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聰
1.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2.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海南 文昌 571300
《外貿跟單實務》課程是專門針對國際貿易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技能課程,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學生處理訂單、跟蹤訂單等實際操作技能,還應培養學生諸如溝通、抗壓、隨機應變能力的職業素養,單純的課堂教學和短時間的企業實踐都不能達到該培養目標。采用“一課雙師”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信息化教學手段與企業實踐結合的新形式,讓學生在校內即能體驗職場環境,學習實操技能,培養職業素養,同時又能滿足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實現從學校到跟單員崗位的無縫對接。
國外學者們對“雙師型”職業教育研究并沒有進行較多的文獻研究,在混合式教學上更是缺乏相應的研究,但是在職業教師培養和準入的相關立法、制度、體系、標準包括任職、選聘、培養、考核等方面有著極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師資結構上,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均采用專兼結合、兼職為主的教育模式,通過在工作經歷、考核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提高兼職教師比例;在任職資格上,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對職業專、兼職教師的任職資格建立了統一的、嚴格的高標準和高要求,既從學歷上又從考核上進行限制;在對“雙師型”教師的定位和培養上,澳大利亞、英國、美國、日本等國要求教師既能為學生提供理論教育和技能指導,又能幫助企業制定管理、行業規范,解決企業經營實際問題。
國內學者們對“雙師”和混合式教學的獨立研究較多,對二者的結合研究還非常少。在對“雙師”研究上,國內學者們分成了兩種研究方向,一種是對職校進行“雙師”建設和培養的研究,一種是對“一課雙師”的研究。在“雙師”和混合式教學相融合的研究角度上,洪杰(2018)提出了具有極強實踐意義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方案[1];在對“一課雙師”的研究上,趙娟(2018)通過校企混編實行“一課雙師”型教學模式,能夠迅速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高質量的職業人才[2];在對職校進行“雙師”建設和培養的研究上,姚繼超等(2019)提出,對教學團隊進行分層培訓、重點培養專業帶頭人,同時對專業教師進行分類評價和改革激勵制度能有效提升“雙師”建設速度[3];湯小燕(2020)提出了通過構建校企“一課雙師”教學模式能有效緩解“雙師”隊伍不足和學生技能欠缺的問題[4];張雯(2020)認為,充分借助“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平臺,通過完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能實現產教融合并解決教師行業技能不足問題[5];陳元勇(2021)通過梳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從引進、激勵、管理等多元途徑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建議[6]。
國內學者們從理論上對“雙師型”教師和教學團隊的建設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對“雙師”和混合式教學上的研究雖缺乏但也有相關研究,國外學者們雖理論研究不足但實踐經歷豐富,這些都為本文進行“一課雙師”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職業教育向社會輸送的是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越貼近社會需求,學生越能獲得初入社會的比較競爭優勢;校企合作作為合作共贏新模式,能為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實踐資源、實訓資源以及職業技能資源;“雙師型”教師必須既具備過硬的專業理論知識,又具備高水平的實踐操作技能,既熟悉企業日常業務運作,又能將日常業務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近幾年,職校國際貿易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大多是以應屆畢業生身份進入高校,學歷層次和理論知識都較高,能出色完成課程理論教學內容。在實踐技能上,部分教師也許曾參加過企業定崗實習,但是收效甚微:一方面是因為接觸的業務范圍有限,不能掌握業務的全流程操作,只能對固定崗位、固定業務進行實踐,對課程實踐環節的貢獻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師身份的特殊性,在企業中的實踐時間較短,企業難以安排長線業務操作,教師所能接受的任務更加有限了。同時由于企業經營業務的保密性和特殊性,教師能學習到的業務實操便少之又少,這些弱項造成教師在教學中技能指導和操作示范能力欠缺,實踐指導能力不強。
“雙師型”師資隊伍數量與質量不均衡,專業構成需多元化發展。一是職校職稱評審更注重教學、科研業績,教師對實踐技能的提升重視不夠,“雙師型”教師發展受限,比例也較低,無法滿足實際教學需要。二是“雙師型”師資隊伍專業比較集中,以國際貿易專業為例,師資隊伍集中在商貿專業,缺乏除英語外的其他小語種專業人才,難以構成復合型人才結構。三是缺乏學科帶頭人,師資隊伍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整體年齡和閱歷都難以構成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中青年教師雖然是教學和科研的主力,但對專業建設缺乏宏觀上的了解,對人才培養、課程建設、資源共享共建等方面也缺乏相應的實踐,“雙師型”師資隊伍亟需高水平的教師對中青年教學團隊進行指導和引領。
對于“雙師型”教師的需求缺口問題,高校的通常做法是聘請兼職教師、企業教師。雖然外聘教師能有效解決高校自身教師不足和企業實踐經歷缺乏的問題。但在管理上存在規范性的問題,導致“雙師型”外聘教師難以長期為學校服務。當前國際貿易專業聘請的兼職教師有兩類人才:一是教學能力強、理論知識豐富、能力卓越的專任教師,但是難以承擔實踐指導的重任;二是在外貿領域造詣高、實戰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的企業高管,但是這類人才缺乏系統教學培訓,持有兼職臨時思想,沒有了解學生的學情,單純從講座的角度完成任務,難以重視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從總體來看,企業兼職教師既存在長期性教學問題,對其的管理也缺乏管理規范,這些問題極其影響“雙師型”隊伍的建設。
