷或疾病導致小兒需要實施手術,麻醉可以保證手術順利進行。那么,小兒麻醉如何實施?如何做好防護保證小兒安全?
麻醉是指麻醉醫生聯合使用多種藥物,利用藥物間的相互作用達到催眠、鎮痛、和肌肉松弛作用,滿足手術需要。
手術會引起神經內分泌應激反應,導致代謝狀態和免疫功能發生改變。麻醉醫生對患兒進行麻醉管理維持患兒機體最佳穩態,避免其受到強大應激反應的沖擊,能很好地配合外科醫生的手術操作。
兒童麻醉最主要的風險是呼吸系統并發癥,如喉痙攣、低通氣、誤吸嘔吐物或血液,最常發生于麻醉誘導和蘇醒階段。麻醉相關的心搏驟停發生率在嬰兒中最高,兒童最低,常由呼吸道梗阻后導致的缺氧誘發。
麻醉前建立靜脈通道,術中監測心電圖、血壓、體溫、呼吸頻率及脈搏氧飽和度,在麻醉記錄單上詳細記錄生命體征參數、麻醉方法、所使用藥物種類及劑量。良好的通氣管理、合適的麻醉藥物、麻醉方案及優化的手術流程,提供了優質的醫療服務,保證了患兒的治療質量和安全。上呼吸道感染期間呼吸系統并發癥風險會增加,需要暫停擇期手術。急診手術需綜合評估病情后再決定是否實施手術。
小兒可以選擇的麻醉方式包括: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全身麻醉;區域阻滯麻醉;全麻復合區域阻滯麻醉。麻醉醫生會根據手術部位、兒童的心理狀態、家長的意愿,綜合判斷制定出符合兒童生理學、心理學、藥理學特性的最優麻醉方案。絕大多數孩子的手術需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
麻醉醫生會在手術前一天來到病房進行術前訪視,評估患兒病情、擇期手術的必要性和患兒及患兒家屬的心理狀況,確定麻醉方案,回答患兒及患兒家長的疑問,交代注意事項,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
麻醉前6 小時可以給予患兒清淡飲食如面包和清液體,既不增加胃內容物誤吸的風險,也能保證患兒不會脫水。
術前可經口服、肌內注射、靜脈注射、直腸、舌下或經鼻給藥使小兒配合,離開父母時不哭鬧,舒適無痛苦地進入麻醉狀態。一般小于6 個月的嬰兒無需術前用藥;10~12 個月的嬰兒害怕與父母分開通常需要術前用藥。
一些兒童會害怕進入手術室,此時麻醉醫生會通過詢問了解孩子在害怕什么,并告訴他們麻醉醫生有魔法藥水,會使他們做著美美的夢睡著,不會感覺到疼痛和不舒適,直到手術做完他們才會醒來,睜開眼就會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友好的環境、醫護人員的同情心以及形象生動的解釋可以減輕這種焦慮。
已有大量的研究資料證明,單純使用麻醉藥對腦認知功能影響很小,并且可逆。臨床麻醉中使用的新型麻醉藥本身具有腦保護作用,加之其降低全身應激反應的作用會進一步改善預后, 為需要外科手術的小兒實施麻醉利大于弊。只有無痛舒適的手術過程才能保護兒童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