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蓮
《館長來了》是2023 年4 月推出的一檔大型黃河文化溯源節目,節目共13 期,每期60 分鐘,由山東廣播電視臺發起,由沿黃九省(區)文旅部門、電視臺聯合制作,以文物作為媒介來講述黃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每期節目邀請沿黃九省(區)27 家博物館及國家級權威專家參與其中,共同溯源孕育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為觀眾展現了一幅關于黃河沿線人文景觀和地理風貌的黃河全景圖。節目不僅提高了大眾對黃河文化的認知,也彰顯了山東廣播電視臺開創高品質文博節目的初衷。
2023 年4 月17 日,山東廣播電視臺文化類節目《館長來了》定檔;4 月28 日,《館長來了》開播儀式在山東廣播電視臺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做客《館長來了》,其高度評價了該節目:“創舉!黃河文物的展示不僅在于文物本身,該節目還生動具體地為世人展示了黃河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豐富的內容和取得的輝煌成就,意義非凡。”
《館長來了》節目體現出電視精英主義的堅守。節目邀請沿河九省各領域的權威專家、文化學者,他們之間進行思想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展現了燦爛的黃河文化。大家共同溯源歷史,增強民族自信的同時體現出節目的高品質追求。節目以沿黃九省(區)博物館文物為載體,邀請了國內權威專家匯聚山東,深度聚焦黃河文化在華夏文明中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及對世界文明的重要影響。名校專家傾力助陣,傳遞給觀眾富有詩意且深入淺出的文物觀。每期節目中,沿黃九省(區)的省級博物館把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帶到觀眾面前,其中伴有異彩紛呈、特色鮮明的文藝節目,引導觀眾在美的熏陶與審美鑒賞中深入探尋黃河精神的現實意義,讓觀眾在領略沿黃珍貴文物的獨特魅力的同時,透過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歷史根脈。
曾任中央電視臺臺長的趙化勇提出“頻道專業化,欄目個性化,節目精品化”,倡導“品牌化”戰略。通過觀看《館長來了》大型黃河文化溯源節目,我們可以看出山東廣播電視臺著力打造文化清流的電視品牌定位。電視節目考核評估體系基于客觀、主觀、成本評價指標,將收視率、滿意率、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以及專家、政府、受眾等各方意見歸納在一起,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相融合,不僅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更是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推薦,從文物破題,從傳播出圈,在中國電視特色實踐中成為具有價值影響力的開拓者。
為期三個月的節目,無論是內容質量,還是宣傳推廣范圍,《館長來了》節目組始終不斷創新,試圖吸引年輕受眾的關注,例如制作“黃河流域舞千年”“文物出差了”等主題動畫短片。但從節目的用戶反饋來看,在今天的注意力經濟背景下,文化精英主義與市場的裂痕深化。受眾的主陣地已經轉向豐富的自媒體市場,節目組為了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嘗試將文物與AI 技術相融合,讓文物“活”起來,想借機讓節目“火”起來,但交互性薄弱,只是起到了雨點般的技術流效果。由此可見,如何平衡好市場與文物藝術之間的關系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通過觀看《館長來了》節目,我們發現電視傳統媒體不斷以現代人的視角對國寶文物進行文化探究,致力于讓觀眾置身于時代更迭的實踐語境中,鑒古知今,古今共情,這應該是重建人文精神的正確路徑。
《館長來了》節目從黃河源頭青海出發,溯源九省至黃河入海地山東,根據不同的地域特色共設計了13 集主題內容。節目以沿黃九省(區)博物館的文物為載體,以沿黃九省(區)電視臺主持人作為地域講述者,邀請沿黃九省(區)27 家博物館館長選取39 組黃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攜“鎮館之寶”集結山東,依托文物故事解讀黃河文化。他們從文化視角解讀悠久的黃河文物,讓大家熱愛黃河文化,并傳承中華文明“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價值觀念,為我們揭開文物的神秘面紗,讓我們近距離欣賞館藏文物。