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上,高校的另一做法是利用校企合作直接培養。校企合作是“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發展依托,但是目前來看,“雙師型”師資培養機會還是較少,不能滿足需求。高校選擇校企合作對象時,需要綜合考慮企業的實力、規模、文化,甚至會從企業價值觀上面進行考核,能列入長期合作的企業對象很少,同時也面臨企業能不能完全配合的問題。實際上高校在校企合作的“雙師”培養上處于被動的局面。同時校企合作的“雙師”培養,其培養模式比較單一,通常是在企業進行周期培訓,僅通過企業培訓提升業務實踐技能,缺乏在實際工作崗位的實踐,也不能掌握工作崗位要求的全面技能。其培訓內容也難以與學科知識、學生學情以及人才培養相結合。
1.建立跨專業復合型教學團隊
當前就業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愈發強烈,通過跨專業建立“雙師”團隊,能從根本上保證“雙師”教學的能力互補,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國際貿易專業不僅從理論和專業上會涉及經濟學、金融學、市場營銷學、國際經濟法及各類語種,還要從實踐上配備富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導師。企業導師不僅承擔崗位實踐教學,還需要與校內教師協商承擔相應的理論知識教學,保證理論與實踐的匹配性。在選擇校內教師進行“雙師”培養時,兼顧一定量的小語種教師,注重學生培養的全面性,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復合型”,還要提升教師的“復合型”和實踐操作能力。
2.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
根據上文提到的傳統的校企合作的兩種方式,一種是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或參與培訓,通過企業集中培訓和崗位實踐,提升職業和實操技能,這種形式帶來的突出問題是教師難以全面掌握實操技能,對崗位的突發情況處置缺乏相應的經驗。另一種是企業以空降的方式到學校以講座的方式教學,通過短學期的形式進行崗位實踐技能教授。短時間統一教學,缺乏針對性,忽略了學生的差異性,對于教學內容學生不能完全消化,也不能真正轉化為實踐操作能力。而校企合作新模式則是將二者深度融合,即派遣優秀的校內專任教師“走出去”到企業中真正實踐,從企業角度對教師進行“畢業”考核,通過畢業考核的教師才有資格成為“雙師型”教師儲備。
1.教學模式保障機制
一是對實行“一課雙師”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的篩選上,實訓類課程和實踐一體類課程才可以入選,保障校內專任教師的時間和精力分配合理;二是明確專任教師與企業教師的職責和角色分配,保障教學按照既定計劃實施。專任教師作為課程負責人擔負在學期初即與企業教師完成整個學期授課計劃和授課內容的制定,同時分配好各自的教學任務,即時通知企業教師的授課時間和授課內容的再確認;企業教師需要配合專任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和計劃,同時提供教學案例,并與校內教師共同編寫實訓教材。
2.“雙師”激勵機制
“一課雙師”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專任教師承擔著更多的教學責任和工作,可以從績效考核、職稱評審、崗位晉升、福利待遇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傾斜,鼓勵校內教師主動“走出去”提升崗位實踐技能。同時可以為專任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到企業中去實踐、參觀、學習,參與實際業務操作,從而提高教學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尤其注意從企業角度對校內教師的考核。
對于企業教師,可以從待遇上給予提高,鼓勵企業教師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和教學設計;為了提高企業教師的綜合素質,高校也可以提供教學能力的培訓、講座,提升教學能力;還可以通過頒發企業導師證書,建立同級職稱轉評機制,提高企業教師的身份獲得感,鼓勵企業教師向專任教師轉型。
3.“雙師”能力培養機制
根據教授專業和教師的團隊定位,實施分層培養機制。對于專業課教師,側重于職業技能和實操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主動走到企業中去,學習實操技能,體驗職場需求,提高教學能力和職業素養;對于基礎課教師則應側重教學理論、科研的培養,鼓勵教師進修,提升專業理論能力和科研能力;對于企業教師,注重向校內教師轉型培養,擴充“雙師”隊伍的來源,保障“雙師”隊伍的質量;同時注重專業帶頭人的培養與篩選,保證“雙師”隊伍的教學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全方位提升。
4.企業教師準入機制
在引進企業教師時,學校可以通過公開競聘、企業推薦或者見習生返聘等多種形式進行;通過企業推薦、兼職招聘、企業教師轉型專任教師等多方拓寬企業教師的來源渠道,快速補充企業教師不足的缺口,推進教學質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同時也應注意在企業教師的選拔上,不僅要對實踐技能進行考核,還應對理論和教學技能進行相應的考核,從根本上保證企業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同時對企業教師進行教學理論培訓,制定企業教師考核辦法,規范企業教師教學過程,確保企業教師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5.基于校企合作的繼續教育機制
開展新型校企合作,建立專任教師培訓基地,組織校內專任教師進行定期業務實踐和輪崗培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完整的培訓考核制度,保障教師培訓不流于形式,主動深入了解業務,進行業務實踐操作。在對專任教師進企業的培訓考核上,與企業合作設計“畢業”考核,通過畢業考核的教師才能走進“雙師”隊伍。在培訓結束后,由學校組織接受企業培訓的教師進行職業技能競賽,激勵專任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業務技能,提升業務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
隨著高校就業競爭的加劇,企業人才需求標準越來越高,國際貿易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采用“一課雙師”混合式教學模式能有效解決專業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矛盾,是解決企業教師教學時間和教學連貫性不足的有效方案;能迅速提升校內專任教師的業務實踐能力和實操指導能力,解決專任教師閉門造車與社會脫節的矛盾;是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有效途徑。