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引濤 何奇彥 張育洋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2019 年10 月,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擬建單位的公示》,全國共立項197 所院校。陜西8 所高職院校入選,占總數的4.06%。其中,4 所院校入選高水平學校建設項目,4 所院校入選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以“雙高計劃”建設入選為標志,陜西高職核心競爭力躋身全國前列。
陜西省8 所“雙高計劃”建設高職院校在建設中,緊扣國家“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發展定位,以服務陜西和西部經濟發展、助力“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為宗旨,以服務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深化改革創新、提升內涵品質、引領職教創新發展為根本任務,聚焦以“145”為主要建設內容的10 大類建設項目[1]。
陜西高職院校立足發展實際,結合國家產業布局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分析高質量發展關鍵因素,主要是內部治理、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社會服務等四個方面。
陜西高職院校以完善現代大學制度為目標,健全科學決策機制、民主管理機制、專家治教機制、多方協同機制,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畫好治理體系建設藍圖,布好治理結構完整格局,深入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職能優化為核心,以制度實施為重點,通過抓章程建設促制度安排,健全內部治理結構。以數據治理為引領,以體系建設為目的,通過抓重點指標促專業改革,健全質量自治體系。全面形成“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企業參與、社會監督”的辦學體制格局和組織構架[2]。
在人才培養方面,陜西高職院校瞄準各層次人才需求,輸出產業發展急需、企業生產急用的高素質勞動者。完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新工匠育人體系,德技并修,工學結合,加強勞動教育,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依托知名專家、優秀教師、優質資源、示范課堂,緊跟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通過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科學規范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建設新教材,引導教師精準施教,形成一批行業認可、示范引領的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和考核標準,在西部打造“三教”改革示范基地。
在產教融合方面,陜西高職院校應對新一代科技革命挑戰,聚焦人才培養、混合所有制改革、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等校企合作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新突破,不斷增強學校服務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形成命運共同體,成為驅動企業進步和協同育人的強力引擎。要牢牢抓住內涵提升的重要突破口——產教融合這個牛鼻子,以“聯合共建、成本共擔、互利共贏、協同育人”為目標,建立校企協同創新產教融合平臺為抓手,建設好研究院和高水平專業化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項目,在“實體化”和“產學研用創一體化”兩大方面破題,系統推進形成產教融合新格局。
在社會服務方面,陜西高職院校為提升學校服務能力,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加大貧困地區幫扶力度、健全社會培訓體系,按照“立足產業、開放辦學、拓展功能、強化服務”的思路,實施強化培訓基地建設工程、強化技術成果轉化工程、強化精準對接幫扶工程、強化培訓內涵提升工程等四個強化工程,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中小微企業提質增效,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引領職業院校服務社會能力發展。面向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重點產業,以技術技能服務平臺為依托,以促進創新成果和核心技術產業化為關鍵,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立足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趨勢,面向高端產業,強化咨詢智庫功能,每年發布產業分析、崗位分析和政策分析研究成果。
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雙高計劃”引領陜西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只有高水平專業群才能更好地支撐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高水平專業群是由相近技術領域的專業融合而成。專業和專業群的水平、特色及品牌影響力是一流高職院校評價的重要內容。
把若干相關專業進行“物理組合”無法達到專業群建設效果,要將這些專業進行“化學融合”,切實將教學組織與資源融合一起。高水平專業群應對組群若干專業進行資源整合,并根據產業鏈、技術鏈、崗位所需技能進行優化整合[3]。高水平專業群要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升優質資源利用率,降低建設成本。高水平專業群群內專業應統一思想,一切以建設高水平專業群為最終目標,在產業不斷升級,跨專業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急需的時代,群內各專業都應提供自己的力量,推動高水平專業群高質量發展[4]。
從專業轉向專業群,有利于資源綜合利用,優勢互補,以素質教育這一主線貫通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構建專業群“底層可共享、中層可融合、高層可互選”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按照根據企業崗位所需學生能力開設課程的思路,深入企業調研,校企合作開發職業崗位標準和職業能力標準,對接主要職業崗位劃分課程模塊;以崗位所需能力確定模塊組成課程,推進模塊化教學模式,活頁式教材與活動式教法改革,有效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