九省主持人熱情洋溢的介紹讓觀眾體會到了各地黃河文化的風采。他們分別是來自萬水之源的青海衛視主持人李浩、天府安逸的四川廣播電視臺文化旅游頻道主持人王子豪、濱河秀麗的甘肅電視臺文化影視頻道主持人邊靜誼、塞上江南的寧夏廣播電視臺主持人羅菲菲、天堂草原的內蒙古衛視主持人霄燕、津潤三秦的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文旅戲曲中心主持人楊朔、三晉大地的山西黃河電視臺主持人殷欣、中州之城的河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主持人杜瑞雪、齊魯之鄉的山東廣播電視臺電視文旅頻道主持人李樂。為了提高黃河文化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各位主持人全方位、多視角傾情助力,用最親切的方式講述家鄉的“黃河緣”。
節目的又一大特色便是權威性的歷史文物解讀。27家博物館的館長齊聚《館長來了》,對青海博物館的舞蹈紋彩陶盆、甘肅省博物館的人頭型器口彩陶瓶、河南省博物館的《四神云氣圖》、三星堆博物館的銅頂尊跪坐人像、莫高窟博物館的敦煌壁畫、陜西博物館的三彩駱駝載伎樂傭、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綠松石龍形器、殷墟博物館的亞長牛尊、河南博物館的蓮鶴方壺等文物進行了細致解讀,盡顯節目現代化傳播與人文關懷的同時,弘揚了黃河文化,堅定了文化自信。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王廷琦表示,《館長來了》這個節目是落實讓文物活起來、黃河流域文化動起來的重要舉措,這個節目動員了黃河流域九省(區)共同參與節目的制作,意義更加重大,這對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黃河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館長來了》節目錄制現場由青海出發,主持人引導觀眾了解河湟文化,各省積極響應并配合節目制作團隊。節目介紹中展現了現在富裕、和諧、自信的生活之美。在演播室中,館長們與專家、文化學者進行思想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傳遞文物背后的文化價值、歷史故事以及時代高光點。
該節目在舞臺效果上也做足了功課,利用舞臺全息投影技術,舞臺中央的弧形長屏用3D 技術展現文物,加上流金溢彩的特效字幕,使觀影效果十分震撼,讓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文物的每個細節。節目小片展映設計了色彩絢麗的動畫版長卷地圖,加上節奏歡快的音效,墊樂俏皮,富有春節慶典氣息,有利于電視短視頻化傳播路徑的實現。節目下方滾動播出的游飛字幕,介紹了黃河文化的發展。精心的節目視聽設計最大限度地復原了華夏文明的風采。
《館長來了》欄目嘗試制播分離的新樣態,在節目形態、節目傳播形式與觀眾接受心理上也進行了變革。原有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電視精英文化在后工業精神經濟時代要不斷轉型,符合時代文化的發展與青年人群的審美心理。用“交互”取代以往的單向傳輸,由模擬傳播向數字傳播轉換,打造健康傳播與綠色收視率的電視生態環境。這樣用心聯合打造的大型黃河文化溯源節目,值得被更多的華夏兒女關注。
《館長來了》欄目通過各省齊發力,聯合網易新聞、財經頭條、齊魯網、騰訊網、大魚號、微博、豆瓣、電視臺公眾號等媒體宣傳平臺,共同宣傳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同時也在探索節目影響力的更大可能性。2023 年5 月13 日,“黃河大集·沿黃自駕歡樂GO ”活動啟動,線下活動使節目的真正意義與節目內涵得以落地。現場還設置了“黃河大集·樂享濟陽”展示銷售區。啟動儀式結束后,與會領導和嘉賓觀摩、考察展示銷售區,趕黃河大集,參觀仁風富硒蔬菜數字產業園。“黃河大集·沿黃自駕歡樂GO”系列活動將進一步形成拉動文旅消費的新熱潮,為全省文旅高質量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文旅山東公眾號持續跟進《館長來了》節目進程,發起了“沿著黃河遇見海”的一系列活動。2023 年6 月16 日上午,“沿著黃河遇見海”新媒體聯合推廣活動“好客山東游品薈”啟動儀式在聊城舉行,深化部省協作、區域合作,在活動品牌共建、線上資源共享、區域產品共創、特色活動共推等方面集中發力,共同奏響“黃河大合唱”文旅樂章。同時,將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聯動九省區海外新媒體平臺進行專題宣傳推廣,展示沿黃省區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黃河力量。