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按照“服務產業、創新機制、多方共建、互利共贏”思路,踐行企校深入合作共建產業學院,試點產業學院改革,組建專家智庫,成立專家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研發中心、創客工坊等功能機構,與區域內企業開展協同研發,推動學院科研及教育資源面向社會共享,將產業學院建成生產技術研發、技術推廣、中小微企業技術服務為一體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陜西高職院校有四十余所,結合陜西省當前產業布局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依托自身優勢和特色,對接行業產業發展需求,錯位發展、突出特色、分層建設能夠把陜西高職院校帶到更高層次。陜西高職院校可根據自身優勢特色,集中資源打造本校王牌專業群,爭取做到社會、行業、企業認可并可出國交流[5]。
陜西高職院校按照“系統設計、健全機制、優化運行、提升效能”的思路,構建“自主管理,分權制衡;自我約束,層級治理;質量自治,多元評價”的內部治理體系,按照質量自治與多元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將提升質量的源動力聚焦于學校自身,發揮外部評價對提升質量的催動力,構建系統化的質量目標與標準體系,完善全過程、多元化的質量保證機制。總結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中形成的經驗,依托常態化診改數據平臺,健全持續性、周期性的自我診斷、自我改進和自我完善的診改運行機制。
陜西高職院校對接區域產業升級發展需求,聚焦人才培養、混合所有制改革、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等校企合作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通過建設產教融合研究院、技術服務中心等方式,有效實現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新突破,不斷增強學校服務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構建“行校政企”命運共同體。
通過研究8 所“雙高計劃”建設院校發展舉措,科學定義高質量發展內涵,明確高質量發展核心目標,引領其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1.在教學管理上,除強調基本規范和科學管理外,要結合高職擴招、教育信息化等推進實施分類管理、學分管理、信息化管理;2.在教學模式上,除熟悉的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傳統模式外,強力推進模塊化教學、混合式教學以及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深化“三教”改革;3.在隊伍建設上,除校企共建雙師外,還要結合模塊化教學需要、結構化創新團隊需要,結合創新服務平臺和專業群梯隊建設的需要布局四類人;4.在課程體系上,除專業群平臺課程外,組建模塊化課程、開發對接職業標準的課程內容,形成新型課程體系;5.在考核評價上,除注重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考核外,還要探索基于開放式的職業能力測評以及應對多樣化教學模式變革帶來的多元評價模式等;6.在創新服務平臺上,主要是補齊短板,搭平臺、建機制、定制度,抓好融入產業、行業企業和人才培養過程。同時,也要加強與教育部及省市相關部門的匯報銜接,爭取更多資源,實現質量、規模雙提升。
專業群建設是高職教育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橋梁和紐帶,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關鍵環節,也是高職院校強化內涵,提升質量的突破點和著力點。產業發展推動專業群建設,助力專業群組建。高質量專業群不是固定的專業組成,必須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并隨著產業發展,實時變化,動態調整,優化升級。面向社會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國家戰略要求,堅持內涵為本、集群發展的專業群建設策略,專業群內各專業應資源共享,專業群培養人才吻合產業需求,切實承擔起為區域優勢支柱產業和社會事業發展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
把打造人才培養高地和創新服務平臺作為兩大支點,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技術技能積累為紐帶,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搭平臺、建機制、定制度,提高院校社會服務水平。主動對接,整合政、行、企、校多方資源,強化職業培訓功能,將學校打造成集技術技能、現代管理、勞動素養、傳統文化技藝為一體的綜合培訓基地;面向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重點產業,以技術技能服務平臺為依托,以促進創新成果和核心技術產業化為關鍵,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學校優質資源,對農村地區和貧困家庭提供學歷教育、技能培訓、技術扶持等多方位幫扶;深化培訓內涵建設,通過培訓管理機制建設和培訓模式內容改革創新,不斷提升培訓質量。
陜西省提出一系列措施推進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1.在行政審批方面,實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減少行政審批和直接管理;2.在專業設置方面,支持各學校自主設置專業、自主調整專業、自主制定專業招生計劃、自主調整在學學生專業,建立健全專業備案、預警、淘汰機制;3.在招生方面,實施分類考試招生,綜合評價招生、技能拔尖人才面試招生、示范高職院校單獨考試招生、普通高校職業教育單獨考試招生;4.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融入實習實踐、學分制、學分銀行、創新創業教育等新舉措;5.在人力保障方面,為高職院校新增編制數量,向所有高校下放副教授評審權,強化評審標準的人才培養基本導向;6.在科研管理方面,職務科技成果由完成人實施轉化的可將90%收益獎勵個人;7.在內部治理方面,為提升治校辦學水平,推動學校下移管理重心,釋放二級學院辦學活力;8.在經濟支持方面,提高生均撥款標準,新增部分按績效撥付,支持一流建設。
綜上所述,“雙高計劃”能夠引領陜西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本文主要介紹了四部分:關鍵因素、重要抓手、實施路徑、保障措施。陜西高職院校在“雙高計劃”建設中名列前茅,在“雙高計劃”中期績效考核中8 所院校全部優秀,本文總結陜西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中可復制推廣的模式與經驗,為其他高職院校提供高水平建設操作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