2023 年7 月14 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聊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 第二屆黃河流域戲曲演出季在山東聊城拉開帷幕。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戲曲借該節目影響力的發酵,通過黃河流域戲曲演出季平臺,演出了京劇《燕翼堂》、柳子戲《老青天》、呂劇《一號村臺》等一批享譽全國的精品劇目,旨在與沿黃各兄弟省份更好地開展藝術交流互鑒,更好地實現黃河文化合作交融,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食糧,共同奏響新時代新征程“黃河大合唱”的美妙樂章。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脈,也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支撐和印證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以黃河水為切入點,追本溯源,讓我們的中華文明有史可尋、有據可依,這也是本節目探源的意義所在。《館長來了》節目動員沿黃河九省博物館館長,請他們共同講述黃河文化故事,每省區介紹三件鎮館之寶,如山西有陶寺文化的彩繪盤龍盆、周晉侯鳥尊、侯馬盟書;四川有三星堆跪坐頂尊人像、戰國錯嵌宴樂水陸攻戰紋銅壺、雜技七盤舞畫像磚,結合這些鎮館之寶,生動具體地為世人展示了黃河文化的起源、流域、發展歷史,讓黃河文化被更多的華夏兒女認識,呼吁炎黃子孫了解黃河文化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山東電視文旅頻道的微博視頻節選一經播出,便通過【#黃河文化兩創節目館長來了#】等話題吸引了眾多觀眾,再透過黃河九省區博物館及其重要藏品的系列專題片激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與民族自豪感。自節目播出后,該節目曾多次受到《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話題主推,節目組線上還發起“沿著黃河遇見海,領略非遺之美”活動,菏澤的魯錦、濟寧的曲阜楷木雕刻、泰安的泰山皮影戲、聊城的東昌葫蘆雕刻、濟南的泥塑兔子王、德州的黑陶、濱州的博興柳編、淄博的博山琉璃、東營的廣饒齊筆等非遺寶藏隨著該節目的宣傳一一走入大眾視野。
社會最大的危機就是失去支撐它的精神結構,具有終極關懷的價值系統是一個社會凝結為整體的黏合劑,從而使社會保持穩定,賦予個人行為道德收斂性與民族責任感。《館長來了》的播出能夠幫助廣大受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地了解黃河文化,讓他們更加熱愛黃河文化,進而更加熱愛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傳統文化。《館長來了》節目還將主旨延伸到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將現代科技手段與悠久的歷史文化相結合,不斷向世界傳播中國的璀璨文化并展現出偉大的華夏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英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雷蒙·威廉斯強調:“文化分析就是闡明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一種特殊文化隱含或外顯的意義與價值。”電視作為引領大眾意識形態的重要媒介,理應肩負起文化傳播的社會責任感。《館長來了》欄目從多維度對甄選出的39 組文物做了綜合考量,與專家與博物館進行了細致考究,第二季節目預計在2023 年10 月上線,據悉創作團隊將引入歷史博主外景拍攝,力圖讓下一季的節目更加趣味橫生,向觀眾展現專業且生動的中華文明。
中國電視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了文化宣傳的功效,其中常常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深刻的“載道”觀念,電視文本則側重于歷史事實與社會生活的聯動,為觀眾開啟可視化的交互全息體驗,節目重視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在快節奏的互聯網時代發展中,為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主流意識形態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精英們也在用自己的力量支持著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